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清热燥湿”理论探讨痔瘘洗剂对肛周湿疹症状的改善

2020-12-26马俊洲毛细云王宏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94期
关键词:苦寒洗剂苦参

马俊洲,毛细云,王宏昌

(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安徽 合肥;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3.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0 引言

肛周湿疹,又叫肛周皮炎,是一类肛肠科及皮肤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常见肛缘皮肤溃破,苔藓样改变,伴瘙痒、灼烧及渗出等。它可以作为后遗症或者各种肛门直肠疾病、皮肤病、过敏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表现症状而出现。国外研究发现肛周湿疹多由致病性化学刺激物刺激损伤肛周上皮组织,破坏其屏障功能,这些刺激物多包括粪便、肛门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肛门区特殊的解剖结构更有助于肛周湿疹的发生与发展,该区域的毛发常引起水分潴留,加上汗腺的分泌物产生的潮湿小环境,进一步恶化肛门或肛门周围放电与各种肛门直肠疾病[1]。通常,肛周湿疹引起的症状会促使患者改变某些行为(例如,增加肛门卫生、搔痒等),这可能会进一步刺激损害皮肤组织,加重病情。现代医学多采用局部外用药物治疗联合口服抗组胺类药物,局部外用的药物多为抗生素、抗真菌药及激素等。但这些药物在停止治疗后,一些患者会出现反弹现象。随着中医药治疗肛周湿疹研究逐步开展,中药外用熏洗得到广泛关注与肯定。痔瘘洗剂是我院肛肠科特色院内制剂,常用于肛肠科多数疾病的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混合痔嵌顿水肿,肛周原发及继发性湿疹,术后患者肛门疼痛、水肿、渗血、瘙痒等症状,用途广泛,疗效明确。本文将从清热燥湿理论来分析痔瘘洗剂的药物配伍及主治功用,探讨痔瘘洗剂对于肛周湿疹症状的改善。

1 清热燥湿治疗肛周湿疹的理论依据

1.1 湿热侵淫证与清热燥湿治法

湿热侵淫是中医证型中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其湿热之邪多源于内生湿热、外感湿热及湿热相生[2]。内生湿邪多起自于饮食不洁或情志失常而致脾气宣化不利,中焦水湿停聚,蕴久变热,化作湿热之邪。外感湿热多是久处湿热之地,湿热直接侵袭肌肤,化为病变。湿热相生即为先感受湿邪或热邪,后邪气相搏,出现积湿为热和热郁生湿的情况。 无论感受湿热之邪的途径如何,一旦湿热作为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通常情况下可见全身及局部的症状。全身症状可见周身困重,肢倦体乏,四肢水肿,脘腹胀满,胸闷不舒,苔黄腻,脉滑数,大便不爽,小便浑浊。湿热之邪易攻窜下部,局部可见妇女带下黄臭,肛周及阴囊湿疹溃难,下肢肌肤溃疡。肛周湿疹即为湿热之邪侵淫肛周或会阴肌肤,可见疡面潮湿不净,溃处秽浊流脓,清热燥湿为其针对病因的根本治法,多取苦寒之药相伍相成,或为内服,亦可外用。苦性能燥,燥即燥湿,用于湿证。寒可清热,《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苦寒相合,清热燥湿,热退湿去,两者互无依存,湿热之邪不复存在,不适症状得以改善。抓住根本病因与相应治则才能更好的治疗湿热侵淫性疾病。

1.2 探讨肛周湿疹湿热侵淫证的病因分析

传统医学多称湿疹为“侵淫疮”“湿疮”“血风疮”“粟疮”等。清朝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辨诸疡总论》有云:“湿热相合,浸淫不休,溃败肌肤,而诸疮生矣。”清太医吴谦所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初起如粟米, 而痒兼痛, 破流黄水, 浸淫成片, 随处可生。由脾胃湿热, 外受风邪, 相搏而成。”由此可见此病多由禀赋不足,饮食不洁,或过食辛辣刺激油腻之物,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湿热内蕴,后又因风邪外袭,一内一外,两邪互佐,共成风湿热邪,邪气侵淫下部肌肤而致。归其缘由,中医多认为湿邪犯病,易袭阴位,水曰润下,湿似水,喜趋下,好伤致病于机体下部,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也言:“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湿气趋下,脾困胃乏,水湿停聚于内,周身气液疏布不利,湿气变为湿邪,湿性重浊,阻于腠理,侵淫肌肤。隋朝《诸病源候论·浸淫疮侯》曰:“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外科正宗》:“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痒无度,破流脂水,日渐沿开。”湿热之邪多由两种途径致病于肌肤。其一,中焦藏脾胃,脾主运化水湿,居中焦而散布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常食辛辣不洁等刺激性食物,可致脾胃功能受损,脾胃功能下降则水谷腐化不常、精微散布不利,水湿淤于此地,蕴久化热,湿热相裹,湿热之邪熏蒸肌肤而见湿疹,发作于肛周,为湿热侵淫性肛周湿疹。若脾乏气虚日久,内生痰浊,蕴而化热,湿热缠绵难走,病情常可反复发作,可见内生湿热为其一主要病因。其二,如若久处阴湿之地,又遇长夏之季,或以水为事,常常汗浸衣被,湿邪内侵,宣泄失司,渗利不及,聚湿为热,若又过食辛辣刺激,若妄用燥热之品,亦有五志过极,则热化更速。湿邪相搏,发病于肌肤,病变为疹,湿性趋下,好发肛周与会阴。

