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菌种规模化生产技术
2020-12-26贺新生王茂辉王一璞李小勇王亚洲朱晓琴
贺新生 王茂辉 王 珏 王一璞 李小勇 王亚洲 朱晓琴 赵 苗
羊肚菌菌种规模化生产技术
贺新生1王茂辉2王 珏2王一璞2李小勇1王亚洲1朱晓琴1赵 苗1
(1. 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2. 绵阳佐伊精耕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绵阳 621039)
羊肚菌菌种生产是羊肚菌栽培的第一步。使用优质的菌种,栽培种培养料和营养料袋以小麦为主要原料,使用足够数量的的栽培种和营养料袋是羊肚菌栽培成功的关键。从原始菌种选择、母种生产、原种生产、栽培种生产和营养料袋制作等方面介绍羊肚菌菌种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和流程,并列出具体的数量参数和各项注意事项。
羊肚菌;菌种选择;栽培种;生产技术;注意事项
羊肚菌系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Dill. ex Pers., Neues Mag. Bot. 1: 116 (1794)]内所有种类的统称,而不是指具体的某个物种。因其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状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菌类,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是一类天然的保健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羊肚菌栽培的基础是优质的各级菌种,原始菌种来源必须非常可靠,生产时接种要严格执行环境灭菌和无菌操作,要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栽培种原料配方中要有足够比例的小麦,栽培种和营养料袋的数量要足够。菌种必须在最优的播种时节集中供应,从多方面保证栽培的成功和效益。
目前国内商业化栽培羊肚菌的面积已经达到13万~15万亩(1亩≈667 m2,下同),对栽培种和营养料袋的需求量大。羊肚菌菌种规模化生产厂家的生产规模一般为1 000~20 000亩;栽培种生产量为20万~500万袋,营养料袋的生产量是其10倍以上。栽培种和营养料袋的生产时间一般只有30~50天,生产期非常集中,每天必须生产20万~300万袋甚至更多,菌种生产厂家的生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厂家为了赶进度、提高生产效率,时有不留意细节,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往往使栽培种和营养料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而导致大田栽培大面积的减产以至绝收。为避免此种情况,特郑重介绍羊肚菌菌种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和流程,供广大生产者参考。
1 原始菌种的选择
1.1 菌种来源
羊肚菌菌种的分离方法包括鲜菇组织分离、干菇组织分离、多孢分离、单孢分离、单菌核分离、多菌核分离、组孢混合分离等,很多方法得到的菌种可能会不出菇、出菇率很低,或产量、品质不佳。因此,生产者自行分离的菌种最好先通过出菇试验,能够大量形成原基后再进行推广,应用于生产。一般来说,购自可靠机构经过出菇试验和大面积种植获得高产的原始菌株母种,较为放心。对自行采集本地野生或栽培的新鲜成熟子实体,并用可靠的方法纯化得到的纯菌种,又经出菇试验的也可使用。
1.2 羊肚菌栽培物种的主要种类
常见的羊肚菌商业化栽培物种有: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梯棱羊肚菌等。其他黑色物种,如Mel-21、Mel-20等产量很低,不适合商业化栽培。
1.3 注意事项
建议采用当年的野生或栽培子实体通过单孢分离得到的纯菌种;不建议使用保藏多年的菌种,多次、无限转扩的母种,技术信誉度不高的机构的菌种,以及所谓多孢菌种、组孢混合、组织分离的菌种,或是分离方法不详、无法说清原理的菌种。也不建议使用未经鉴定的野生物种进行分离和大面积栽培,特别是黄色的物种。
2 一级菌种(母种)的生产技术
2.1 培养基配方
土壤、麸皮、米糠、小麦粒、黄豆粉、木屑、松针、马铃薯、干麦芽、鲜麦芽等中的一种或是多种组合(下同)50~200 g,葡萄糖(蔗糖或红糖)20~25 g,蛋白胨或酵母粉1~2 g,琼脂20~22 g,pH自然。
2.2 培养基制作
土壤或其他天然原料加1 200~1 300 mL清水,煮沸20 min,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其他成分和琼脂,加热至全部溶解后,分装在试管中。清理试管口处的残留培养基,用新的白色乳胶塞封口。采用手提式高压锅灭菌,0.1 MPa、121.6°C下保持20 min后自然冷却,压力表降到0后,取出摆放成斜面或柱状。常温下培养10~15天,培养基表面无明水,备用。
