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土音乐课程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研究
2020-12-27史一丰刘天华
史一丰,刘天华
(1.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2.湖州师范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高校本土音乐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是高校音乐专业服务当地文化发展需要而开设的地方性课程,旨在培养能从事本土音乐保护工作的复合型音乐专业人才.本文立足于高校音乐专业,从解析本土音乐课程的内涵和特征出发,阐述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及意义,并对本土音乐课程设置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进行阐释,从而明确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和教学对于提升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拓宽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知识面、提升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在保护本土音乐的实践能力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本土音乐课程的内涵和特征
本土音乐,顾名思义是源自本土的音乐.“本土”是一个地方域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原来的生长地[1];张传燧认为本土指本地生长的(事物)[2];吴歌将南京本土曲艺“白局”视作为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民间曲艺[3];杨丽霞把闽台本土音乐定义为区域音乐[4].依据吴、杨对“本土音乐”的释义,“本土”指的是一定地区或区域内的意思.因此,本土音乐的定义是在一定区域和地区内土生土长的音乐.例如:徽州本土音乐、吴地音乐、闽台本土音乐等.正是由于本土音乐与“本土”联系在一起,所以,本土音乐有地方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本土音乐生长于“本土”,本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滋养本土音乐的土壤,故而本土音乐直接体现本土的地方性,比如,地方语言、地方民俗、地方宗教思想等;本土音乐由本土的人创造,而本土的人又是本土文化的创造者,所以,本土音乐也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土社会发展相适应.马克思主义联系的普遍性观点指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事物作为一个系统,在其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还与外界其他事物发生普遍联系,从而保持永恒发展的状态.所以作为事物本身在保持其整体观前提下呈现开放状态,是事物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需要.因此,作为本土音乐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时也与外地域音乐保持着联系,互相吸收所长,适应地域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本土音乐的存在既是自在的,又是自为的,更是开放的.
本土音乐课程是通过编写本土音乐教材、设置相关本土音乐课程并将本土音乐融入教学内容、将本土音乐课程纳入专业音乐教学体系所进行的一项旨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教学行为.本土音乐课程延续了本土音乐的特点,表现出本土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本土音乐课程以教授本土音乐为主要内容,相比其他专业音乐课程凸显本土性、地域性的特色;由于本土音乐作为体现地方文化的开放性系统,它的内容不只局限于教材描述,还需要任课教师平时不断地对所教学的本土音乐进行调查和研究,把研究的成果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保持课程教学内容的常青状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本土音乐的特点,本土音乐课程的教学还要邀请本土音乐的传承人或者艺人到课堂做现场教学活动,并且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传承人、教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共同来完成课堂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意义
课程资源是指为了满足课程的实施而需要的物质材料和非物质材料.需要的物质材料指与课程实施有关的教学设施、教学资金、教师队伍等;非物质材料指的是与课程实施所需要的教学管理理念、教育思想、学科知识、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物质材料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外部因素,而非物质材料是影响教学实施的内部因素.吴刚平把课程资源分为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5].条件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外部条件,即物质材料;素材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内部条件,即非物质材料.开发课程资源,要结合内外条件,同步挖掘物质和非物质材料,才能确保课程有效实施.本文重点探讨课程资源挖掘中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本土音乐课程素材性资源的开发分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组成部分.本土音乐课程的内容来自本土的民歌、民间器乐、宗教音乐、歌舞音乐、戏曲音乐等.这部分内容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如果全部纳入教材缺乏可行性,所以,在建设本土音乐教材之前需要对本土音乐的种类和内容进行选择,从中选取代表性强、易教学、易理解的本土音乐种类和内容进入教材,这样既能保证本土音乐教材的“本土”性,又能确保本土音乐课程顺利的实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的科研能力.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土音乐课程的教学除了基本教学特点,还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它的特殊性在于本土音乐课程的教学不能完全倚重于教材,还需要教师亲身深入本土地域,去发现和挖掘本土音乐资源,从而丰富书本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音乐基本知识的功底,还要掌握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的调查和研究方法,即教师要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完成课程的准备并能顺利地实施.
