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文性视角下旅游文本中的引用翻译研究

2020-12-27朱娉娉周海燕叶开艳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导游词互文互文性

朱娉娉,周海燕,叶开艳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办公室,安徽 合肥 230051)

引用(quote or cite)作为一种汉语修辞格,是指“话语文章中运用现成的语句或典故”。[1]由于在汉语中经常出现“引用典故 ”“引经据典”等词,“引用”修辞格很容易和“用典”修辞格相混淆。事实上,“引用” 包括了“用典”,引用的内容(quotation or citation ),可能是名言,诗句,俗谚,也可能是典故或某个人的一段话,在牛津英汉大词典中被翻译为 “引文”或“引用语”。引文或者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形象鲜明,或者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使论据确凿充分,大大增强话语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是以“传递信息,诱导行动”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文本常用的修辞格。

1 旅游文本引用翻译研究综述

旅游文本主要用于向读者或游客介绍景区的地理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引起游客参观的兴趣,达到传播景区文化的目的。近几年对旅游文本的翻译研究风起云涌,方兴未艾,但对于旅游文本中的引用翻译研究为数不多,且集中于旅游文本的诗词引用翻译研究。有研究认为,中文旅游文本中的引用没有实用信息,没有必要翻译出来,必须删减以适合外国游客的审美品味。[2]但实际上,除了诗词引文外,中文旅游文本中也经常引用权威话语或文学典故、俚俗熟谚甚至专业术语来增加辩驳力量,增强旅游文本的叙事性和趣味性,以期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由此促进景区文化的传播流传。比如,197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黄山温泉题词“天下名泉”,这段故事一直为黄山导游们津津乐道。琅琊山导游词中也有引用历史名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来为自己的解说增添光彩,烘托滁州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引用如果都被删减,不仅会造成语篇残缺不连贯,也会使旅游活动失去文化交流的意义。那么究竟哪些引用需要增益补偿以彰显景点文化内涵,哪些引用可以删减释义以迎合外国游客的审美品味呢?本文从互文性角度来谈谈互文符号的形式内容和引文的文本意图及其翻译策略。

2 引用和互文性的关联

互文性的概念和理论是由法国文学理论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提出和首次加以阐述。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文本之间相互吸收转换可以形成新的文本。[3]互文性的基本内涵是每个文本与其他文本相互依赖,相互关联,每个文本背后都有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每个作者不可避免地使用互文符号把一个新文本与其他文本连接起来。另一位法国文论家吉拉尔·热奈特区分了共存关系中的互文性和派生关系中的超文性,把互文性定义为 “一篇文本在另一篇文本中的切实出现”。他认为带引号有准确参考资料的是传统手法上的引用,而逐字逐句且未加申明的引用视为抄袭。

这与汉语修辞学中对引用的定义有较大的差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把引用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说出它是何处成语故事的明引法; 第二种是暗用法,不加说明直接讲成语故事等编入自己的文中。[4]这还是传统的引用辞格,广义上的引用又分为有标记引用和无标记引用,与互文、戏拟、转述、参考、和抄袭等现象边界不清,经常造成相关论域不明,所以本研究采用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视角,把引用界定在有形式标记的框架内,在旅游文本中寻找识别“ 斜体、引号或另列的文字”等互文符号来研究引用的文本意图和互文空间阐释的关系。

3 旅游文本中的引用形式和内容

引用这种互文手法在旅游文本中非常普遍。从引用的形式上看,有的引用标明了引文的出处,有的没有标明,直接将引文化用在受文中,但都有明显地可识别的互文符号:斜体、引号或另列的文字或转述的词语等。

例1: 信步东禅寺,夕阳古塔尖。

院深藏野竹,垣矮如远山。

端坐佛含笑,诵经僧不闲。

一声清葵动,明月送人还。

这首诗中的东禅寺,就是寿县城中千年古刹报恩寺。 报恩寺又被称为崇教禅院,坐落在寿县东北角。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节选自章尚正主编《安徽导游词》)

这篇景点介绍中两次使用了引用的互文手法,一方面,另列的文字标明这是作者引用了一首古诗来引出导游词中介绍的景点—千年古刹报恩寺。另一方面“据……记载”则是一个明显的互文符号,表明后面的句子是被引文字的转述。

