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0-12-27王乐刘琪马亚琴通讯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7期
关键词:腹针气海关元

王乐,刘琪,马亚琴通讯作者)

(1.内蒙古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3.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内蒙古 包头)

0 引言

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的病变,是妇女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痛或腰骶痛,有的伴呕吐,恶心、甚至剧痛晕厥者,在中医学中属于“痛经”范畴。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是目前妇科最常见疾病,据国内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妇女原发性痛经的发生者占全部痛经患者的53.2%[2]。中医学认为,痛经是以痛为主。《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说到,月经不畅,小腹疼痛,一月一次,说明经行腹痛与经水不利(血流不畅)有关。宋代《妇人大全良方》云:“风冷客于胞络冲任”,证实了痛经是由寒凉引起气滞血瘀所致[3],《妇人大全良方》:“痛经或因于寒、或因于气滞、或因于血瘀者……因于寒者,温经汤治之。”《太平圣惠方·治妇人月水来腹痛诸方》记载:“妇人胞络夙夹风冷,每至月事来,脐腹多痛。”此多认为风冷之邪是致痛的原因。宋代在风冷之邪的基础上提出了痛经亦与七情情志有关,在《张氏医通》中有所阐述:“而妇人善怒,易动肝火,木邪乘土,多有腹痛经水妄行之疾”。发展到金元时期,认为痛经有虚有实。朱棣等编著《普济方》中说起气血两不利……治以顺血气,无令蕴滞,此时期提出了痛经在虚实基础上亦有寒热。到清代《傅青主女科》对痛经论述比较多,也比较全面,其结合疼痛的部位、性质、月经的量、色、质进行辨证,将痛经分为四类。民国时期,认为痛经均与肝有关,故以治肝为主,更加完善了痛经的辨证论治的体系。现代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主要病机不外乎不荣而痛或不通而痛。常见证型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肝肾亏虚及气血虚弱。

马菲[4]等人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实施腹部推拿结合热敏化灸疗法,是预防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一种有效方法,彭瑶[5]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针刺三阴交、中极、关元、归来,并联用活血化瘀方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桑寄生、山茱萸、炒枳壳、炙甘草)治疗,对于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症状和子宫血流情况具有较明显的作用。王丽娜[6]等人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对于缓解腹痛及改善相关症状,腹针具有较好的效果。洪秀娥[7]等人在腹针结合温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腹针结合温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对于改善患者痛经症状效果较佳,对于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具有显著价值。袁宏伟[8]等人在腹针分期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腹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且值得临床推广。原发性痛经呈周期性发作,病情易反复,所以腹针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调节女性的免疫功能,并有活血化瘀、通经行气的功效,且无副作用,易于患者配合,远期疗效好,临床应用的价值极高[9]。

1 腹针疗法

1.1 腹针疗法的定义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和弟子历经40 余年的临床实践总结不断完善的、有别于传统针灸疗法的一种新型微针疗法,它根源于博大的中医基础理论,而又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方法、技术[10]。该疗法以神阙为核心,以腹部全息为基础,通过针刺腹部的特定腧穴,形成了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神龟全息图[11]。薄教授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经络系统是形成于胚胎期的调控系统,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因此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12]。

1.2 神龟全息图的组成

神龟全息图主要由腹部腧穴构成:中脘、阴都-头部;下脘、商曲-颈肩结合部;气海、气旁-腰部;关元、气穴-腰骶部;滑肉门、上风湿点-肩及上肢;外陵、下风湿点-髋及下肢。这些腧穴与人体相应解剖部位产生的应答关系,是从千百万次临床实践经验而来,同时也被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了它的可重复性。神龟全息图是腹针疗法的全息理论支持。

1.3 腹针疗法的经典处方

腹针疗法根据疾病的共性,提出几组常用处方。这些处方以传统脏腑经络立论,通过神龟全息图来调和脾胃,调畅气机,使人体之正气能够正常升降出入,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腹针疗法的核心思想,是站在“治人”的角度去辨证取穴,意在首先恢复人体正常的气机升降,而非简单的通过全息定位点取穴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故此,将这些处方视为经典处方,包括“天地针”、“引气归元”、“腹四关”,根据临床不同的组合,其治疗范围非常广泛。

1.3.1 天地针

腹针以神阙为中心,中脘为天,关元为地,故将此组合命名为天地针。在此组合中,中脘本身是一个定位穴,全息层面位于头(天)部,同时又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可用治一切腑病。尉迟静[13]通过针刺中脘,发现其感传刺激深入体腔联系于督脉大椎和腰俞,并分别联系足太阳经的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及大肠俞等,提出中脘贯通了任、督与足太阳经,使“腹募”与“背俞”的联系进一步增强。所以,在腹针临床实践中,针刺中脘并不依赖于某病某症,其根本作用主要是调动脏腑精气,加强中焦运化,协调气机升降,它是腹针疗法补益人体正气的第一要穴。

关元同样是定位穴,全息层面位于骶尾(地)部,又为小肠经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关元为关藏元气之所,中脘是元气生发之所,中脘与关元相配,便对人体元气的使用与关藏有一个调控作用,同时关元又是对中脘的增益。《针灸甲乙经》 谓关元“在脐下三寸,足三阴经、任脉之会”[14],即任脉之气至此与足三阴之脉气开始贯通。而中脘为三阳经之交会,可司三阳经之开合,故中脘、关元名为天地针,正是阴阳相配,“冲气以为和”的体现。

