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评书艺术当代传承和发展中的困境和对策
——以鞍山评书为例

2020-12-27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鞍山评书曲艺

宋 辉

(鞍山师范学院 国学研究中心,辽宁 鞍山 114007)

1 “评书之乡”源起

虽然中国评书艺术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是辽宁地区的说书艺术可以上溯到辽金时代.元明时期说书艺术广泛流行于市井,明代北方评书已臻成熟,到了清代,评书在辽宁大盛.鞍山评书始于清咸丰年间,最先流入辽阳、海城等地区,迄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中,艺人众多,名家辈出,评书书目逾百部[1].到了近代,说书日盛.鞍山、辽阳、海城有专门说书的戏棚子、说书馆.20世纪40年代,鞍山地区已有十家以上说书馆[2],演出场所遍布市区.赵玉峰、黄福财、杨呈田、石长岭等京、津、冀一带著名书曲艺人云集鞍山,形成了相当繁荣的鞍山曲艺文化盛景[3].

新中国成立后,鞍山曲艺名家新秀辈出,在全国产生了极具震撼的影响力,鞍山评书成为鞍山曲艺当之无愧的掌门代表,并为鞍山赢得了“评书之乡”的美誉.杨田荣、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等曲艺家的广播评书《新儿女英雄传》《岳飞传》《白眉大侠》《呼杨合兵》等更是蜚声全国,听众数以亿计.刘兰芳播讲的100回长篇评书《岳飞传》在全国各地744家电台或电视频道总计播出1 259次.鞍山评书创造了新中国曲艺领域数个第一,这是鞍山历史未曾有过的文化盛况,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时代因素,更有历史机遇.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众审美和文化生活方式随之不断改变,传统评书从演播内容到形式等逐渐与当下大众审美脱节,受众锐减,往昔辉煌不再,大有繁华落尽之落寞.虽说这是社会发展与时代文化更迭规律使然,但也有评书传承发展自身的主观局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传承序列不够完善,评书表演后继乏人

评书是农耕社会的产物,是“下里巴人”艺术,其从业者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授业传续依靠口口相传,所以“父传子”“师带徒”的家族结社、师徒搭班是评书传承的主流形式.1956年成立鞍山市曲艺团时,很多演员来自同一家庭,当时很有名气的包括张家、石家、杨家、黄家等,虽然团内还有一些其他著名说书艺人,但从中可见“世家”传承在曲艺行当里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音乐艺术教育水平也愈益提高,但是评书艺术因其特殊性,并未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中,客观上关闭了其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通道.传承发展中缺乏学校教育这一重要渠道,是造成评书艺术后继乏人的主要因素之一.

2.2 理论研究不足,缺乏教育科研团队

1950年鞍山市戏曲(以京剧和曲艺为主)学会成立,1956年鞍山市曲艺团成立,为鞍山评书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源,名家书目众多.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鞍山市曲艺团历经解散、恢复再并入市演艺集团等变故,曲艺档案、资料、“书道子”等多已散失.鞍山市曲艺团存续期间,断断续续举办学员培训班,由老评书艺人承担教学任务,但由于老艺人大多受文化程度限制,不具备文艺理论与理论研究能力,所以培训内容仅局限于舞台表演方面.

到21世纪,全国约有20所高等院(校)或教育研究机构设立曲艺学科或曲艺专项研究,但受曲艺理论研究专业人才短缺、曲艺本身地域性特征等因素制约,曲艺教育与理论研究仍没有形成有机联动,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学科体系远未形成,专项研究团队缺失.此种环境下,鞍山评书同样缺少理论提升、科研引领,鲜有评书理论文章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难得一见,在全国曲艺界的学术地位严重缺失,这也成为制约鞍山评书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3 文化品牌意识淡薄,市场发展环境缺失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鞍山评书发展达到巅峰,“评书之乡”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化品牌.刘兰芳的广播评书《岳飞传》史无前例地出现了“万人空巷”的现象,许多人知道鞍山不仅有鞍钢、有评书,还有刘兰芳和单田芳等.但在文化艺术种类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鞍山评书”面对危机挑战没有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品牌树立与保护意识缺乏,市场环境培育与人才储备处于缓慢发展状态.缺少创新精神引领,具有较高艺术性、强烈时代感、符合大众审美、脍炙人口的新书目鲜见;专门用于演出的书场寥寥;鞍山广播评书仍是由刘兰芳、单田芳、石连君等老评书表演艺术家的作品在支撑演播,年轻演员能演播长篇大书的几乎没有.从市场环境培育的角度来看,缺乏受众者的鞍山评书已经走入低谷.

3 对策与措施

3.1 探索建立多元传承序列,培育评书表演与受众两大群体

3.1.1 沿袭师徒传续的传统 鞍山评书与其他曲艺种类一样也是由师徒授艺传承而延续,这一古老的传统至今仍然是传续的主流.2019年10月,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在鞍山师范学院兰芳剧场收徒10人;鞍山评书市级传承人裴冠红拜石连君为师得其真传;鞍山评书市级传承人张全友2016年收了9位徒弟.拜师学艺对于保留门派风格、多样化特色、特别是纯正的曲艺血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1.2 将评书艺术引入学校教育,进行评书传承人的系统培养 将曲艺艺术纳入学校教育是培养新时代评书受众、普及评书艺术的重要通道.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建立了全国首个曲艺本科专业(表演方向),创高校曲艺教育先河.鞍山评书如果以地方课程方式进入中小学校园,对鞍山评书传承大有裨益.

