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西安地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实践
——以西安绿地能源艺术中心为例
2020-12-26李晟于明明LIShengYUMingming
李晟,于明明/LI Sheng, YU Mingming
1 总平面简图(绘制:日清设计 )
建筑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形式的转化揭示环境文脉的本质。将建筑看作与其周围环境的一种对话,这种环境既是指当下的物理环境,也是指历史的连续统一体。此项目的建筑设计是建筑与场地的对话、建筑与历史的对话,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展示西安文化历史脉络。
1 背景
六朝古都西安的城市规划,在建筑风格方面体现为“新旧分制”。有别于旧城区灰色的基调,项目所在的新城区,其建筑主要为兼顾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项目处在西咸新区能源园的主要轴线核心节点上,紧邻西咸大轴线。该区域作为中心城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过渡区域,其建筑风格和色彩应为西安城市风格、色彩的延续与补充,建筑色彩以棕红、灰白为基本色,以黄、蓝、褐、金为点缀色[1]。
本案场地为较细长的长方形,东侧紧邻城市绿化带,北侧近西咸大厦,周边多为开发成熟的住宅小区,如何在这样的位置体现西安千年城的文化符号、色彩,同时简洁且与现代风格相融?
2 建筑艺术的抽象性表达
作为艺术中心,建筑本身即具艺术性,也肩负着展示西咸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使命。通过艺术的抽象性表达建筑崇高感,同时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这一理念与俄罗斯先锋艺术家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的至上主义(Suprematism)不谋而合。
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基本元素是方与圆,“方”可引申为建筑基本型——直角。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引入马列维奇艺术作品中的基本几何形作为建筑形体,可以简化表达形式,体现现代建筑的简洁。
3 空间的艺术性表达
兼顾建筑的流线、空间使用感受以及前场空间的完整性,设计将建筑体块置于场地西侧(图1、2)。借鉴马列维奇抽象画中几何体交错叠加的组合方式,并充分利用北侧130m 长沿街展示面,形成以3 个长方形交错叠加组合的形体,舒展地居于西位,以雕塑般的姿态回应场地条件和城市环境。北侧的主要功能体块垂直于能源园轴线,南侧的体块旋转一定角度形成开口回应西咸大轴线、回应历史。
空间形态也是如此。南北两个长方形体块分别向东西移动,以中间体块为轴旋转,于东西向呈现相背离的趋势,其形态类似于细长的丝带,反映着西安“丝绸之路东部起点”的美称。北侧体块增加悬挑露台,均衡东西错列的体块形体。露台与其下方的水面形成进退有序的空间层次,营造意境。连接水面的折形坡道可将人流引向二层,增加了空间趣味性,也丰富了立面构成(图3)。
4 一体化设计
2 鸟瞰(摄影:是然摄影)
3 外景
建筑设计必须总体进行环境、建筑及室内的规划和控制,使其达到完美的一体化融合[2]。三者相互衬托、相互成就,共同打造独特、统一的空间体验。室内空间形态不仅与建筑内部构造息息相关,且是建筑环境的延伸与深化,因而,室内空间与建筑环境的整体性是空间一体化设计的首要目标[3]。
4.1 空间一体化
室内空间设计是建筑内部空间使用功能的细分,使建筑设计创造的内部空间更适于人的活动,使建筑的功能更为合理[4]。
该艺术中心的内部空间主要组成功能为大堂、展示区域、休闲空间及书吧,功能相对简单,因此采用简约的空间形态置入各个功能区域,与简约的建筑形体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体化的建筑空间序列。
艺术中心由主入口处凸显空间感的吹拔空间展开,这一手法赋予了空间精神性。南侧全开敞的展示空间与入口吹拔空间虽相互连通,体块间的错列又使空间有了区分。北侧开敞式书吧(图4)以通高大台阶连接二层空间,反传统地将部分台阶进行合并、错列,形成可供人们停留休憩的阅读空间。
台阶两侧的通高书架加强了空间的竖向尺度感,以虚化的手法限定空间,但不框定空间。开敞式书吧、二层悬挑的台阶式露台和折形坡道三者相连相通,实现了由室外空间开始又以室外空间结束的空间体验,体现一体式的宗旨。
4.2 立面一体化
建筑立面不只是单纯的材料拼接,它担负着愉悦人们视知觉、美化城市环境、强调区域特色的重任[5]。