例2: 万佛湖生态环境良好,湖汊港湾纵横曲折,林木水草茂盛,这给各种禽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之地,因此才有野鸭渚、雉鸡坞,白鹭洲等自然景观,每当“寒波淡淡起”便看到“白鸟悠悠下”使你顿觉宠辱皆忘,有置身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节选自章尚正主编《安徽导游词》)

此三处引用并没有标明出处,但仍有可识别的互文符号-引号帮助读者识别其互文指涉,查找到与其具有互文关系的前文本。前两句诗出自金朝元好问的《颍亭留别》一诗,后两句俗语最早见于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从引用内容上看,可以引用名言,诗句,俗谚和典故、歌谣甚至流行语等。一般都是汉语读者“熟悉”的事物或共有的知识,使旅游文本容易理解,容易引起共鸣。但对中国文化历史不太熟悉的外国读者来说,旅游文本中引用的内容来自不同的出处,且主要是寓情于景,描述观众可能产生的感性想象,并无重要是实际内容,如果直译成中文,只会让人不知所云,增加外国读者理解的阻力,如果意译加注也会让人感到冗杂繁复,削弱其对文本的审美兴趣。由此看来,引用的互文空间要不要完全转移到译文中去,如何转移到译文中去成为旅游翻译的一大难点。

4 引用的文本意图决定其互文空间的在译文中的再语境化

对于互文性的翻译,Hatim 指出互文指涉是否需要转换到另一种语言中去,取决于使用互文指涉的意图而非其信息内容。 旅游文本中的引用的文本意图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根据文本意图的不同,选择适宜的翻译策略,才能实现引用互文空间的语境化。

4.1 引用故事传说来增强旅游文本的叙事性、趣味性

一些旅游文本比如景点介绍和导游词中,经常引用当地的历史故事、轶文传说来激发游客的游览兴趣,这些引用一般都有明确的言说动词来作为互文符号,比如“据说”“相传当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的故事”“关于…还有一段…的传说”“据旧志记载”“…得名于一个…的神奇故事”等等。这样的引用目的非常明确,且容易被读者接受,能增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兴趣。这种引用产生的互文性空间,也就是互文指涉让我们从受文本回溯到原文本的过程不难让人理解,而且能扩大了受文本语篇意义的边界,充实了受文本,能引起目的语读者的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兴趣,应该在译文中再语境化,保留其互文空间。

例3: We come to Dengfeng Bridge leading to the mountain passage. It is said that the bridge can bring people good luck and longevity. Long long ago, a local governor who would build bridge for the good of people has won their respect and love. Just as the bridge was going to be named, the imperial edict came announcing the promotion of the governor. Thus the crowd congratulated the governor and gave the bridge the name”Dengfeng” which means “being promoted” (节选自方何荣主编《安徽旅游与文化》)

该导游词在介绍齐云山下月华街畔的登峰桥时,引用了一个民间故事来解释“登峰桥”名字的由来。为了向外国游客传达“登峰桥”拥有“步步高升”美好寓意,译文使用一连串的英语互文符号,“it is said that”“long long ago” the name “Dengfeng”, which means “being promoted”等来充分显现汉语导游词中互文意义。

4.2 引用权威话语、名人诗句或俚俗熟谚来例证景点文化影响力

引用会传递影响力,权威的话语被引入受文本时,其影响力会被转移进受文本,用引用来支持显示自己的声音。既增强了受文本的观点被接受的可能,也会增强源文本的权威性和可利用性。

例4: Lu’an Guapian, also named Lu’an Melon Seed, is one of the best green teas to come from Lu’an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 This is no small feat considering Anhui is renowned for producing a variety of high quality green teas since the Tang Dynasty, when records were found in LuYu’s ChaJing ( first classical book on tea) describing Lu’an Guapian as a “superior Tea”(节选自方何荣主编《安徽旅游与文化》)

