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
2020-12-27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300450李世科
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300450)李世科
脑卒中偏瘫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以往临床上主要通过运动康复训练恢复患者肢体功能,但研究发现,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效果较好,而手功能则恢复较慢,尤其是精细动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且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为恢复患者的自理能力,本文将对患者应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术(PNF技术),并观察其对手功能康复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女性19例,男性16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3.82±5.04)岁。对照组35例,女性18例,男性17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62.37±4.98)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应用PNF技术,具体方法:①康复功能训练:脑梗死病后第3d、脑出血病后第7d,开展康复功能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肢体按摩、被动及主动功能训练、Bobath疗法等。②PNF技术:确定PNF起始角度,进行肌肉抗阻训练,提高关节活动度控制能力,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伸展、外旋等;在关节更强活动屈曲方向进行抗阻训练,当达到理想活动状态时,立即改变方向,转向更弱方向抗阻,提高拮抗肌反转能力,反复10次;若肩关节周围肌肉肌力恢复,可进行肩关节最大阻力训练,从肩部肌群开始,向肘屈肌放散;在更大范围内,对臂肌、上肢肌、伸腕肌群进行训练,“旋转”拉长后,通过拍打刺激牵张反射,在少许阻力下,牵拉关节;对瘫痪肌进行揉捏,采取对角线模式安抚性推拿、按摩拮抗肌,使其充分放松,反复10次。每日1次,每周5次。
1.3 评价标准 8周后,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Lindmark评定表(手评定项目)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手运动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Lindmark手运动评分(18.71±2.85)、Barthel指数评分(81.34±4.7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82±2.68)、(68.42±4.41)(P<0.05)。
3 讨论
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大部分患者均会遗留偏侧肢体、言语、吞咽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其中,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早期康复治疗恢复患者肢体活动功能,但从整体上看,患者上肢康复效果不够理想。PNF技术是一种复杂的康复治疗技术,目前对其单一疗法的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该技术强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治疗中,应首先建立肩胛带的稳定性,恢复其正常功能,为手部精细运动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1]。在应用PNF技术时,本体感觉、视觉、触觉、听觉、运动觉以及神经、肌肉均会共同参与,促进神经肌肉反应。在常规康复治疗中,应用PNF技术,可提高手部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对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研究发现[2],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是相互伴行的,通过速度、柔韧、力量结合训练,可使神经和肌肉均得到充分调动,增强肌肉力量及协调性。在操作中,由于施加力与关节运动方向存在一定角度,可训练肌肉控制关节运动速度,从而提高关节稳定性及灵活性。同时,进行轻微牵拉,可刺激肌肉牵张反射,达到兴奋弱势肌群的效果。通过刺激α、β运动神经元活动,可提高关节肌力及活动度,预防肌腱、肌肉萎缩或关节挛缩,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以往有研究显示[3],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PNF技术后,患者躯干活动能力、肢体运动能力、日常活动能力均显著提高。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Lindmark手运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PNF技术,有利于手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PNF技术可促进患者手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