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0-12-26雷树虎
雷树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在经济领域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1]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对毛泽东“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表明,经济和政治是内在统一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统一关系的辩证把握,是对各种历史经验和现实教训的概括总结。其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的阶段。
1.“政治工作是红军生命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历来认为,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并一直用“生命线”来概括和表述政治工作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32 年 7 月,党中央在给苏区中央局及苏区闽赣两省委的信中提出:“每一个红军战斗员不仅有充分的军事技术——手中的武器,最重要的是有脑子的武装。 …… 政治工作不是附带的,而是红军的生命线。”[2]这里,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明确提出 “政治工作是红军生命线”的论断。这一论断表明,政治工作对红军队伍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孕育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对于革命军队的决定性意义。
2.“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1934年2月,针对两种错误观点,即:有人认为政治人员不是一个红色军人,政治工作人员一定要是知识分子。这也就是说一方面农工分子不能做政治工作,另一方面政治工作人员只是“文人”。这些错误观点割裂了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内在统一。对此,周恩来提出了“政治工作的任务是为党的路线而斗争”“一切政治工作为着前线上胜利……为党的路线而斗争。”[3]1938年1月10日,他又明确提出:“以革命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与灵魂”的命题。”[4]1944年4月,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谭政同志系统总结建军以来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作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阐发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性质、方向、任务、地位和方法。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报告上作了许多重要修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他亲笔增写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5]本质上,这是辩证地概括了当时党的政治工作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内在关系。
3.“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提出。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成为了当时党的中心工作。我们党开始把“生命线”与经济这一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对“生命线”的认识和概括不断发展创新。当时,山西省解虞县三娄寺农业生产合作社本来发展态势比较良好,由于忽视政治工作,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在社内日益发展起来,结果导致一九五四年的增产计划没有完成,社员收入大大减少,合作社几乎垮台。该年冬天,这个社的党支部和社干部在上级党委的帮助下查找问题、改正错误,尤其是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这个社才重新得到巩固和发展。针对三娄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教训,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6]的著名论断。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揭示了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基本规律。事实上,在这一论断的指导下,党和人民不仅巩固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比较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这也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提出的无产阶级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
二、“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基本内涵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无产阶级经济思想的根本原则,彰显了经济工作的核心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表明了经济工作的关键在于“人的改造”。
1.无产阶级经济思想的根本原则。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实践中,都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这个斗争必然渗透到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历史已充分表明: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和冲突中,社会主义不去占领、不积极作为,资本主义就会占领,就会肆掠。只有彻底地铲除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剥削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社会才可能建成。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政治工作对于经济工作是统领、是灵魂,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条原理。这条原则和原理,在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制度重大变革时期,体现的更为突出,“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要从旧制度的基地上建立起来,它就必须清除这个基地。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的残余,总是长期地留在人们的头脑里,不愿意轻易地退走的。”[7]这也充分表明,社会主义社会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反复斗争的历史过程,只有经历这个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建设、才能发展。因此,只要我们一放松政治思想工作,不突出政治对于经济工作的统领作用、不强调无产阶级政治对于经济的灵魂,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资本主义逻辑就会横行。相应地,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消极疲沓、铺张浪费等等坏东西就会跑出来兴风作浪、恣意妄为。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就会走上邪路,工作就会出现偏差和错误,甚至让别有企图者有机会施展其“和平演变”的阴谋,动摇社会主义的根基,葬送人民的事业。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一原则不仅把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区别开来,同时,它也成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所必须遵守的行为总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基本遵循。本质地看,经济活动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更不是一个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简单问题,归根结底,经济活动,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经济改革,都与不断完善的社会政治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中,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改革只有在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促进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的进步和提升,即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应当倡导的。概括而言,经济工作必须首先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
2.经济工作的核心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立场和价值选择。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呢?毋庸置疑,离开了人的问题去谈政治工作或经济工作是空洞的,是没有意义的。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原则的问题。”[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9]“为什么人的问题”的深刻性就在于,任何人在这个问题上都不能回避他活动的目的这一核心问题。这个问题是经济问题的立场问题,内在地包涵着“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性问题。
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指明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要这要那,相反,而是给人民以东西,让人民获得利益;“只有做了这一方面的工作,并确是生了成效之后,我们去做第二方面的工作——向人民要东西的工作时,我们才能取得人民的拥护,他们才会说我们要东西是应该的,是正当的;……只有在我们的同志懂得并且实行了这样两方面工作的配合时,我们方能算得上一个完全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家。”[10]这就是我们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不仅仅回答了“为什么人的问题”的实质,还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经济发展“依靠谁”,这将决定谁应该享有经济的发展成果,进而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在发展工业的方向问题上,我们要非常清晰,必须帮助国营企业的发展, “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以便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做坚决的斗争,一步一步地去战胜这些敌人。”[11]