建议使用15´150(mm)的试管,便于在显微镜下用2倍、4倍、10倍的物镜直接原位观察,18~25´200~250(mm)的大试管,无法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2.3 接种与培养
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接种操作,每支原始菌种转接30~50支。采用悬挂接种法,把接种块悬挂粘贴在斜面上方5~8 mm的试管壁上,不要把接种块直接放在新试管的斜面上。接种后的试管置于22~24°C恒温培养箱中避光培养5~7天,使斜面长满菌丝。每天用显微镜原位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及时淘汰污染、菌丝生长异常的试管。
2.4 显微镜检测
活力强的母种,试管显微镜下原位观察,单根菌丝粗壮,菌落边缘的菌丝肉眼可识别,菌落表面淡黄色或黄褐色,试管壁上有气生菌丝,琼脂培养基表面有绒毛状气生菌丝。绒毛状气生菌丝和培养基内菌丝粗壮,分枝发达,培养基表面及上方气生菌丝上有大量菌核,有菌丝自融合网络,无杂菌,无波浪状菌丝、缠绕菌丝、细胞壁破裂菌丝、原生质浓缩菌丝及巨大液泡菌丝。
将刚刚长满试管斜面的菌种,立即转接栽培种。
2.5 注意事项
建议使用复合配方制备琼脂培养基,而不使用简单的PDA培养基,培养基的配方不可固化,可经常改变。低海拔地区,琼脂培养基的灭菌不建议采用0.15 MPa、60~90 min的“高压超级灭菌法”(一种不科学的方法)。不建议在灭菌后的培养基表面尚有明显水珠时接种。培养好的母种不宜长时间存放在冰箱中。
3 二级菌种(原种)的生产技术
3.1 培养基配方
小麦70%~75%,稻壳3%~5%,阔叶树木屑或玉米芯18%~23%,碳酸钙1%,石膏1%,含水量60%~62%,pH自然。
3.2 原料预处理
小麦用清水浸泡24~48 h或煮沸20 min,捞起、沥干,干/湿为1/1.8~2.0;稻壳浸泡24 h,捞起、沥干;木屑、玉米芯加水拌匀,堆制发酵2周后使用。堆制方法:玉米芯、木屑、稻壳混合,加1.2倍水搅拌均匀,建1~1.2 m高的堆,盖厚膜发酵,第6~7天翻堆1次,发酵5天后再次翻堆,4天后摊开晾晒1~2天即可使用。
3.3 拌料、装瓶、灭菌
将各种辅料与小麦按比例混合均匀,水分含量以用手挤压有水迹而不下滴为度。装料采用新的体积为750~2 000 mL的带通气盖聚丙烯菌种瓶,不能使用旧的菌种瓶、玻璃瓶和通气盖。将培养料装入菌种瓶中,用清水清洗瓶口、底部和外表面,透气盖封口。采用高压灭菌锅灭菌,121~125°C下保持2~3 h,自然冷却。
3.4 接种、培养
接种方法: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乙醇喷洒工作台,放入待接菌种瓶,点燃酒精灯,在无菌条件下接入一级斜面菌种,斜面长度5~10 mm,每支试管斜面菌种接5~6瓶原种。
接种后置于20~23°C培养箱中避光培养15~25天,菌丝满瓶后立即使用。
3.6 注意事项
小麦的处理,浸泡和蒸煮择一即可,不同时进行,因为小麦的干/湿比达到1/3时,其含水量会超过70%,灭菌后易发生表皮破裂而黏连,菌丝无法长满全部培养料。宜选用厚皮的小麦,如常见的红皮小麦;而薄皮的小麦表皮容易在蒸煮、灭菌过程中破裂,影响菌种质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一般会采用纯麦粒生产原种。不宜使用长期存放的木屑、玉米芯等原料。长满的原种须尽快使用。
4 三级菌种(栽培种)生产技术
4.1 培养料配方
小麦70%~75%,木屑或玉米芯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18%~23%,稻壳5%,碳酸钙1%,石膏1%,辅料含水量60%~62%,pH 6~7。小麦和辅料的预处理方法与原种相同。
4.2 拌料、装袋
预处理后的原料搅拌均匀,水分以手指挤压有水迹而不成水滴为度。装袋后套上口圈和封口膜或用报纸封口。将料袋立放于灭菌框中,每框装12袋或16袋。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
常压灭菌使用聚乙烯料袋,高压灭菌采用聚丙烯料袋,大小为17~24´40~50(cm),每袋装湿料量为0.8~2.0 kg。
4.3 灭菌、接种
可采用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两种方法,将装满料袋的灭菌框水平摆放在灭菌架上,单层摆放。高压灭菌在121~125 °C下保持3~4 h;常压灭菌在100~105 °C下保持12~16 h。待自然冷却到60 °C以下时打开灭菌锅,推出灭菌架,直接推入与灭菌锅连接的冷却室,开制冷机冷却到25°C以下。接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于料袋一端接入原种后用薄膜或报纸封口。每瓶原种接30~50袋栽培种,具体根据原种的容量确定。
4.4 培养及检测
接种后的菌袋先在22~24°C避光条件下培养10天,后在18~20°C下避光培养7~10天,使菌丝长满袋,表面形成菌核。
培养料长满菌丝后,表面呈黄褐色、褐色、紫褐色,较坚实、不松散,敲击声音清脆,表面分布不均匀、大小不等的黄褐色斑块状菌核。掰开菌种培养料有明显的羊肚菌菌丝香气,无霉味、酸味、氨味、土腥味等异味,无霉斑、杂色斑、菌丝斑、石灰粉白斑及红色菌斑。
