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再认识
2020-12-26韩传信
韩传信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高度认识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他指出,“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本文就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习近平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谈谈对师德教育的重新认识和领悟,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新时代师德教育的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道德教育的“根基”和“灵魂”,其道德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讲仁爱、守诚信”、“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精神”、“君子人格风范”等等。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1]并强调:“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2]下面就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取向,谈谈新时代师德教育的依据。
(一)教师要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 关系着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繁荣昌盛。 可以说, 承担各种教育任务的教师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不可或缺力量源泉。 好老师既是学校的光荣,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 2008 年我国颁布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一条就是爱国守法,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从职业意义上说, 教师承载着传播文化知识、 塑造时代新人的重任。 新时代赋予教师责任,而责任体现职业使命。 因此, 教师理应承担好立德树人、 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自觉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二)教师要处理好工作与教育事业的关系。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高等院校是以培育高尚道德品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根本价值归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由此看来,教师对待教育事业要做到爱岗敬业,热爱教育事业首先要热爱学校,热爱学校就要具有认真教学的敬业态度和追求卓越的执着精神。如习近平所说,教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是从事“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3]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时代教师应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形象投入到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把立德树人落实在学校教育教学各项活动之中。 同时, 教师敬重和珍惜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 乐意承担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
(三)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群体的关系。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具有人性,教师既是为学之教,又是为道之教。教师要明确“人生导师”的社会角色,肩负着引领学生在人生关键时期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之美的重要责任,这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开展、实施和落实的基础和关键。 师德是学生一生成败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既要保持对教育事业的进取心,也要保持对学生的爱心,所谓爱心,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要有责任心、耐心、信心。教师对待任何学生要做到关心爱护、教书育人、严慈相济,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强调仁、义、礼、智、信,可以看作是师德教育的“根基”和“灵魂”,如孔子做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有教无类”等。 为人师者,示以美好,授以希望,尤其面对一些问题学生或人生受挫折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更多关怀和扶持,帮助他们走出低谷。教师的一点善意可能拯救学生的一生幸福。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或者提出好的创意,教师要给予真诚的赞赏,当学生遇到各种困难时,教师俯下身子,学会倾听,给予耐心细致解答,如此等等。 教师良好的道德人格和行为表现最终会导向学校德育的成功, 促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习得相应的道德品性。与此同时,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相应的学识和能力, 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尊师爱生、和谐相处的教育氛围。
(四)教师要处理好与自身利益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究“内圣外王”,追求“君子”人格,强调慎独自律,注重自我修炼。 为此,教师在对待自我要求方面,做到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对待个人利益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即处理好正其谊与谋其利、明其道与计其功的关系,如《易传·乾文言》提出“利者,义之和也”的义利观,把“义”置于“利”的基础,并且统御“利”。 由于教师工作是一种“良心活”,因而在评价教师工作或绩效时,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和计算的。 “去功利、致良知”,实现教师个体生活价值的获得和道德人格的提升。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直把义与利合在一起来思考,相信义在利中,提出利就是义,“利”要靠劳动创造,劳动者为社会创造财富和贡献力量就是最大的“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书中多次强调,坚持正确义利观,把个人财富、家庭幸福与党和国家的伟大战略联系起来,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
综上所述,师德教育要守正创新、扬善怀源,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前行力量,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教育观、学生观和利益观。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新时代师德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同时,也要继承发展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智慧和道德情感。
二、“四有”好教师标准是师德教育的时代内涵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四有”好教师标准是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要素和科学内涵。 这对于“培养什么样的教师”作出了有力回答。
