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调查分析与路径优化
——以常州市为例

2020-12-27常素梅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常素梅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一、引言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在各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发挥出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思政”功能,与“显性思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努力共同构建与完善学校全员、全课程、全过程的育人格局,从而打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这一育人格局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2016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随后2017 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特别是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此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这也为为什么和如何实现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

高职院校因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定性,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应用型技能人才。学校在长期的专业教学中,比较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授与培训,而对育人树德和价值引领重视不够,出现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学生也没有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为改变这种现状,使各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方向一致,形成协同效应,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力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结合专业知识,通过多种灵活的方式进行价值引领,并引导学生能够“知行合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形成育人合力。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在理念树立、统筹资源、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思政素养提升等方面不断努力,为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是当前高职院校努力推进“课程思政”实施的一个重要步骤。

二、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调查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要突破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孤岛状态,特别是如何发挥专业课“润物无声”的思政作用,需要努力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的教育。为了了解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现状,课题组对常州市7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与访谈。其中学生为在校学生,主要进行的问卷调查,包含 38.08%文经类学生和61.92%理工类学生。调查问卷发放共160份,有效问卷153份,回收率95.6%。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方面,因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的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在问卷与访谈的内容设计方面都是从专业课程的教学角度进行的。对学生而言,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基本政治素养、价值认同、对专业课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可与接受状况、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看法与建议等。在教师访谈方面,访谈对象主要是承担专业课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访谈问题主要围绕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课程教学设计是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并与思政教育融合、实际教学中与学生之间是如何互动、学生表现和参与度、专业课“课程思政”在制定课程的培养目标时会有哪些考量因素等问题展开。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比较愿意接受将“课程思政”知识点恰当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开展“课程思政”的最终落脚点是能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形成科学的专业伦理和科学的信仰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中教师融入思政教育、时政热点的接受度上,有82%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其中65%的学生表示比较感兴趣,但希望老师要方法得当,有的放矢,而不要纯粹的说教;12.8%的学生认为没必要;5.2%的学生无所谓。众所周知,在具体的教学关系中,丰富的教学内容、良好的教学状态、灵活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能主导引领学生,而且学生主体参与能够有效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上述数据也说明只要教师勇于探索,改进“课程思政”的设计,找准实施点与结合度,学生是愿意接受高职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

2.“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完全树立起“全课程与全员育人理念”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98%的教师非常清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在回答“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专业教师的努力吗”这个问题时,72%的专业教师认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工处、团委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负主要责任,64%的教师对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效的融入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不够清晰。在回答“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是否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要求等方面上进行修改与完善?”这个问题时,22%的教师回答“不清楚”,78%的老师回答“有这方面的要求,但不是很明确具体”。在回答“课堂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否会影响专业知识的讲解,影响教学进度与效果”这个问题时,47%的教师人为“有一定的影响”,并认为自身在挖掘融合的角度,讲透讲活等方面的能力略有不足。同时,68%的老师认为学校是在提倡和推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但缺少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对于“在课堂上,您是否自觉将学生的‘三观’教育融入教学”时, 有56%的老师回答“有”。根据这些回答可见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清晰、不全面,还没深刻领悟专业知识传授与人生价值引领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与“课程思政”教育的预期还有较大的差距,学校也缺乏系统规划与设计,结果是无法系统有效的开展“课程思政”。所以,从学校的宏观角度方面来讲,若要踏实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不能只提口号,还要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不同的专业内容,发掘与提炼思政教育内容,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目的,扎实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与体系构建。

3.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处于摸索阶段,未来仍有较大的改革与发展空间

自2014年提出“课程思政”到现在高校的多数实施,这决不是要另加一门课,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润物无声的“三全”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目前,虽然很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基于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与路径还在不断的摸索中,还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实施模式。在回答“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时,76%的专业教师表示不太明确,特别是在回答“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如何有效胜任和善任,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时,83%的专业教师表示不太清楚,还在不断探索中。但95%的专业教师表示,“课程思政”的实施有利于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抓住这个契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研究学生的能力、教材设计开发的能力以及教学反思的能力。这也说明 “课程思政”的实施虽还处于摸索阶段,但也意味着未来还有很大的改革与发展空间。

三、优化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虽在较多的学校进行了实施,但实施状况还不尽人意。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更好的实施,还需要从课程特点与规律、教师胜任与善任、学生成长与发展等方面多加努力与优化。