3.1.3 举办刘兰芳评鼓书艺术大师班 刘兰芳先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评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国宝级评书大师.刘兰芳先生在60余年艺术生涯中积累了宝贵的评鼓书表演、创作经验,为鞍山评书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依托鞍山师范学院刘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创办刘兰芳评鼓书艺术大师班,由刘兰芳先生亲自授课,面对面指导,示范性表演,对培养评鼓书表演高端人才、突破评书创新发展瓶颈、探索传统评书当代传承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3.2 注重曲艺研究,带动鞍山评书科学发展

3.2.1 建立科研团队 积极发挥鞍山本地高校资源优势、科研优势,大力开展鞍山评书理论研究工作,深挖鞍山评书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与时代内涵,推动鞍山评书高层次发展.2018年10月,刘兰芳艺术研究中心在鞍山师范学院落成,由著名曲艺作家王印权先生领衔的8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一级演员、教授受聘为鞍山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同时,鞍山、海城、辽阳等地12位曲艺创作、表演优秀人才受聘为兼职研究员,初步建立起一支专兼职评书艺术研究专家团队.多维度、立体化研究北方评书、鞍山评书在中国曲艺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及价值意义,为鞍山评书著书立传与科学传承提供了理论基础.

3.2.2 筹建鞍山评书资料中心 2018年10月刘兰芳艺术馆在鞍山师范学院落成,刘兰芳先生大量评书手稿、书籍、音像制品、道具实物等被收藏其中.鞍山师范学院以此为基础,建立鞍山评书资料中心,广泛收集评书相关资料,建立说书人档案和北方评书档案数据库,以地标文化创建鞍山特色文化品牌,实现鞍山评书科学传承、有序发展.

3.2.3 形成资料共享机制 鞍山评书史料在鞍山市相关单位均有部分档案留存,媒体单位、艺术研究院所、非遗保护机构、档案馆、文化馆及高校等各方当达成合作共识,对留存的纸质、声像资料与实物资料等建立多元化共享机制,以利于开展多角度研究工作,形成鞍山评书研究保护传承合力.

3.3 强化文化品牌意识,打造评书发展业态环境

3.3.1 创建中国曲艺名城 从政府层面部署“中国曲艺之乡”和“中国曲艺名城”创建工作,搭建鞍山融合经济一体化发展高层次平台,促进文化与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融通合力.业务主管部门应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鞍山评书”的保护传承工作进行充分调研、科学谋划、统筹布局,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表.

3.3.2 引领城市文化发展 鞍山“评书之乡”的美誉凝聚了几代说书人的艰苦努力,是鞍山文化曾经辉煌的历史见证.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评书之乡”文化品牌仍是实现鞍山文化再次振兴的动力引擎,鞍山评书是引领鞍山文化繁荣发展不可替代的龙头,是鞍山文化的“金牌”.

3.3.3 催生曲艺文化新业态 从“评书之乡”到“中国曲艺之乡”,鞍山将成为中国北方曲艺文化名城,将极大地激活鞍山地区曲艺文化市场,催生曲艺文化新业态.茶楼、书馆、非遗博物馆、名家艺术馆等交相辉映,再现鞍山评书昔日之盛景.形成以曲艺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产业链,积极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使之成为鞍山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由此产生的社会综合效应不仅对鞍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将极大提高鞍山城市形象、城市品位与城市活力,扩大鞍山曲艺名城知名度.

3.3.4 传播与交流活动 发挥鞍山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的影响力,邀请全国书曲表演艺术名家举办“南音北曲”评鼓书演唱会,举办评鼓书大师班培训等表演与交流活动,为鞍山评书开创新时代、新气象,使鞍山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曲艺名城.

“千山书荟”是由时任鞍山曲艺团团长的刘兰芳先生于1986年创办(已成功举办二届),是全国唯一集舞台表演、曲艺创作、论文评选、学术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化全国曲艺盛会.“千山书荟”搭建了南北评书(评话)艺术交流、学习互鉴的平台,受到中国文联、中国曲协及全国曲艺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恢复举办“千山书荟”对提高鞍山评书的学术地位、促进鞍山评书创新发展、培养鞍山曲艺后备人才、激活鞍山文化市场、繁荣鞍山文化产业、扩大鞍山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古老的评书艺术实现当代传承发展,必须遵循“与时俱进”原则,其表演形式、内容、风格、语言等须符合当代大众审美;善于利用广播电视、数字传媒等多媒体平台,在市场经济中锤炼评书艺术顽强、可持续的生命力,使传统评书艺术焕发时代艺术之灵光,散发古老文化之魅力,充分体现评书艺术应有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鞍山评书曲艺
“把身体当地种”——评书泰斗袁阔成的养生故事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鞍山嘉阳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鞍山地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思考
鞍山烈士纪念馆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