(一)有理想信念,就是“行师道”。理想信念往往是人们前行的动力支撑,心中有理想,行动不会迷失方向。 2014 年9 月在庆祝第30 个教师节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 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 ”“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4]特别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要有人生理想和职业发展规划, 高尚的师德规范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倡导性要求,做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教师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泽学生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5]因此,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做锤炼学生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二)有扎实知识,就是“精师术”。教师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专业要有所特长、精益求精,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专业知识, 积累实践经验,在多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成为行家里手。例如,荀子曾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6]正所谓:无爱不成师,才疏难为教。 我国改革开放先锋、全国模范教师于漪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生命与使命同在。要做好教师工作,仅有知识和热情是不够,还要有足够的经验和育人方法。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是迅速的,随着智慧校园、智慧课堂的建设,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反思,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三)有道德情操,就是“树师德”。 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作为新时代教师评价的重要标准,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好教师要有道德情操, 即关爱学生、言行一致、为人师表、知行统一、见贤思齐等。 教师应以修身、正己、立德为本,坚持以身立教,以德树人。 例如,《大学》中写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 汉代学者杨雄曾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从现实中来看,教师的道德涵养和言行举止是极其重要的, 深深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决定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养成,决定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 2018 年“教师节”主题是: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近年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四)有仁爱之心,就是“铸师魂”。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 师魂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教师的大爱情怀, 如陶行知胸有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黑龙江佳木斯市19 中张丽莉老师,当一辆卡车向放学路上学生冲来时,她用身躯呵护学生的生命,不幸身受重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好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培育学生的爱心,用真情实感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才能得到学生的接纳和喜爱。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就是要用欣赏的眼光增强学生前行的信心, 用信任的力量树立学生的自尊。大家知道,很多教师为什么能一辈子让学生追随,甚至被学生当成偶像,重要一点就是教师仁爱之心、仁爱之情,这个“心”、“情”是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
三、 自我修炼是师德教育及高品质教师发展的实践指向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可坐而论道,应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师在实践中加强自我修炼、学思践悟、怀德自律,主动担当作为,涵养道德操守,砥砺师德品行。
(一)不断学习,提高师德认知水平。 首先,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对于教师来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提升品位,强化人格魄力。 例如,学习《论语》等,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 其次,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见贤思齐。像陶行知那样做教师,培养真人、务求真知、勇于真行。新中国成立70 周年,尤其改革开放40 年以来,在教育实践中出现过一大批模范老师,学习他们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例如丘成桐、黄大年、李保国、潘建伟、于永正等,他们既有改革先锋者,也有坚守岗位默默无闻的奉献着。再次,在数字化时代中,面对学校和课堂教学的变革,更需要教师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此外,结合学校教工党支部建设任务, 加强教师党员的修养教育,把业务学习与政治学习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自律,提高师德修养的省思能力。师德不仅反映的是教育态度,也反映的是教育能力。育人先要律己,为师更应重德。师德教育根本旨归在于知行统一的自我修炼。教师职业道德,从外在规约走向内在诉求,需要从他律走向自律。我国古代自我修养方法如“慎独”、“吾日三省吾身”等,注重自我控制能力和省思能力。从现实来看,教师队伍中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师德行为弱化或缺位问题, 如政治观念不强、职业倦怠、敬业精神不够、有偿补课、课堂教学中道德性失落、职业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缺失等。究其原因,师德教育内在需要动力不够,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尚未完全落实落细,师德考核评价还存在形式化、简单化等问题,从而导致 “教”“学”分离、“学”“习”分离、“学”“研”分离、“师”“道”分离等一系列教师发展问题。因此,教师形塑自身行为,强调“细微处显现师德、日常中坚守师德”。加强课堂思政,提高铸魂育人能力。
(三)勇于实践,力求做到知行统一。实践体验强调的是以认知为基础, 通过实践训练实际锻炼使道德认识转变为行为习惯,避免“知而不行,虽敦必困”的现象。 实践体验形式方法多样,如师德报告会、师德演讲、师德宣传、支教活动和志愿服务等。 在教师中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师德修养放在首位。充分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一种事业来做, 担负职业的责任使命,对职业充满热情与动力,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可以说,教师最直接表现师德能力的就是把课上好, 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够上出一堂好课, 谈他对学生热爱都是空谈。 教师站住讲台、站稳讲台、站好讲台,这种坚守就是师德体现。因此,打造“最美课堂”、“思政课程示范课”,教师在注重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的塑造、人格灵魂的净化,“铸师魂、守师道、立师表”,最终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在成为“经师”的同时,也成为“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