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逻辑”

2020-12-27王会民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课红色育人

安 邦,王会民

(1.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新郑451150;2.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价值特殊,不可替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红色传统、红色资源是高校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何将红色文化有效地融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发挥其育人功能,需要理清并把握红色文化在价值、问题和实践上的“三重逻辑”。

一、价值逻辑: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资政育人功能,展现融入价值

红色文化涵养着国人的政治韬略、理论智慧,凝聚着先进思想,体现着崇高价值观,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

(一)红色精神铸入高校思政课使立德树人营养有味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和革命传统的红色文化,高度契合了思政课所传递和弘扬的价值理念,对于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以及打好青年学生人生鲜亮底色意义重大。青年学生是一个个希望的种子,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完全形成,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丰富的实践智慧等精神层面的食粮来培育。以有形物质形态和无形精神形态呈现的红色文化,代表着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精神追求,反映着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标识,可以说是一部内涵丰富、与时俱进、常学常新的智慧之书。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讲,红色文化不仅补充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形式,激活了教学课堂,为高校立德树人、培根固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使得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有血有肉、营养有味。

(二)红色故事走入高校思政课让课堂教学鲜活有趣

高校思政课是一种规范性活动,有着特定的基本遵循。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贴近学生实际,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积极树立榜样、培育典型。形成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故事,情感真挚、鲜活有趣、育人性强,可称得上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教案。比如诞生于河南林县(今林州市)的红旗渠精神,蕴含着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生动故事,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使红色故事真正从历史深处走入课本、走上课堂、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活跃高校思政课课堂、染红政治课内容、点亮政治课导向。

(三)红色遗址引入高校思政课让实践教学真实有据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留下了众多足以留传百世的红色遗迹以及依托红色遗迹开辟的红色场馆、红色景区等。这一个个红色文化遗存,镌刻着无数先烈和英模人物的感人事迹,抒发着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热爱祖国、保卫国家、建设家园的伟大情怀,故事感人、历史厚重、育人功能突出,可谓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流动课堂”。比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红色遗址、遗迹,已被逐渐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红色遗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够让学生从课堂虚拟环境走进真实教育场景,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在他们心中播撒下红色基因的种子,擦亮人生的鲜亮底色。

二、问题逻辑:厘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境况,体现融入必要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然而,当前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还存在着融入形式单一、融入层次不深、融入效果不实的“三不”境况,这直接反映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及效果方面的问题,三者构成了由表及里的问题逻辑。

(一)不“活”: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形式单一,禁锢了课堂活力

当前,高校已成为传递主流声音、培育主流价值、引领主流导向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政课必须要讲出自信、说服人心。然而,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形式,不仅降低了思政课的趣味性、导向性、亲和力和感染力,也使得本应“高大上”的思政课逐渐趋于娱乐化、鸡汤化、肤浅化。红色文化具有增强课堂“含金量”的价值功能,积极推进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就成为改进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然而,就目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际来看,这种融入仅仅是融进了教材、融进了课堂,教学形式依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而诸如学生走上讲台分享红色故事、体验红色文化、亲临红色遗址或通过VR虚拟技术感受红色精神之类的融入形式还未得到广泛应用。另外,这种被动式的融入,不仅拉不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反而造成学生对政治课的“疏离感”。

(二)不“深”: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层次不深,阻碍了功能发挥

目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层次不深,还仅仅停留在“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环节,而“第二课堂”的活动育人环节以及“第三课堂”的实践育人环节则较少涉及,即使偶有涉及,往往也会因利用不当或功能挖掘不深而效果较差,使得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出现“三率”(到课率、听课率、接受率)低下现象。经常可以看到,台上教师卖力讲授,台下学生信马由缰,双方相安无事。此外,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虽然融入了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但仅仅注重内容形式,缺少精神实质;仅仅是讲故事、看视频,缺少理性分析。比如有的老师只注重红色影片的播放,注重红色故事的完整叙述,而忽视了相关知识的讲解和故事背后蕴含的伟大精神,这种“放任”式的教学导致了学生漫无目的地观看和浅尝辄止地泛听,阻碍了红色文化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不“实”: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不实,降低了融入成效