3.经济工作的关键是“人的改造”。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命题。20世纪20年代末,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被翻译过来并在中国传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伟大思想有其独到的理解和认识,把它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提出了“重要的问题是人的改造”[12]的观点。那么怎样才能改造人、通过什么方式来改造人呢?最根本、最经常的,也是最必须和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就是生产劳动。因为只有生产劳动才“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13]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劳动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劳动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也是劳动的社会主义。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对劳动在改造人、改造社会上所具有的重要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的深刻、独到地理解和把握,他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年代,创造性地开展了军民大生产运动,并以军队从事生产劳动为表率,去影响人民,进而实现改造人、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目的。军民大生产运动提高和丰富了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境界;改造和改变了旧社会鄙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的剥削思想与不良风气和社会氛围;同时,也培养并树立起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新道德和新风气,尊重了劳动人民的主体和主人翁地位,实现了对人、对社会的改造和重塑。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不仅是一个事关社会生产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思想政治问题,是一个事关“人”的根本性问题。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发现了劳动的根本意义,积极开展了军民大生产运动,并把这一生产劳动坚持下去、推广开来,并使之发展壮大,直至夺取全国政权;接着,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最深刻的、也是最为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决和处理过那个时期最重大、最繁杂的社会关系和经济问题,并积累了解决经济问题的实践经验,才使毛泽东深深地认识到,只有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坚持政治和经济的辩证统一,才是树立和维护劳动伟大地位的根本保证,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进一步指明:“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4]
三、新时代“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15]“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提出的新思想。这一新思想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对“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丰富和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党领导一切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的制度性优势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内容。
首先,“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人辩证思维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的制度安排和根本原则。只有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有利于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进而推动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把人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统一起来。其次,“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本质地看,市场经济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不仅能够发挥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各自优势,而且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性缺陷,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党中央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根本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一般的市场经济,是体现社会主义属性的市场经济,是要让市场经济为社会服务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体制中,社会主义是目的、市场经济是手段,而整个经济体制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没有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不可能实现,就不可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作为“五大”建设之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要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来保障。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风险与挑战。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与挑战,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3.党中央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市场经济是依靠市场自由调节供给和需求之间关系的经济,任由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结果必然带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多样化、主体需要的失衡和撕裂,由此产生的力量分化必将消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凝聚力。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这种领导就是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具体来说,是宏观政策指导性领导,是加强 顶层设计的领导,可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克服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另外,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作用的均衡协调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当然,党的领导体现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体现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集中利用多方资源。党的领导就是要体现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等对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的复杂情况的深刻把握,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我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加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推动世界市场公开、公正、有序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必须看到,要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取主动、合作共赢、赢得先机,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党中央对经济的集中统一的领导。客观地看,国际市场仍然由西方垄断资本主导,资本逻辑强势盛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国际市场变数增多、风险变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管在国内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要想在国际市场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就必须加强和提高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把控能力、驾驭能力。具体说来,我们必须在扩大开放中有效防范风险、化解冲击、化“危”为“机”,把握开放的限度和方式,主动适应国际交易规则;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和“两个市场”、利用好“两种资源”,找准产业发展短板、凸显优势,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形成强大市场竞争优势。新时代,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召开首次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强调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于核心技术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必须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重在突破,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发挥党中央统一集中领导作用,打造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充分彰显党中央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