1.3.2 引气归元

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组成。是在天地针的基础上加入下脘与气海二穴。从全息层面而看,两穴的加入,位于人体的中部,将人体构成上中下一个完整的整体,通达上下。脐上中脘与下脘,宣肺调中;下脘与气海位于脐之上下,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脐下气海、关元,益气补肾,从而具备宣上调中利下的三焦气化功能,亦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难经·四难》 有“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此方有治心肺、调脾胃、补肝肾的功能[15]。引气归元的组合,不仅是对天地针功效上的增益,同时也加强了中焦气机运化的斡旋功能,沟通了上中下三焦的脏腑功能。

1.3.3 腹四关

滑肉门、外陵由于位于腹部九宫之四隅,均隶属于足阳明胃经,该组合有通行气血、调畅气机之功。其中,除九宫八廓取穴法之含义外,二穴所在足阳明胃经是腹针疗法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经脉。原因在于:一、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最盛,循行于胸腹部阴经聚积之处,功能平衡胸腹部阴阳之气。二、阳明经可以补充其他经脉的气血,以保证全身气血的充足和滋养。之所以取滑肉门、外陵为腹部“四关”,一是二穴为足阳明之经穴,如前所述,有和合腹部阴阳之功,此肾经、脾经无法替代;二是双侧滑肉门、外陵分居神阙四隅,互为上下、左右之阴阳;三是因为滑肉门、外陵在腹针神龟全息图中属于定位穴,分别代表肩部与髋部,故薄老借 《灵枢》“四关”之名,定为腹四关,提示了腹四关在气血转枢的重要作用。在临床实践中,针刺腹四关可充养和通利四肢的经气,调节气血的升降。

由此可见,天地针、引气归元主要是调动、补益人体正气,而腹四关之功效,就是将所调动之正气运转起来。

2 腹针在原发性痛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腹针疗法最初是由薄智云提出,是一种相对新型的针刺疗法,引起了医学界众多学者的研究,并在后期得以优化、验证、实践,在多种慢性疾病、疑难杂症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既具有传统针灸的特点,又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独有的优势,在现代医学中同样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16]。腹针疗法的“无痛性”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不仅能够减轻痛经症状、缓解疼痛感,还能够避免一般针刺治疗产生的酸胀、麻木感,更易于广大患者接受。

王丽娜[6]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对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分别采用腹针疗法和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对引气归元、腹四关、子宫穴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结果得出:治疗组治疗后三个周期的痛经程度均较前减轻(P<0.05),且在第一、第二周期时的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此外,治疗组共出现了一例皮下瘀斑,不久后自愈,对照组共两例出现胃部不良反应,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差异不大(P>0.05)。由此可知,腹针疗法在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于缓解腹痛,改善相关症状具有较好的效果。

洪秀娥[7]等人在腹针结合温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中,通过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分别采用腹针结合温针治疗和体针结合温针治疗,并分别在经期前后行针刺治疗3 个周期。治疗组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下风湿点作为进穴点,对照组取穴为关元、水道(双侧)、地机(双侧)、三阴交(双侧),两组都在关元针柄上插上2cm 的药用艾段,每次灸两炷。结果示:治疗组的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在痛经程度方面,治疗组的中度疼痛改善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3.33,而重度疼痛改善有效率66.67% 也高于对照组的50.00%(P<0.05);证实了腹针结合温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对于改善患者痛经症状效果较佳,对于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具有显著价值。

袁宏伟[8]等人在腹针分期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中,对原发性痛经的患者分别采用腹针和体针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腹针,取穴: 主穴: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引气归元),月经期:加腹四关(滑肉门(双)、外陵(双)、下风湿点(双)、水道(双);经后期:加气穴(双)、气旁(双)、大横(双);经间期:加腹四关、气穴(双)、上风湿点(双)、下风湿点(双);经前期:加腹四关、气穴(双)、大横(双)。对照组采用体针,取穴:主穴: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月经期: 加合谷、太冲、子宫、十七椎、次髎;经后期:加脾俞、肾俞、太溪、悬钟、足三里;经间期:加肝俞、脾俞、肾俞、合谷、太冲;经前期:加归来、合谷、太冲。两组均根据女性生理特点进行周期疗法,依月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分期而治。结果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短期均有效,且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3月,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总显效率优于对照组( 40 % vs 10 %,P<0.05)。由此可知,腹针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疗效,且值得临床推广。

针刺疗法作为一种治病方法,已有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而腹针疗法作为针刺疗法的一个分支,经过四十余年的钻研,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已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它既有传统针灸的特点,又独具优势。痛苦小、见效快、疗效稳定、适应症广是其治病优点,腹针“以不痛治痛”的理念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可避免常规针刺带来酸、麻、胀、痛不适感,患者乐于接受。再者,腹针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的鲜明特点,同时以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临床,注重“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17],能为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治疗给予更大的技术保证,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此外,腹针疗法在标准化、理性化、规范化的进展中,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掌握这门技术,能为广泛发病的原发性痛经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腹针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防治疾病的精髓,达到了脏腑、经络、局部并举,实现气血产生、疏通、运用的效应,不管实证还是虚证的原发性痛经均能有效。另外,腹针的治疗目的在于调动与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使其机能正常,机态稳定,故对于原发性痛经这一脏腑病症尤为适宜,而在缓解相关症状的同时又能对全身的身体状况进行良性的调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猜你喜欢

腹针气海关元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
自我按摩治疗前列腺病
腹针加局部痛点围刺法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
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