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的艺术治疗功能研究
——以安顺屯堡地戏为例
2020-12-26黄海燕孟雨菲李胜强
黄海燕 孟雨菲 李胜强
(1.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2.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北京100032)(3.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084)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人和娱神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傩戏孕育于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脱胎于傩祭仪式,是多种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混合的产物,同时受到巫、道、儒、释宗教思想的影响,是艺术化了的宗教仪式。”[1]傩戏具有较为固定的剧本、角色、化妆和完整的表演过程,是从巫术、宗教仪式向成熟戏剧的过渡的形态。 我国对于傩戏的研究自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得以重视,曲六乙对傩的起源、分类以及基本特征做了界定,并肯定了其“戏剧活化石”的价值所在[2];朱恒夫介绍了傩戏的概念、代表性剧种[3];刘大泯等对贵州地区傩戏的发展传承关系,即血缘传承、地缘传承与职缘传承进行了详细分析[4];吴秋林认为傩是一种仪式过程,人们利用仪式来构建一种精神性质的空间,满足一种精神性质的需要,希望通过仪式的精神力量来实现人的力量和智性无法实现的欲求[5];薛若邻、张建安等研究了傩面具的艺术特征[6,7];李世武从心理学和艺术治疗角度对傩戏的戏剧治疗功能进行了研究,认为傩戏是综合了视觉艺术治疗、音乐治疗、文学治疗和舞蹈治疗,开创了戏剧治疗的先河,是现代戏剧治疗的鼻祖[8]。可见,从艺术治疗的角度看,傩戏就是远古人类对疾病、灾异等危险能量的积极应对,蕴含了戏剧治疗、音乐治疗和舞蹈治疗等艺术疗法的雏形。本文以屯堡地戏为研究对象,结合现代心理学和艺术治疗理论,对地戏所蕴含的艺术治疗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为丰富地戏与艺术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一、艺术治疗的起源及发展
早期人类已经意识到通过艺术活动可以表达独特的精神世界以达到抚慰心灵、获得创作与宣泄的作用。最初的艺术疗法起源于欧美20世纪初对精神病艺术家的研究,Margaret Naumburg率先将艺术的表达作为治疗方法,在心理治疗中尝试运用音乐、绘画等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调节个人内心的恐惧、矛盾,将艺术治疗确立为一种基本的心理治疗方法。到20世纪中期,受到Freud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心理能量的影响,人们逐渐认识到艺术对于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潜力,由此针对艺术治疗的研究逐渐发展并在多个领域被证明确实有效。
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治疗协会提出艺术治疗概念,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流派,一种认为艺术即治疗,即艺术创作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艺术活动通过创造或搭建一个能够与外界沟通的途径或平台,帮助被治疗者打开封闭的自我,重新进行自我建设并获得自我实现。另一种是艺术心理治疗,即把艺术活动看作一种用于心理治疗的手段和工具,这种艺术活动同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一起共同作用以达到治疗的效果[9]。艺术治疗过程,是用艺术创作这种非语言的交流方式作为心理诊断的工具,使被治疗者可以产生联想,使其内在与外在得以统一,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两者虽有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在艺术治疗中强调治疗师通过艺术的方式创建一个安全、自由、受保护的新空间,被治疗者可以充分进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表达,利用被治疗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的效果。
二、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
