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热脱附技术在有机污染地块中的修复效果研究
2020-12-26胡正,沈青
胡 正,沈 青
(1.北辰(上海)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200030:2.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90)
0 引言
土壤污染是人类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调查显示,我国的土壤总体超标率达到16.1%[1],污染场地类型涵盖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及耕地,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污染与有机污染,其中有机污染是土壤污染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有机农药、多环芳烃(PAHS)、石油类、合成洗涤剂、酚类等污染,整体污染状况不容乐观[2-3]。有机污染物极具隐蔽性和积累性,可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传递,迁移能力强,生物毒性大[4],可直接进入人体,破坏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导致疾病产生,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5]。
目前,常见的有机污染土壤去除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6],物理法中应用较多的是热脱附技术和气相抽提技术,其中热脱附技术[7-9]适用于低渗透性和污染深度较深的土壤[10-11],具有修复范围广、处理效率高等优点。该技术主要通过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加热至沸点后蒸发出来,再通过分离和收集后,对气体污染物集中处理,修复完成后的土壤可以再次利用,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修复技术[12]。
1 材料与方法
1.1 项目概况
修复地块位于我国北方某废弃焦化厂区内,原焦化厂曾生产苯、萘、酚、沥青等20 余种化工产品,现已停产搬迁。场地调查结果显示,地块主要污染物为有机物污染,包括萘、苯并(a)芘和总石油烃等污染,修复地块面积913.2 m2,污染深度8.0 m,修复土方量7 305.9 m3。具体污染状况及修复目标值见表1。
表1 污染物浓度及修复目标 mg·kg-1
地质勘察结果显示,地块分为人工填土层、轻亚粘土层、卵石层、砂岩层4个土层,见表2。浅层地下水埋深在55~60 m 左右,含水层单层厚度较大,岩性以砾石、卵石为主,累计厚30 m 左右,渗透系数500~600 m/d,深层地下水埋深60~110 m,含水层岩性为砾卵石、砂砾石,累计厚40 m 左右,渗透系数300~600 m/d。
表2 土层分布
该地块未来用途规划为公共设施用地,针对地块内污染物类别、地层性质及地下水埋深情况,结合经济效益、修复效果等综合因素,选择燃气热脱附工艺去除地块中污染物。
1.2 热脱附工艺介绍
原位燃气热脱附系统由供电供气系统、加热系统、抽提系统、地面隔热系统、尾水尾气处理系统与监测系统组成。热脱附工艺修复系统见图1。首先,燃气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从燃烧器进入加热内管,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自下而上在内外管循环流动,管内温度不断升高,通过热传导使土壤温度不断升高,挥发性污染物和水分受热成气态被蒸发出来,再经抽提系统抽到地面收集,抽出的气体和液体经过冷凝和气液分离系统分开,分别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通过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根据监测数据调控运行状况,确保加热过程持续稳定运行。
图1 热脱附工艺修复系统示意
1.3 井位布设
土壤加热温度与加热井间距有关,加热井间距较近时,土壤加热更充分,但加热井间距过近时,加热区域重叠,会造成能源的浪费[13],本次修复加热井间距为2.0~2.5 m,以等边三角形排列为1 个单元。每3 口加热井之间布设1 口抽提井,抽提井表面包裹不锈钢钢丝网,防止抽提井被土壤物质堵塞和腐蚀。监测井均匀布设在加热单元的中心,设定监测深度为-1.0,-4.5 和-8.0 m,对地块土壤压力和土壤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本次修复场地共设置169 个加热井,44 个抽提井,4 个温度监测井和4 个压力检测井。井位布置见图2。
图2 井位布设
1.4 目标温度
温度是影响热脱附去除效率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当温度达到目标污染物沸点时,可以有效去除污染物,温度越高,去除效率越高[14]。本次修复萘、苯并(a)芘和多环芳烃等目标污染物为半挥发有机污染(SVOCs),沸点在170~350℃范围内,综合污染物特征和经济效益,为保证修复质量,设定本次修复目标温度为350℃。
1.5 采样分析
根据HJ 25.5 —2018 《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试行)》,本次修复面积912 m2,采用系统布点法共布设4 个采样点位,每个点位设置5 个采样深度,分别为-0.2,-1.5,-3.0,-5.0和-8.0 m。具体采样点布设见图3。样品采集完成后置于-4℃冷藏箱保存,48 h 送检测实验室测定。
