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影响

2020-12-27刘理丹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营养学运动员教学法

刘理丹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455001)

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营养需要,通过改善运动员的营养要素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同时兼有促进疲劳恢复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自然科学。运动营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了营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营养学在运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在护理、营养卫生、食品检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运动营养学包含着体育与医学的知识体系,有较高的理论性及实践性,具有“做中学”的特点,这些课程特质对于开展探究式教学法具有较大的优势。

探究式教学(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又称做中学—学中做、研究法。强调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的过程中,教师在特定环境中创设特定的事例及问题,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观察、实验、思考、比较、归纳等方法主动探究知识点的原理和结论,从中发现规律,归纳概念,形成独具特色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都能得以强化。

思维模式是大脑中的信息借以实现的方法。常见的思维模式有概念、判断、推理、证明、形象、抽象、灵感等,其中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是三种普遍的思维模式,同时判断、推理、证明、形象、抽象、灵感等的不同结构也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在具体思维中,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脱离思维模式的思维内容,也没有缺少思维内容的思维模式[1]。

1 探究式教学法对学习的影响

探究性学习又被称为探索式学习或者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学习过程的统称。最早提出该教学法的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他认为,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地给学生灌输大量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从20世纪中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启发诱导、指导)作用于学生(以个人、小组为单位→独立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以生活中的事例为探究对象,探究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将总结到的知识植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知识与经验螺旋上升的一种教学过程。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实现了“以教为主”到“以引为主”角色转换;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学生为主动接受,同时体验知识探究的乐趣,进而实现学生思维模式的整合和创新;固化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索,较好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组织领导能力。

1.1 有益于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营养学的基本理论

在学生以及大多数成年人的既有知识体系中,健康的概念一般指的是身体健康,主要包括人体的生理结构健全、生理功能正常、新陈代谢旺盛等[2]。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循循善诱的探究方法,首先抛出健康的概念是什么?身体健康是健康的全部吗?如果每个人身体健康但心理存在问题又当如何界定呢?从而引申出运动营养学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即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在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法学习营养与合理膳食章节的时候,同学们对营养的固有概念停留在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物质,如果能维持生命体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那么它就是有营养的这么一种狭隘的营养论。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探究性地设定一些问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于营养的需求是否相同?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摄入值超过人体正常值时是否会带来危害?吃动平衡对于维系机体内外环境稳定方面有哪些意义等。同学们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进而归纳出运动营养学上有关合理营养的观点,不同性别、地域及年龄的人群所需营养素的种类、含量都有所不同。一般意义上,划分为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中老年人这四种群体。此外有关运动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只要身体活动了就是运动,就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但从运动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运动是机体有目的、有计划的肌肉活动,所以每个人要制定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这样在健身的过程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有益于辅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获取新知

大多数学校的运动营养学教学中都涵盖实验环节,同时也购入了大量的实验设备。但是,有些设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如果将运动营养学的实验课程与高校学生体质达标测试结合在一起,通过凯氏定氮仪、分光光度计、体成分仪、骨密度仪等相关设备来监控学生的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含量,进而为提高达标测试成绩,增强学生体质服务。又如,在学习蛋白质成分和分析血清中的微量元素知识时,可以将学生自身身体发育生长的过程与之联系。人体成分分析仪的实验测试能够真实反映出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对人体器官的功能发育具有较大的障碍性。

2 探究式教学法对思维模式的影响

2.1 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影响

在讲授运动性疾病营养治疗章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入一个案例:一名运动员在长期备赛训练的过程中,因过度疲劳、长期训练导致身体机能障碍,运动中伴有四肢无力、疲倦、精神不振、睡眠障碍、头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此外也出现胸闷、心悸、气短、食欲不佳、恶心、呕吐、腹胀等生理现象,同时运动员的血乳酸、血红蛋白和尿蛋白的生理数值增高。让同学们通过形象思维去发现运动员原来是因过度训练导致了运动性血红蛋白尿。那么如何来解决这问题呢?同学们会说,消除疲劳、减少训练强度、增加维生素摄取、物理治疗和按摩等方法等。从而引申出本次关于运动性疾病营养治疗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师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形象思维到了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的概念[3]。

2.2 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影响

在讲授运动可以调节大脑物质代谢,使人体血糖含量升高时,首先要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体的三大能源物质是糖、蛋白质和脂肪,而最直接、最广泛的功能物质是糖,同时它也是大脑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大脑储备血糖量少时,脑活动处于抑制状态,当人体血液中血糖含量达到12mg/L时,脑活动才能正常进行。当人体血液中的血糖含量降至5mg/L时,大脑就会表现出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疲劳等现象;然后让同学们分别测试个人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血糖值,结合血糖值曲线来联系运动前后自身的身体状况及大脑的唤醒水平;最后得出运动可以调节大脑的物质代谢这一知识点,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大脑物质代谢与个人运动感受结合,使同学们的学习更加具体化,直观化。

2.3 对学生灵感思维的影响

在讲授运动员营养配餐食谱时,强调运动员配餐时的基本原则,运动员的基础代谢率较普通人高,在训练和比赛中,应补充高热能食物;三大能源物质中,蛋白质对于补充运动员的消耗,增加肌肉力量,加速疲劳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脂肪是运动员较理想的储能形式。运动员最常见的供能方式是无氧氧化供能,这种供能方式首先消耗人体内的糖类物质,其次时蛋白质,最后是脂肪。葡萄糖是糖类的主要来源,因此运动员在补充营养液时应首先保证葡萄糖的摄入,同时兼顾无机盐、维生素等的补充。通过运动员营养配餐食谱原则的讲解,发散同学们的思维,让他们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的种类,从而维持运动员能量供给达到50~60kcal/kg的标准。

3 探究式教学法课堂设计

3.1 创设问题情境

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看法分为感性和理性,感性认识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外界事物的存在形式,更有利于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理性的认识能够让同学们对运动营养学中枯燥的概念进行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够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坚持性。教师在课堂上应科学利用音视频、食物模型、实验辅助等方法积极创设问题情境[4]。对于医学院校的高职生,运动营养学的教学内容应侧重于食品卫生学、临床营养学和毒理学等,在实验设计方面应当把重点放在食品储藏、食品工艺和食物营养等部分。

3.2 激发自主探究

在课堂中,通过教师抛出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同学之间共同合作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该问题,集思广益、发散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其中问题的设置能否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探究性教学法成败的关键[5]。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就是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解决当下面临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独立思考问题,自主探究问题,逻辑推理问题,实验验证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角色引领者转变为引导者。这在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新课改理念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运动与营养知识中的自主性、协作性能力。

3.3 课堂互动与考核评价

为体现课堂互动与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考核评价体系应侧重于学生在课堂探究时的参与及合作次数,探究问题过程中的创造性观点的提出等。制定具体考核办法时,可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占总成绩比例至40%,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汇报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对课堂效果进行积极评价。

猜你喜欢

营养学运动员教学法
OBE理念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烹饪营养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探讨互动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营养学教学的效果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离子选择微电极技术及其在植物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