第三,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本土音乐课程实施的初衷在于让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音乐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对本土音乐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专业内的知识是校内知识,专业外知识是校外知识.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学生,校内外音乐知识的积累程度体现了该生的知识面的宽度和知识水平的深度,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所以,专业教研室在人才培养上要体现这一要求,在课程设置中需增设本土音乐课程,任课教师要重备课、重教学,探索适合音乐专业学生开展本土音乐课程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邀请本土音乐传承人进课堂是本土音乐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举措.本土音乐传承人承载着本土音乐的表演技能和丰富艺术底蕴,传承人到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感知本土音乐的艺术魅力.此时,传承人和学生同时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协助者,起到协调传承人技艺传承和学生与传承人在肢体、语言等方面交流、沟通的辅助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是本土音乐课程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和学生从中能真实地体会到本土音乐作为本土文化外在艺术表现形式的意蕴.
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纳入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是本土音乐文化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发展的诉求,也是高校服务地方、推动社会及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完善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的需要,可以弥补高校音乐专业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领域的短板,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土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实践空间,也使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成为可能.同时,本土音乐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还能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在开发新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革新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提供锻炼和实践的平台.
3 本土音乐课程的文化价值
“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概念.英国早期的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6].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认为文化不是可观察的行为,而是共享的理念、价值和信念[7].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王铭铭指出文化是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所有造物和特征[8].从梳理文化概念中可以看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意识行为,属于上层建筑,人类文化的价值通过文化功能来实现.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认为功能是文化的真谛[9],他的文化表格对文化各个方面的功能进行了科学的诠释,因而,马林诺斯基被公认为人类学功能主义学派的奠基人.
本土音乐作为本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沉积着本土文化的深邃意蕴.通过课程建设将本土音乐纳入高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是发挥教育传承文化功能的一种路径.正是由于教学活动,人类的文化才能一代又一代地承接下去而不致中断.例如,黄山学院音乐专业的教师团队始终坚持保护和传承徽州本土音乐这一艺术,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在徽州民歌研究、徽州民间采茶歌舞音乐研究、徽州民间婚礼仪式音乐研究和徽州民间丧葬仪式音乐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获批了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哲学社科项目和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0余篇.并且该教师团队还将这些成果运用到了本土音乐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之中,实现了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
例如,在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了《徽州民间音乐采风》课程,通过带领学生到徽州文化博物馆查阅徽州古籍文献、到徽州各地开展田野实地调查、采访艺人与传承人、搜集和整理第一手音乐资料等方法,让学生对徽州本土音乐进行全面的了解,使得他们能近距离地感受徽州本土音乐的艺术魅力,并加深了学生对什么是“采风”、如何去“采风”“采风”后怎么做等问题有了清晰的认知.在对艺人进行的访谈中,学生还能体验到民间艺人谈吐中流露出草根文化的朴实和真挚.
又如,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在本科三年级后半学期开设了《吴地民歌演唱和赏析》课程,由专习民族音乐学专业的教师来教学,课程分为学唱和赏析两个部分.课程教学共计8课时,其间安排民间艺人到课堂进行现场讲授吴地代表性民歌的背景、文化叙事和演唱要领,并现场指导学生演唱.学生通过演唱本土民歌可以体会到与专业歌唱学习之间的联系和差别.比如,在气息的使用、歌唱状态的确立等方面紧密的联系,而咬字吐字、演唱共鸣腔体的变化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这需要专业教师从民歌文化的角度给予解释,重点在于本土民歌的演唱重在本土文化内涵的表达,学生在学唱和赏析时需要将其置于本土文化视域中审视,不能用专业歌唱的角度来看待.
再如,黄山学院音乐专业在本科四年级开设《徽州民间音乐MIDI制作》 课程.这是基于之前《徽州民间音乐采风》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学的作曲理论知识和电子音乐制作知识而开设的本土音乐实践课程.该课程需要学生对徽州本土音乐进行田野调查不少于2个月时间,再通过梳理攫取徽州本土音乐中特色音乐元素改编和创作一首新作品,并用MIDI 技术制作小样,时长不能少于4 min,作为课程的期末作业.
在这门本土音乐实践课程之外,教师还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徽州文化方面的著作和文献,整体性掌握徽州文化的特点,为后期创作做好铺垫.通过该门课程学习,学生不仅对徽州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而且还明晰了徽州本土音乐的主色调,为创作提供了主导动机.整个学习过程增进了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内涵的理解,在学习和实践中树立对本土文化的自觉性,有利于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本土文化自信.