(一)遵循课程教学特点与规律,促进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的实施最终要落脚于具体的课程上。这就需要遵循不同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规律,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方向上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具体来说,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与意识形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直接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其思想边际和学科定位较为明显。但对于专业课来说,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不明显,在客观上呈现出隐蔽性、随机性、渗透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就决定了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同向”方面,要解决政治方向、育人目标的一致性问题;在“同行”方面,要解决步调一致、 相互促进、文化认同、共享发展的问题。因此,从课程的特点与规律来讲,专业课“课程思政”需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 放眼学科视野,注重专业定位

专业课教学进行“课程思政”并不是要专业课完全思政化,也不是在教学过程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全域、全息化地融入思想教育的理念、目的、手段、技巧,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自然融合。也就是坚持学科专业的性质不变、本位不改,需要挖掘其学理、价值、伦理等教育点,作用于学生,让其学会以专业为基础,从专业中引发和专业相连的问题,从而达成思政教育的目的,也就是经过科学学习和训练达到学生修养的全面提高”[3],实现以知识传播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价值引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三者结合的“教育”,将“思政寓于知识”,用“知识承载思政”,在知识传播中实现价值引领。

2.充分挖掘学科文化,坚持多元结合式育人

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运用和实践也有着特定的要求。教师若要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则需要把所教课程的学科文化、专业建设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定岗实习、毕业作业等有机结合,因势利导,因时而新,因事而动,以境触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做到知情意的结合,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科学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有效引导给学生。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课程,特别是一些工科的课程,动手实践的环节比较多,这就需要专业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多元整合实践教育资源,在实践中去领悟真善美。从学校整体而言,自上而下要科学制定符合专业教学与实践的规范与指南,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平台搭建、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明确立德树人的要求,真正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二)培育与提升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使之胜任与善任

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是要在专业教学中有效地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而作为嵌入者——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则是非常关键的。“专业课教师的能力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变量”。[4]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一些专业教师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训练,在理论储备和理论的分析方面有不足;另外一些专业教师认为在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是优先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有认同上的偏见,这直接影响了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难以达到“真懂”“真信”和“真教”的理想境界,更不用说努力地去提升教学能力与技巧。因此,要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必须高度重视专业课教师的能力培育与提升。

1.提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度

如前所述,一些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知度不够,甚至存在一些片面的理解。这就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全面认识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会妨碍专业课的教与学,运用得当,反而会扩展专业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与“立德树人”的目标相一致。因此,专业课教师在全面认知的基础上要改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态度,提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之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良性体现。同时,专业课教师在展开“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与不同课程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多元要求之间的关系,即意识形态主导性和课程丰富多样性的关系。

2.提高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素养与技能

“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除了正确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在教学中科学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技巧的能力。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同时关心国内外时事与社会热点,这是能够进行恰当的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条件;其次是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教育使命感,要“信马讲马”,言行一致,这是切实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保证;再次是在全面讲透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具体技能与技巧,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在了解学生思想状态的同时也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规律与特点,灵活掌握一些教学方法与技巧,找准契合度与结合点,这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

3.推进专业教师与其它教育教学主体的协同配合,有效促进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实现

“课程思政”的展开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专业教师不是唯一的主体,需要的是学校多主体的认真配合与协作,实现对主体的深度参与。首先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合作,进行知识的互补,可以尝试定期的协同备课,弥补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短板,扩展思路、内容与深度,提升教学效果;其次是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状况方面,可以向学校的学工部门、校团委等部门询问并开展合作,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导与教育,促进更好地在教学中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现。

(三)遵守实施效果评价的根本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课程思政”的推进,使专业课教学的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厚,但其实施的效果如何,还需要落脚于学生的获得感与接受度。因此,在评价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标准上,除了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制度的建设与保障等,但最为根本和最有说服力的则是是否实现价值聚焦,是否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挖各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否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专业课教学的开展同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的内在统一,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上各类信息的交锋碰撞,对学生的思想信念与价值观有着较大的冲击。学生们的信息辨别、筛选方面能力不足,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领,这是关涉到“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且任何一门专业学科在教育教学中都需要承担对学生的思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塑造。所以,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如何,取决于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是否提高,有没有以立德树人为着力点,向着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的方向延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底色。

总之,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理论研究方面不断扩展的同时更需要在实践层面加强尝试、完善与协同。教师们既要有立德树人的高度,又要将思政教育落实到每次的具体教育教学环节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实施的实效做出努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