4.5 运送与存放
运送菌种的车辆经消毒剂消毒处理后再装入放有菌袋的周转框,菌袋要在框中分层码放,不得直接堆码在车内。须在低温时段将菌种运送到栽培现场,长途运输必须使用冷藏车。
尚未运送的菌袋暂时存放在经过消毒的洁净室内,不堆码存放,不可放在日光下或被雨水淋。
4.6 播种
羊肚菌栽培种应在长满菌袋后7~10天内播种,不使用老化、陈放的菌种。
4.7 注意事项
栽培种生产前要先做好场地的消毒杀菌工作,特别是连续生产3年以上的老厂房、旧培养室。否则在菌种培养过程中极易出现链孢霉、青霉、木霉等杂菌污染,造成惨重损失。
不宜在栽培种原料配方中加入土壤、河沙、腐殖土、树叶、食用菌废料、牛粪粉及彩色金属片等物料。尽量多用小麦,少用石灰、磷肥、麸皮、玉米粉、黄豆粉、蔗糖等辅料。宜使用北方的玉米芯粉碎料,不使用南方地区生产的被雨水淋湿、易霉变的玉米芯。辅料使用发酵料,不要用生料直接拌料装袋。禁止使用多菌灵、百菌清、硫酸铜、激素、各种杀虫剂或防虫剂等。
菌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防止高温烧菌、杂菌污染、害虫滋生及菌丝老化等问题。检测菌袋温度时,要把温度计插在2个贴紧的菌袋之间,不要悬挂在墙上或培养架上检测。培养料温度如超过24 ℃,应及时采取加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换气时间、拉大菌袋间距等措施降温。培养室放入新接种的菌袋前,须经消毒剂、杀虫剂处理,密闭1~2天后打开通风1天,再放入菌袋,之后每5~7天进行一次消毒和杀虫。
尽量使用大的菌袋或容器制作栽培种,不用玻璃瓶和小菌种袋。菌袋封口不用透气盖、棉塞、泡沫等。菌袋通气口太小、装料过于紧实、培养料水分含量过高,都会导致袋内通气不足,菌丝体无法长满袋,有的还容易在袋内形成厚菌皮,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导致菌种活力减弱,影响产量。用报纸、薄膜封口,菌袋内通气良好,菌丝生长速度快,易在菌袋表面形成大量肉眼可见的菌核。
高压灭菌达到规定时间后,自然冷却至80°C以下后开锅;常压灭菌必须自然冷却到60°C以下开锅,切不可刚到灭菌时间就强行开门排气、冷却。
5 营养料袋的制作
5.1 配方及用量
麦粒60%~75%,木屑或玉米芯一种或两种的混合物18%~23%,谷壳5%,石膏1%,碳酸钙1%,含水量62%~64%,pH自然。原料预处理方法同原种和栽培种。
一般每亩摆放2 400~3 000袋,摆放前1~2天制备。制作时将原料拌匀后装入大小为12~14´24~35(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料袋中,用橡皮筋、细绳或扎口机扎紧袋口,平铺装入大的灭菌网袋或蛇皮袋中,扎口。每个大灭菌网袋中装营养料袋80~100袋。
5.2 灭菌与大田培养
大灭菌网袋单层或2层水平错位摆放在灭菌架上灭菌。高压灭菌121~125 °C保持3~4 h,常压灭菌100~105 °C保持12~16 h。自然冷却后,将整个灭菌网袋装车,立即运送至羊肚菌栽培大田,在1~2天内将全部营养料袋打孔或切口后孔口、切口紧贴菌床摆放在菌床上,不得长期存放。
5.3 注意事项
辅料宜使用发酵料,不使用生料或长期存放的旧料拌料装袋;切不要用堆码式、无层架的“蒙古包”式进行灭菌;每亩栽培种、营养料袋使用的小麦数量宜在400 kg以上。
营养料袋内不接入任何菌种,是无菌培养料。羊肚菌菌丝可以从土壤中窜到已经打孔或有切口的营养料袋内,能够长满全部的营养料袋,形成肉眼可见的菌核。羊肚菌菌丝吸收料袋内部小麦中的营养物质,供土壤内菌丝体生长,储存营养物质,满足生长大量子实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保证产量。理论上,羊肚菌子实体产量在一定范围内与营养料袋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羊肚菌大田栽培要求必须使用营养料袋,无营养料袋也可能会出菇,但形不成产量。营养料袋的摆放时间不能太迟,以在播种后0~15天为宜,超过30天或更久,会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规模化的栽培者最好多准备一些常压灭菌锅,多地点、集中时间生产出营养料袋,及时摆放入田。
用营养液替代固体营养料袋,也可以出菇,但由于目前营养液的配方、施用量、施用时间等技术参数还不够准确,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用煮熟的土豆、番薯、小麦、玉米等的颗粒直接放在羊肚菌菌床的土壤表面,也能够出菇并获得一定产量,但蒸煮工作量过大,无法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也不适宜推广。
中国发明授权专利ZL201610334688.6公开了一种无营养料袋的栽培方法,实质是把栽培种直接放在土壤表面培养羊肚菌子实体,其栽培种的用量为常规用种量的5~10倍或更多,菌种生产压力巨大,生产成本很高,规模化生产的新鲜子实体每亩产量已达到500~1 000 kg,生产经济效益显著,已经有许多机构在推广应用。
[1] 贺新生. 羊肚菌研究进展[J]. 食用菌文摘, 1993(1): 1-9.