4 本土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
本土音乐课程将本土丰富的音乐形态作为素材编入本土音乐教材,通过带领学生开展田野实地调查和邀请传承人、艺人进课堂等教学形式,这些旨在保护和传承本土音乐和本土文化,是高校音乐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方性系列课程之一.本土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取决于本土音乐作为本土艺术美的价值.
艺术美价值的体现需要依靠审美实践才能实现,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互相作用,审美客体给予审美主体情感上的陶醉和思想上的升华,从而将审美客体的艺术意蕴外化,展示其美的本质.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审美实践也是艺术接受的过程.艺术中的美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艺术的美感作用正是由艺术的美所决定.本土音乐的美表现在:
(1)形式美.音乐的形式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包括能表现音乐的各种可视可感的要素.比如:音高、音色、节奏、节拍、调式、结构、旋律等.音高是音乐的声响表现,它是一个物理概念,也是人能即时感受到的音乐要素,不同音高形成音乐整体的音响效果;音色包括乐器音色和人声音色两种,音色是否悦耳直接对人的审美心理产生影响;节奏、节拍是音乐具有律动性的根本要素,音乐的律动性可以增进人对她的审美感知;调式、结构如同人的血脉和骨架,它是音乐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方式和框架,调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直接带动音乐表现力多样化;旋律是音乐内在精神的外化表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旋律都有各自的特色.
本土音乐的形式由于其种类和体裁丰富,且各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音乐风格.例如:徽州的歌舞音乐《采茶扑蝶》,交叉使用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在2/4拍子的框架内,表现徽州茶农轻快的采茶、俏皮的扑蝶,一派茶叶丰产的愉悦景象;吴地民歌《太湖美》巧用前八后十六音符和十六音符,把渔民熟练地捕鱼撒网收网和太湖美丽的湖光山色描绘得生动、形象,表现了太湖渔民丰收的喜悦和太湖湖光美景给人带来的心旷神怡感受;云南彝族海菜腔作为高原土生土长的民歌,音色高亢嘹亮;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与新疆舞蹈结合在一起,多用7/8拍子,表现出欢快奔放的音乐风格.
(2)内容美.考察音乐的内容必然需要联系文化.厘清音乐和文化的关系是理解音乐内容美的关键.古今诸多文化学家、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定义明晰了音乐包含于文化之中,音乐与文化是部分和整体、个别和一般的关系.从本土音乐的题材来看,有反映民间婚丧嫁娶的民俗音乐、有体现民间信仰的宗教仪式音乐,还有描述民间生产劳作的农事音乐等.这些题材的音乐所体现的是地域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农耕文化等本土文化,体现当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风貌.音乐是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和音乐始终保持着内在的联系和互动.
(3)意蕴美.音乐的意蕴指的是音乐内在的含义和意味.贝尔曾经把艺术的意蕴描述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10],意思在于艺术的意蕴需要审美主体去感受、品味和体验,不能一下子就能理清,它的意义具有多样性,整体给人朦胧性和模糊感.本土音乐意蕴的“美”可以理解为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本土音乐有着各自不同的“意味”,体现各地不同的文化样式和音乐风格.例如,徽州的民间器乐曲主要脱胎于徽戏的伴奏音乐,又与徽州民间戏有一定的联系,因而,徽州民间器乐曲表现具有神话的色彩;吴地戏曲音乐湖剧植根于太湖流域的杭嘉湖平原,湖剧主要讲述老百姓在插秧、种稻、捕鱼、养虾等生产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且一般用方言演唱,整体贴近百姓的生活,所以,湖剧深得当地百姓的喜爱.
本土音乐的形式美、内容美和意蕴美在本土音乐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同样能够体现,并且成为本土音乐课程审美价值的核心所在.在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通过分析音乐、感受音乐,让学生参与表演来引导他们接近本土音乐、与本土音乐在情感上发生交流,从而体会到本土音乐的艺术意蕴.对本土音乐本身来说,本土音乐课程的实施也是其实现审美价值的过程.
高校本土音乐课程建设和教学是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该课程的建设和实施,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专业音乐知识的同时,对本土音乐也有较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专业实践建立起专业音乐知识和本土音乐知识之间的联系,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面,提升学生在传承和保护本土音乐方面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地方本土文化保护和社会发展培养有用的音乐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