图3 采样点布设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曲线
原位热脱附系统运行稳定,能持续加热保证地块内温度正常缓慢升高达到目标温度,使土壤中污染物能够有效的气化分离。根据原位热脱附系统中的温度监测系统监测结果绘制温度曲线见图4。由图4可以看出,修复过程中土壤升温主要有3 个阶段。
图4 温度曲线
缓慢升温阶段:土壤温度上升较缓,加热升温至100℃,大量水汽蒸发;快速上升阶段:土壤水气蒸发完成,稳定加热至目标温度;稳定加热阶段:持续加热保持目标温度稳定。
3 个深度整体升温趋势保持一致,-4.5 m 深度温度升高速率较-1.0,-8.0 m 处快,主要是因为表层土壤(-1.0 m)较深层土壤更易与外界产生热交换,深层土壤(-8.0 m)距离燃烧器较远,因此升温过程相对滞后。
运行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升温阶段来控制燃烧火力大小,保持土壤温度有规律的上升,节约资源,防止火力过大增加经济成本。
2.2 燃烧尾气
燃烧废气通过离心风机抽至烟囱排放,烟囱排放口处安装监控探头 (包括CO,NOx和SO2监测探头以及粉尘监测仪等)实时在线监测颗粒物、CO、NOx和SO2排放浓度,见表3。
表3 燃烧器尾气排放
由表3可知,SO2,NOx,CO 等尾气排放浓度均小于北京市地方标准DB 11/501—201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排放限值[15],说明燃气燃烧充分,运行稳定。修复过程中排烟温度在60~160℃范围,排烟初始温度>300℃,热损耗较大,有较大的的利用空间,后续设计可针对性的增加热利用设备,提高天然气热利用效率。目前国内外对中高温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利用比较成熟[16-17],后续可以与热脱附项目结合起来,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2.3 污染物质量分数
修复后各采样点污染物质量分数见表4。
表4 修复后各采样点污染物质量分数 mg·g-1
经过原位燃气热脱附工艺修复后的土壤,各深度萘、苯并(a)芘的检出质量分数≤0.8 mg/kg,总石油烃检出质量分数≤96 mg/kg,均远小于污染物修复目标值,符合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建设用地二类用地标准,修复效果较好,满足后续规划开发要求。
2.4 影响因素探究
热脱附修复效果取决于土壤性质、加热时间等因素[18-20]。结合本研究结果,分析这些因素对修复效果的影响。
(1)土壤性质
不同的场地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其土壤的渗透性、含水率等均会影响热脱附的修复效率。在渗透性方面,渗透性高的土壤污染物更易被抽提出来,热脱附效率高。一般来说,砂土、粉土比黏土渗透性更好[21]。含水率方面,土壤水分在蒸发时会吸收大量热,对土壤的升温速率会有较大影响,影响整体土壤的升温时间。土壤含水率还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限制空气的流动路径,从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挥发效率。研究表明,含水率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热脱附的去除效率[22]。含水率过高需要加热大量的水,能量消耗较大;含水率过低,不利于热传导,热损失较快[23]。
(2)加热时间和温度
温度和加热时间是影响热脱附效率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热脱附效果越好[24]。温度在热脱附过程中呈阶段性上升趋势,缓慢升温阶段,温度是影响热脱附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稳定加热阶段,加热时间是主要因素。当温度达到目标污染物沸点并保持稳定。加热时间越长,热脱附效率越高,加热温度超过污染物沸点后,提高温度对热脱附的去除效率影响不大。实际运行中,温度和加热时间应结合起来,根据目标污染物状况,设置合理的目标温度,控制各阶段的加热时间,保证修复效果的同时尽可能节约资源[25-26]。
3 结论
(1)热脱附法对有机污染土壤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修复后萘、苯并(a)芘的检出质量分数≤0.8 mg/kg,总石油烃检出质量分数≤96 mg/kg,远小于污染物修复目标值,修复效果较好。
(2)热脱附升温过程稳定,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可分为缓慢、快速和稳定加热阶段。中层土壤(-4.5 m)相较于表层土壤(-1.0 m)和深层土壤(-8.0 m)升温过程更加快速。
(3)运行过程尾气排放正常,符合地方大气污染排放标准。排放热损耗较大,后续工程实践中可在保证经济和处理效率的基础上增加热利用设施,提高燃气的利用率。
(4)土壤性质、温度、加热时间是影响热脱附效率的重要因素。土壤渗透性高,污染物更容易被抽提去除;含水率过高过低不利于热脱附效果,含水率过高,能量消耗较大,含水率过低,热损失较快;温度在热脱附过程中呈阶段性上升趋势,缓慢升温阶段,温度是影响热脱附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稳定加热阶段,加热时间是影响热脱附去除效果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