艺术治疗的理论基础来自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以及心理投射理论:左脑主要负责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右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不同的心理投射的产物不仅仅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存在,人的梦、幻觉乃至妄想都可以看作是心理投射的表现方式[10]。艺术治疗原理可以简要概括为个体通过将自身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投射到不同形式的艺术媒介上,在治疗师的引导下经过一系列的艺术创造过程,使之前模糊不清的感受和体验以具体化、形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自我防御机制。
Robin认为人们内隐的思维多以视觉的方式呈现,艺术作品通常更容易来表达那些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感受和体验,它能够将人们意识中的心理意向表达出来。[11]艺术治疗就是通过隐喻式的创造,允许人们通过艺术创造表达内心,以新的方式和角度来看待某些相似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个体更加明确自己面对的问题和困惑,重新构建自己的内心和意念,使得内心冲突和危机得以转化和解决。
三、傩戏与艺术治疗
傩作为一种起源于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祭祀仪式,是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文化现象,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到先秦时期发展成为娱神娱人的傩舞。至明末清初,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傩仪、傩舞、傩戏也不断地完善,形成了宫廷傩、乡傩、军傩等不同种类的傩戏艺术流派。原始的艺术治疗功能的实现通常是在仪式中实现的,各种形式的祭祀仪式,用于驱除病魔的傩仪等都是综合了各种艺术治疗形式的仪式。傩戏同时具有宗教和艺术的双重特征,其表演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通过聆听神谕、化妆、附体仪式,演员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角色转换,强调人与鬼神之间的沟通,利用仪式来达到驱鬼逐疫、趋吉避凶的目的。傩戏的艺术生产过程即创造出一个神圣空间,表演者与观众共同进行群体创作,试图创造出一种社会文化,使得所有人心理上能够产生强烈的族群认同感,以此带来强大的精神影响力和内部凝聚力,使得族人的思想和行为得以规范统一,能够以乐观积极地心态去应对由于疾病、灾害等带来的恐惧和痛苦等不良感受。傩戏的戏剧治疗功能就是通过隐喻化和象征化的过程,创造出一个神圣的空间,使参与仪式的信众思想和感情都聚焦在其中,形成一种群体心理,用一种集体认可的、超越日常真实的戏剧,使信众克服心理的恐惧,满足内心的渴望,在此过程中集体认同感得以强化,而这种集体认同感正是愈合个体分裂的重要心理动力。
四、安顺屯堡地戏的艺术治疗功能
安顺屯堡地戏作为贵州地区最具特色的较成熟的一种戏剧形式,是集“戏、祀、乐”于一体,具有独具特色的唱腔、动作、面具服饰以及完整程序的仪式流程。沈福馨认为傩的本质特征就是驱疫逐邪,地戏的戏剧表演本身即具有的驱邪逐疫功能,它的开场收场等包含的许多仪式正是地戏所含“傩仪遣风”之所在[12]。贵州地戏是属于军傩系列的傩戏,是傩戏发展的较高级层次。陈忠松认为地戏中的仪式部分与正戏不是有机的组成,所以地戏的性质界定不应以仪式为主要依据[13]。黄光辉、袁金林在《中国傩戏—安顺地戏与地戏面具艺术》一文中介绍了地戏面具的特色及艺术含义、造型特点等[14]。因此安顺屯堡地戏是在屯堡群族构建变迁的过程中,在继承保留古老傩仪的仪式基础上,将历史演义中的征战故事与屯堡村寨的仪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戏剧样式。演员们头戴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脸子”,通过特有的肢体动作和唱腔演绎历史剧目,目的是为了达到人与神的沟通,程序完整且充满神圣的地戏仪式体现出信众对神的虔诚,对神力的信仰,这种依赖于群族文化的传统祭祀仪式和表现形式为实现艺术治疗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一)地戏的戏剧治疗功能