2 痔瘘洗剂中的清热燥湿治法

肛周湿疹不易暴露,恢复较慢,多行局部中药外用法[3]。清代吴师机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 所异者法耳。”湿疹病变部位在皮肤, 最宜使用外治法,使药物直达病所, 发挥直接的局部治疗作用。痔瘘洗剂是由玄明粉、花椒、黄柏、苦参、冰片、樟脑煎制而成。玄明粉是由芒硝干燥风化失去结晶水而研磨成的色白粉末,性寒味苦,功效软坚散结、清火消肿。近年来发现,玄明粉在治疗肛周湿疹、股癣、带状疱疹、过敏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等涉及皮肤病领域获得良好疗效反馈,研究表明玄明粉可能与其外用接触皮肤,加快局部淋巴与组织液循环有关,同时有效成分又能增强结缔组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降低局部白细胞产生聚集活化的趋势,截断即将可能出现的炎性反应[4]。痔瘘洗剂中的花椒,主要取其燥湿止痒功效,花椒温性可制约其他药物的寒性,又可温燥湿气,除体内与局部湿气,从而祛除病因。现代药理发现,花椒内存在丰富的挥发油及生物碱成分,能够明显抑制或杀灭多种皮肤藓菌及深部组织真菌,而慢性肛周湿疹的确会在湿浊及破溃的上皮组织中形成细菌或真菌的积聚和繁殖[5]。黄柏及苦参是草本药物中有名的清热燥湿药,《本草纲目》曰:“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黄柏与苦参性寒味苦,苦寒沉降,功效趋下,尤擅清利下焦湿热,对于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有准确而独特的疗效。研究指出,苦参有效成分氧化苦参碱能够在病理生理活动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并且通过影响多类信号通路产生抗炎杀菌作用[6-7]。黄柏清热燥湿,亦可清火消肿,不仅对湿热体质的原发性肛周湿疹有效,对因受肛门疾病刺激而成的继发性肛周湿疹疗效也显著。其中生物碱成分有明显抗过敏及抗炎杀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FNγ、TL1、TNF2等细胞因子的产生与分泌,继而影响免疫过程,降低炎症损害[8]。冰片是从产于热带的龙脑香树脂中提取的一种人工加工产物,《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可见冰片是具有清热解毒,治疗皮肤湿疮的作用,有研究发现冰片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冰片酯具有抗炎抗细菌作用,甚至可以破坏真菌细胞结构,由此作用于肛周湿疹,产生疗效[9]。痔瘘洗剂中少佐樟脑,发挥其祛除湿气、止痒的功能。《本草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现代药理发现樟脑局部外用,可以缓解局部疼痛不适及瘙痒难受,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在TRPV1 通道产生效果有关[10]。可见,痔瘘洗剂中所用之药,多具有清热燥湿止痒的功效,能够有效燥除体内湿气的同时,性寒而清热,清热燥湿,祛除留恋肌肤的顽固湿热之邪,作用于根本之病因,达有效之目的。且黄柏与苦参是治疗湿疹的经典配伍,两药同为清下焦湿热的代表药,更是治疗湿热肛周湿疹的首选中药。

3 结语

通过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及古文探讨肛周湿疹湿热侵淫证型的理论基础,并总结出痔瘘洗剂其清热燥湿的治则治法,我们可以为痔瘘洗剂治疗肛周湿疹提供理论依据。肛周湿疹多是由内生湿热、外感湿热及内外湿热相合所产生的表现在肛周局部范围的疾病,湿热侵淫是其根本病因,治疗上多选用苦寒制剂,行清热燥湿之法。痔瘘洗剂是由多种苦寒之药组成,具有清热、除湿、解毒、止痒等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肛周湿疹不适症状,为治疗常见的肛周湿疹提供更加丰富的用药选择。

猜你喜欢

苦寒洗剂苦参
中医名言拾粹
凉血五花汤洗剂雾化冷喷治疗血热型面部皮肤病的疗效观察
苦参可缓解帕金森病症状
以苦参为主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中药外洗剂加自拟敷脐散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研究
苦参生品及其炮制品的2种不同提取方法的抗菌药效研究
观菊赏鹦有怀
咏棕树
苦寒吟
乔利·布朗与干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