唐代有位著名的茶学家陆羽,著有中国第一部茶叶方面的专著《茶经》。对中文读者而言,《茶经》的经典权威地位和广泛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文中对《茶经》有关六安瓜片的记载的引用,其主要意图就在于转移《茶经》这个互文指涉所具备的影响力,以充分展现六安瓜片具有久远的历史,良好的品质声誉。然而,正如Hatim 在《语篇与译者》中指出:引用的互文过程不仅仅是主观地任意地把想法联系起来,而是通过言外之意(connotation)构成一个意义系统。[5]作为意指载体的互文符号往往需要一定的社会知识才能发挥效果。对于没有这一“社会知识”的外国读者来说,ChaJing 这样的音译专业名词可能只会增加他们的理解难度,很难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互文性效果。为了重构原文的互文空间,译者使用了“records were found ”这样的转述文字,还用引号来强调“superior tea”是《茶经》对六安瓜片的极高评价。不仅如此,为了帮助外国读者明白该引用的重要意义,使引文的符号意义再语境化,译者使用了增益的翻译策略,补充说明chajing 是第一本茶叶专著。

4.3 引用诗词歌赋来描绘景点的美景,增添旅游文本的语言美

大多数汉语旅游文本都尽力通过对景点生动形象的描写以期对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英语旅游文本却常常只是客观描述一下景点的实况和相关实用信息。中国人普遍觉得古汉语更加文雅,倾向于不断引用古诗词来增加语言的各种美感,如意象之美和音韵之美等。这些引用要么是没有标明出处,要么是出处比较偏僻,不为众人所熟悉。中国读者读来立即觉得辞藻华丽,美不胜收,但审美兴趣的不同和文化知识的欠缺使得外国游客很难理解引文的互文空间,这时最好的翻译策略是压缩其互文空间,弱化其互文性,不保留互文符号,只把其文本意义再语境化。

例5 游人可泛舟于江上,赏“风荷疏影”;或策杖与古栈道,寻“大脚印”恋“古刹禅林”聆听晨钟暮鼓,或登上三台阁,山川秀色,眺“天门晓日”叹“大江东去”

译文: tourists can take boats on the river, appreciating the sparse shadows of lotus in the breeze, or walk with sticks on the ancient temple, hearing the bells, or just climb Santai Loft to get a bird’s eye view of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watch the sun rising from Mt. Tianmen, and view the river rushing eastward day and night. (节选自魏月红编著《畅游安徽》

安徽省马鞍山采石矶是“长江三大名矶”之一,位于长江东岸,峭壁千寻,突兀江流,名胜众多。有拔地而起蔚然深秀的翠螺山,有傍山临江浪花飞溅的三元洞,更有初建于唐元和年间的太白楼。古往今来,吸引着许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诗咏唱。 这段中文导游词充分利用互文手法,或明或暗地引用了许多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和民间传说,有效地拓展了互文空间,引起中国读者的无限遐想。

“泛舟江上”“策杖古道”和“登阁远眺”是中国古代文人所喜爱的出游活动,而“风荷疏影”和“古刹禅林”“晨钟暮鼓”“天门晓日”也是他们最喜爱吟咏的景致意象,这些在英语译文中都尽力保存下来,虽然它们的互文符号—引号都被省去,但它们的互文空间还是能勾勒出景点的美景,引导游客开展游览活动,为导游词增添了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然而,也有一些互文空间被压缩,弱化,甚至被删除,比如原文中的“大江东去”加上了互文符号引号,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起同样描写长江之水的苏轼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而在英语译文中,外国游客只能望着长江水向东流去的实景徒生感叹了。燃犀亭旁“大脚印”一词在译文中完全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大脚印”的轶文传说与刚才的古代文人诗词相比,文本意图不同,前者是为了增加导游词的趣味性,而后者是彰显导游词的文化属性,如果都如实地翻译出来,可能会引起文化负载过重,反而得不偿失。

综上所述,互文性是所有文本的共性,但不同类型文本中互文性多少程度不一。旅游文本中大量出现引用的互文手法,既说明旅游文本是研究互文性的重要文体,也说明互文性理论是旅游文本创作和翻译研究的重要视角。引用作为一种互文手法必须有明确的形式标记(即互文符号),这种界定是研究旅游文本中引用现象的基础。旅游文本中引用的形式各异,内容丰富多彩,但其文本意图才是引用翻译策略选择的依据。

猜你喜欢

导游词互文互文性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莫把游记写成导游词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黄山导游词
颐和园导游词
学写导游词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