[2] 贺新生, 张玲, 李玉律, 等. 羊肚菌菌丝体的培养[J]. 资源开发与市场, 1994(1): 23-25.
[3] 贺新生. 中国羊肚菌属真菌[C]. 全国第五届食用菌学术讨论会论文及论文摘要汇编. 1994: 91.
[4] 贺新生. 野生蕈菌生物学特性与栽培技术[M]. 北京: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7.
[5] 贺新生, 陈波, 刘超洋. 中国羊肚菌栽培技术新进展[C]. 中国菌物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2014.
[6] 贺新生, 张能, 赵苗, 等. 栽培羊肚菌的形态发育分析[J]. 食药用菌, 2016(4): 222-229.
[7] 贺新生. 羊肚菌生物学基础、菌种分离制作与高产栽培技术[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8] 贺新生. 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稳定性和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C]. 2018第三届全国羊肚菌大会资料汇编, 2018.
[9] 贺新生, 赵苗, 王亚洲, 等. 羊肚菌生活史研究-融合、交配、杂交?[C]. 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2019.
[10] 贺新生, 赵苗, 王亚洲, 等. 羊肚菌菌丝间融合与不融合现象研究[J]. 食药用菌, 2019(4): 244-252.
[11] 贺新生, 赵苗, 张能, 等. 一种羊肚菌子实体的培养方法[P]. 授权号: ZL201610334688.6. 申请日: 2016-05-19. 授权日期: 2019-02-05.
[12] 何培新, 刘伟, 蔡英丽, 等. 我国人工栽培和野生黑色羊肚菌的菌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5: 26-29.
[13] 谢敬宜, 张能, 赵苗, 等. 几种天然培养料对羊肚菌(Mel-21)菌丝生长影响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7, 36 (5): 31-36.
[14] 谢敬宜. 几种常用农药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影响研究[D]. 杨凌: 西南科技大学, 2018.
[15] 张能. 羊肚菌栽培中碳氮利用及重金属、氯化物对菌丝体的影响研究[D]. 杨凌: 西南科技大学, 2017.
[16] 张能, 赵苗, 谢敬宜, 等. 梯棱羊肚菌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研究[J]. 菌物学报, 2017, 36(3): 367-375.
[17] 张能, 贺新生, 赵苗, 等. 4种氯化物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影响研究[C]. 2017第二届全国羊肚菌大会暨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资料汇编, 2017.
[18] 赵苗. 羊肚菌栽培技术的优化及其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D]. 杨凌: 西南科技大学, 2017.
[19] 赵苗, 张能, 谢敬宜, 等. 羊肚菌生长过程中土壤酶变化规律研究[J]. 中国食用菌, 2017, 36(2): 41-46.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Morel spawn
He Xinsheng Wang Maohui Wang Jue Wang Yipu Li Xiaoyong Wang Yazhou Zhu Xiaoqin Zhao Miao
(1.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China; 2. Mianyang Zoe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Youxian District, Mianyang, Sichuan 621039, China)
The production of morel spawn is the first step in morel cultivation.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morel production is to use high-quality strains of all levels and a sufficient number of spawn and nutrient bags with wheat as the main raw material.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spawn from the aspects of original spawn selection, mother spawn production, original spawn production, cultivated spawn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bag production, and lists the specific quantity parameters and various precautions.
Morel; spawn selection; cultivated spawn; production technology;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S646
B
2095-0934(2020)05-3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