无数仁人志士的感人事迹,凝结成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已成为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的宝贵教育资源。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考察时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可见,提升思政课接受效果,需要理直气壮地在青年学生中撒播红色文化基因。然而,思政课上出味道、上出效果的关键在于内容的可读性。这个内容,不是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有深度、有广度、有热度的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接地气的内容。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政课教材中红色文化内容的理论性强于可读性、实践性弱于可操作性,还未能把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历史故事、仁人志士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励志故事等鲜活案例与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等正能量事迹相融合,影响了融入效果。此外,在当前复杂的教育环境中,红色文化教育所传达的红色基因,虽然代表着正能量,但与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能完全契合,容易受到冲击,再加上一些思政课教师在借助红色文化阐释某些抽象理论时,对于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存在偏差,更加降低了融入成效。

三、实践逻辑: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提高融入实效

问题是行动的先导、实践的起点。解决好红色文化与政治课的融入问题,是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应坚持在改进中创新、在创新中改进,用红色文化为立德树人培根固基,修枝剪杈。

(一)坚定信念:红色文化教育要秉持真学真信,入脑入心

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接受并内化教育内容,从而引导其日常行为规范。当然,这种内化作用越持久,广大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真学真信”就越彻底,红色文化教育“入脑入心”的成效也就越明显。如今的青年学生思想成熟较早、性格独特,对一些事情有基本的辨识能力,其自身就是一个学习思考实践的主体。因此,在融入时要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诉求,用符合其特点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红色基因”,激发其“真学真信”的内生动力,从而真正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明史知理:红色文化教育要实现解惑释疑,凝聚共识

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是一个外在灌输和内在消化吸收的过程,其关键是红色文化教育要突出问题导向,注重解开青年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发挥好析事明理、解疑释惑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重视经典和真理的力量,通过“诵读、传唱、浏览、参观、讨论、践行”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其次,要直面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疑问,甚至是迷惑和不解,时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红色遗址保存至今、红色故事流传至今、红色精神传承至今的深层原因讲透彻、讲实在、讲清晰,用通俗易懂的时代语言、贴近实际的生动案例、清晰有逻辑的学理分析解疑释惑,从而真正解开青年学生的红色“心结”,凝聚思想共识。

(三)以情化人:红色文化教育要达到情景交融,触及灵魂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要做到情景交融、触及灵魂,从而在情理交融中让红色文化教育“活”起来。为此,一方面要重视对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理论解读和阐释,在红色文化教育课堂教学时要综合运用视频播放、故事分享、案例解读、学术沙龙、角色体验等教学形式,打造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境课堂”,以此理清红色文化的理论意义和深刻内涵;要注重专题讲解式、情景体验式及问答互动式教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做到思政理论与红色文化鲜活教育资源的交融,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感性的红色文化体验升华成为理性认识,从而反躬自省、升华境界。另一方面,要结合青年学生自身实际,从“历史到现实、个人到群体、课堂到实地、正面到反面”等多维视角挖掘各具特色的红色历史遗迹、红色故事教材、红色历史影片等教育资源,从而让青年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触及思想、震撼心灵。

(四)知行合一:红色文化教育要做到实处着力,落小落细

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功能强大,能够解决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等问题,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坚持知行合一。为此,要从五个方面发力:一是要不断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把红色文化教育寓于严格的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二是要合理设置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充分保证红色文化教育“第一课堂”教学课时和学时的时间安排;三是整合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注重丰富“第二课堂”红色教育活动以及“第三课堂”红色“实境课堂”的开发建设,促进红色文化教育“三课堂”同步建设、协同发展;四是要不断创新红色文化教育的新手段,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五是要注重青年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推进分类分级分层教育模式,建立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打造政治课线上“网红”课程,线下“真正大红”课程。

猜你喜欢

思政课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追忆红色浪漫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