“戏剧治疗是通过戏剧性的艺术形式,将个人、角色及人际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概念化,加强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并通过情感转移、投射、认同和模仿等手段,来促进个案的改变和转化。”[15]傩戏中有导演、演员、化妆和驱除邪祟的剧情、有戏剧冲突,并且整个仪式的行动性、完整性和过程性都具备了戏剧化应有的元素和特征。屯堡地戏正是这样一种由仪式向成熟戏剧过渡的中间形态。在地戏表演过程中,演员们蒙上青纱带上“脸子”,以模仿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用古老的傩舞动作模仿在历史事件中战斗的情景,伴随着一锣一鼓,以特有的弋阳腔演绎千年的沙场故事和风云人物,三五步即象征为驰骋千里,六七人即代表着千军万马,借助着威武有力的诸神以驱瘟逐疫、祁求丰收、保佑平安。而当屯堡人聚集在一起观看地戏表演时,其情感都倾注于正在上演的情节和人物之中,寄希望于现实征战中能够像历史英雄人物一样取得战斗的胜利。在这样的仪式过程中,真实与虚拟得以统一,幻想与真实层面得以转换,人们通过观看地戏,内心的各种痛苦焦虑得以缓解和消除,美好的希望和愿景得以满足和实现,戏剧的治疗作用在无形之中得以发挥和体现。
(二)地戏中的舞蹈治疗功能
“舞蹈治疗在艺术治疗中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方法,利用舞蹈动作的方式激发被压抑的心理状态,治疗个人在情感和认知以及身体方面的障碍,达到宣泄和顿悟的效果和增强个人意识,改善心智的目的。”[16]屯堡地戏具有典型的傩舞特征,其舞蹈风格是屯堡人“尚武”精神和“忠义”思想等群体文化特征与精神的凝练和表现,地戏动作以武斗为主,所有演员都手持道具,或一把扇子或刀枪棍棒之类,和着鼓点节奏,上身借助道具大幅度地运动,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下身用弓步、马步,单脚跳跃、双脚跳跃等多种交替出现的步伐,表现战争场面。地戏的演出队形多为圆形,演员们上场时绕圈进入,下场时绕圈退出,表演时也围成圆圈做有规律的八字绕圈动作,所有的旋转、绕圈、滑动、跳跃都是早期人们基于自身情感和体验而自主产生的基本姿势,目的都是为了创造一个神秘的世界。以“圆”表意作为早期人类社会的一种心理机制,与人们的精神心理形成相契合,“圆”象征着对天的敬畏和崇拜,充满着宗教感知外在世界的神秘性;“圆”还象征着团结,因此这种圈舞可以在群体中形成集体参与意识,强化团结观念,具有助人上通神灵、下达鬼魂的神奇魔力。屯堡地戏传承至今所承载的屯堡人的信仰、风俗、文化通过富有寓意的舞蹈动作、造型进行表达和述说,在此过程中族群意识的心理需求不断增强,族群意识的强化也使个人力量得以提升,从而对整个族群的心理和社会活动产生指导作用。这正符合了舞蹈治疗理论中关于“寓运动于舞蹈动作、寓治疗于活动情境,达到了减缓刺激平衡身心的作用”的相关论述[17]。可见,地戏中的舞蹈动作也具有原始的自发的治疗功能。
(三)地戏中的图像符号治疗功能
“荣格学派的学者认为图像之所以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图像创造,是在赋予无意识以具体可见的形态。”[18]屯堡人“跳神”时所带的“脸子”,经过匠人精心雕刻、彩绘、装饰而成,其颜色、图像、符号及装饰等元素不但具有高度的审美意蕴,而且带有强烈的宗教和民族色彩,是屯堡人民俗文化、宗教礼仪等历史沉淀的重要载体。地戏面具以古代战场历史英雄人物为原型,通常包括耳翅、脸部、头盔三部分。按照角色的不同分为正反将、文武将、配角、动物等类型,颜色也分为红色、黑色、蓝色、粉色、白色、绿色和花脸等以区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面具的制作不是仅凭匠人的想象,而是结合剧本围绕一个王朝的统治进行创作刻画,每一个看似普通的面具背后都蕴藏着一朝江山的历史与文化。如《四马投唐》中李世民的头盔上刻有十八条龙,象征他通过武力平息了十八路反王后才当上皇帝,表明唐朝江山的来之不易;而《三国》中的吕布等面具上绘制有虎头的动物图案,象征着在战乱年代谁都有取得王位的可能性。面具上常见的符号“云彩”,寓意着忠烈们已经成仙;花脸面具上的鱼、凤凰、蝙蝠、喜鹊等动物形象,寓意着喜事和幸福;文字符号“丰”象征丰收、富足;“寿”象征长寿、健康等等。这些图像和符号都是早期人类图腾崇拜的体现,也是与神灵沟通、建构神圣世界的桥梁,是屯堡人了解和传“忠”“义”的真实表露,是缓解压力、战胜恐惧、表达美好祈愿的一种手段,也是认知自然世界的一种途径。在此意义上,图像和符号也作为一种艺术治疗手段,发挥着心理治疗的功能。
结 语
傩戏文化是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智慧结晶,在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重重困难。安顺屯堡地戏能够完整得以保留和流传,不仅是对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的记载与传承,也是对“尚武”“忠信”等戍边文化特征和价值追求的认同与继承,同时因其在艺术创作目的与内容中表现出的“心理投射”作用,戏剧化的剧情、夸张的舞蹈动作和具有隐喻意义的面具符号等艺术手段所引起的强烈群族认同感、情绪投入和心理参与等,使其客观上具备了艺术治疗的基本特征,起到了心理治疗的作用。这既是屯堡人的群族思想行为得以规范、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保留和发展的不绝动力,也为艺术治疗这一理论的推广使用提供了可靠的实践基础和方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