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创新引领推动江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0-12-26杨兴峰饶德明邹慧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
■文/杨兴峰 饶德明 邹慧(江西省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所在。历史上,江西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新时代,面对江西省制造业存在的产业体量小、科研投入低、研发平台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必须坚持创新引领,做好“四个创新”: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产业技术体系、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创新产业开放合作,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塑“江西制造”辉煌。
2019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中部六省未来发展的八项工作要求的首要位置,并指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所在。历史上,江西制造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新时代,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的“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目标定位,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塑“江西制造”辉煌。为此,本文对江西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以及在中部地区的竞争力表现等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江西省制造业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抓住江西省制造业优化升级的着力点,提出重塑“江西制造”辉煌的对策建议。
一、江西省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江西省在制造业行业领域不断加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江西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逐年上涨,由2013 年的6561 亿元逐年上 升 至2018 年 的12755 亿 元,增速保持在10%以上。企业数量规模方面,2013—2018 年,江西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逐年增长,由2013 年的6800 余家增加至2018 年的10000 余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方面,近年来江西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稳步增加,由2013 年的24545亿元增长至2018 年的29495 亿元。企业利润方面,近年来江西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持续小幅度增长,截至2018 年,利润总额为2011 亿元,较2013 年增长25%。
(二)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江西省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保持较快增长,R&D 投入强度稳步提高,为助推全省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9 年,江西省R&D经费投入396.12 亿元,比上年增加85.43 亿元,增长27.5%;研发投入强度(R&D 经费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6%,比上年提高0.19 个百分点。年末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 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 个。同时,体现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生产强度(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地区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销售产值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等指标均呈现上涨趋势,截至2018年,江西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生产强度与新产品销售率分别达到16.11% 与14.06%,较2013 年分别增长7 个与8 个百分点。
二、江西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体量小,产出效率低
近年来,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企业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等指标数值不断提升,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与中部地区发达省份的差距仍然明显(见表1),特别是与中部第一的河南省差距更为巨大,江西省发展规模不大、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明显。
(二)龙头企业少,品牌影响力不够
江西制造业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聚效应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大企业。2018 年,江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仅有197 个,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69%,而中小型企业比重为95.36%。制造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局面使得行业内缺乏龙头企业,生产集中度低,严重影响企业技术进步、企业资源有效利用、企业经营效率、行业利润率和国际竞争力。2018 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仅有11 家是江西企业。产品关联度低,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作关系不强,未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此外,制造业缺乏知名品牌,制造业品牌知名度不高。2018 年中国品牌500 强中仅有7 个属于江西,仅占全国的1.4%,主要集中在医药或化工产品,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的制造业部门,还没有出现品牌产品。
(三)科研投入少,研发平台缺乏
一是研发投入少。2017 年,江西省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仅为218 亿元,投入强度仅为0.69%,均位列中部六省后两位,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不到中部第一的湖南省的一半,经费投入强度也只到湖南省的一半(湖南省制造业研发经费499 亿元,投入强度1.38%),差距明显(见表2)。
二是研发平台缺乏。截至2018 年,江西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与省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分别为18 家与330 家,均排在中部地区的垫底位置,特别是与安徽、河南两省相比,差距更为明显,研发平台数量都不到安徽、河南两省研发平台数量的一半(见图1)。
表1 2018 年中部六省制造业规模相关指标情况
表2 2017 年中部六省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四)要素优势弱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江西省制造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型和价值链低端产品居多,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也只是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其竞争优势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资源等要素资源的支撑,而数据显示,2013—2018 年,江西省制造业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26924 元上升至45036 元,要素优势正在不断弱化,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在减弱(见图2)。
图1 2018 年中部六省企业技术中心情况
三、重塑“江西制造”辉煌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
加大对江西省制造业优势行业的改造力度,通过试点示范的方式,开展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等建设,实现制造业行业生产流程智能化。大力推进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变,重点培育电子信息、中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借助中药大科学装置与中科院稀土研究院等科研平台的技术带动作用,打造绿色供应链,大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江西省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江西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大力发展物流运输业,从而降低本地制造业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二)创新产业技术体系,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网络
图2 近年来江西省制造业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情况
对标苹果、大众、特斯拉等世界创新型领军企业,提高龙头骨干企业创新能力,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改变以往政府主导的单一科技投入方式,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普惠制经费落实力度,设置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专项基金,激励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中科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平台效应,促进科研院校创新资源与企业资本有效结合,形成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协作网络。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与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类研发平台,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服务平台,在基础条件建设、科研设备配置、人才住房配套服务以及运行经费等方面持续给予支持。完善创新平台的绩效考核机制,以研发能力、资源开放共享、人才培养和行业服务能力等指标为评价重点,采取建设补助、绩效后补助相结合的方式支持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三)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夯实制造业创新发展基础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采取专职与兼职、长期聘用与短期服务相结合等方式,以“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务实态度,实现对高端制造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与使用。优化人才保障机制,提升中高端制造技术人才基本工资待遇水平,建立完善多种要素参与的收入分配机制。科学设置评价标准,注重考核标准的导向性作用,把人才考核评价、企业发展、人才开发等各环节有效结合起来。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坚持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三大类别的分类考核原则,引入第三方考核评价机制,保障考核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公平性。
(四)创新产业开放合作,助力制造业做强做优
建立政策协调和对话协商机制,破除行政壁垒,推动昌九一体化以及赣南苏区、赣西、赣东北一体化进程加速,保障江西省要素和产品在地区间自由流动成本最小化。充分发挥江西毗邻“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通过优化政务服务、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等举措,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承接沿海产业链的梯度转移,同时注重引进产业项目与江西省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如南昌高新区与赣江新区应结合自身特色,分别致力于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的电子信息与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江西省对外贸易促进中心职能,帮助江西省制造业企业参加境外贸易促进等相关活动,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完善江西外贸国家营销网络体系,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海外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