4 书吧内景
5 外景(3-5 摄影:是然摄影)
建筑外立面不能脱离建筑单独存在,强调个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整体性[6]。建筑立面的构成同样借鉴马列维奇抽象画中的几何形体元素(图5)。西安的建筑特点为厚重、沉稳,建筑的人文要素体现在其对环境氛围的烘托[7]。上部展厅空间对应的悬挑实体展现建筑的稳重感,下部的玻璃增加体块的轻盈感。以玻璃的“虚”,结合白麻石材的“实”,两者形成虚实对比。以石材为“画板”,玻璃窗为“几何体”,部分几何体延伸到屋顶,窗框赋以红、黄、蓝、黑,共同构成一幅立体的至上主义抽象画。
4.3 景观一体化
建筑与景观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具有环境融入、空间衔接、文化衍生等关联属性的同构生长的整体系统[7]。建筑的最终呈现效果需要景观的衬托,景观设计既要与建筑一体化,又要有专属的美感与秩序。为保持整体性,景观设计同样借鉴马列维奇抽象画,景观中的铺装、水池、植被等均按几何形体切分,通过铺装的变化对空间进行分割,引导人流。
建筑的前后场景观采用同样的手法进行场地设计,前场开阔尺度与后场精致尺度形成对比,打造不同的空间感受,共同衬托主体建筑。种类多样的植被根据建筑走向趋势与铺装的形态布置,营造出多层次的景观,提升空间品质。
5 建筑色彩与细节的质感
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不只为了展示材料本身,而应与建筑产生关系,材料的合理运用与地方特有色彩表现有直接关系。在建筑上适当地运用一些坚硬的黏土砖可以加强建筑的表现力,建筑的基本色彩也使人联想到西安地方历史文化,从而使建筑与特定人文环境有机融合[8]。
本项目主要采用白麻石材,底色为灰白,散布灰麻点(图6)。远看仅能看到石材的灰白色底色,灰麻点随着距离的缩短慢慢呈现,增加细节与质感。连接一二层的折形坡道及立面采用了棕红色的锈钢板,初期会呈现黄色,随着生锈进程的推移,最后逐渐稳定成棕红色。这样,建筑的基本色即与西安建筑的基本色保持一致。
建筑材料应确保光线和色彩相互配合,旨在获得最佳的建筑外立面设计效果[9]。为了突出立面上的几何形抽象画,玻璃采用乳白色彩釉玻璃,并对其进行铝板包边。铝板采用红、黄、蓝、黑4 种颜色作为点缀色,随着光线的不断变化,呈现不同的整体效果。点缀色对应马列维奇抽象画中的色彩,同时也是西安建筑点缀色的延续。
6 悬挑结构的挑战
结构能完全隐藏于建筑形态之内,亦能变成建筑形态本身。结构体现了设计者使形态、材料及力量一体化的创造性意图[10]。
北楼宽12m、长16m 的悬挑露台是建筑方案的亮点,使建筑呈现的体量既厚重又轻盈,但对结构设计则意味着挑战。
为避免影响建筑立面效果,外挑梁板的厚度受限。降低荷载、减小跨度这两种方法可降低大跨度悬挑结构的设计难度。悬挑结构可通过采用钢结构主次梁、轻钢檩条、薄钢板和木材面,并进一步将悬挑主梁优化成变截面梁,来减小结构自重,进而降低荷载。若想减小跨度且不影响建筑立面效果,有一定设计难度,我们对此进行了多方案对比。方案一桁架方案——利用屋面5m 的悬挑与腹杆、二层楼面梁形成空间桁架,同时在外侧加斜拉杆;但端部杆件截面过大,而且外露斜杆影响立面效果。方案二吊柱方案——利用屋面挑梁做吊柱,可缩小受拉吊柱的截面,悬挑楼面的跨度也能从16m 减小到10m,同时可取消外露斜撑;但计算后发现,需要4 根吊柱才能满足悬挑端挠度和舒适度的要求,增设的吊柱也会影响开门效果。方案三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优化斜撑布置,通过减小屋面挑梁外伸长度,取消竖腹杆,把两根斜撑藏在幕墙中,可最大程度还原悬挑部位简洁、飘逸的建筑效果(图7);经计算,这一方案悬挑部位的挠度和竖向频率均能满足舒适度要求。
6 立面(摄影:是然摄影)
7 结构示意(图片来源:绿地集团结构设计中心)
8 剖透视(图片来源:日清设计)
结构的呈现更多地表达理性思维,进而追求结构与立面的一体化。立面与结构的多元建构关系,丰富了建筑设计的可能性[11]。
7 结语
建筑是城市的构成元素之一,是独特地域文化的展现,也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新建筑不仅是将传统元素现代化,还应配以新技术、新材料。作为中国的建筑师,我们应探索传统建筑的色彩和风格,研究其中具有活力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通过现代主义设计手法将其抽象化和建筑化,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特色并适应当代社会的现代主义新建筑[12]。
9 二层平面
10 首层平面(9.10 图片来源:日清设计)
11 庭院(摄影:是然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