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接受美学看《傲慢与偏见》的小说与影视

2020-12-26宪,徐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原著

王 宪,徐 岩

(福建农林大学国际学院外语系,福州350002)

简·奥斯汀(Jane Austen)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时期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侧重于描写英国乡绅家庭的婚姻和生活,关注家庭女性的爱情。《傲慢与偏见》语言清新流畅,机智幽默,作品以其波澜不惊的娓娓道来隐性地将戏剧化内置于其文本之中,描绘了一幅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德贝郡的众生相[1]。根据奥斯汀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经久不衰,绽放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为了更好地了解简·奥斯汀小说的内涵,本文以接受美学为视角,通过对比《傲慢与偏见》的不同影视版本,指出影视作为一种开放性的艺术形式,应在发展中关注当下大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保持与大众的互动和交流。

一、接受美学的理论意义

接受美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姚斯和伊瑟尔等人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基石,结合布拉格结构主义理论家穆卡洛夫斯基的“空白”论思想、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萨特的“介入文学”理论和马克思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循环模式”理论而创立的[2]。接受美学将读者作为参与者的特殊性凸显出来,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读者的无限潜能,实现动态循环,否认读者是无关紧要的存在,实现从作者到读者的跨越。“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期待视野”是指在大众文化中,作为文化主体的受众(读者),他们会按照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选择性地接受或改造相关期待视野下的文化商品。当大众文化与期待视野大略相同时,大众会主动获取其作为自身的新知。当其表达有所不同时,大众会根据已有的文化修养,对文化进行鉴定、修改,求同存异,取其精华(新知识),去其糟粕(旧知识),从而在脑海中形成新一轮的认知结构备用,借此产生“视野变化”。接受美学同时认为,当读者在文艺作品期待视野与其实际艺术感受之间的审美距离较低时,这个文艺作品对于读者的价值就会急剧缩减,甚至变得索然无味;但当其距离过大,读者自身的制导作用为零时,这样的文艺作品已经超出了读者自身的美学及艺术感知能力,往往会被默然处之。对于不同的文艺作品(包括影视作品),受众的期待视野及审美距离会随之变化,这种度的把握是文艺作品是否会成为大众审美诉求的重要内容。

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傲慢与偏见》的小说与影视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与影视在表现方式、受众接收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但影视作品与作为“母本”的文学仍有隔不断的联系,文学文本是影视艺术产生的重要基础[3]。

(一)小说对电影的影响

正如大众所知,简·奥斯汀的作品关注的焦点是婚姻,因而在当今这个婚姻观念危机重重的社会,关于婚姻问题的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必然受到大众的关注。简·奥斯汀思想中的道德和礼教,成为重建家庭伦理的基石,进一步将其思想深化诠释,就形成了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影视作品。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对话描述是推动故事情节前进,凸显人物风格特色的重要手法。原著中对一些场景和特色的留白手法,虽然看似无关紧要,但实则抓住了作品的本质和内涵。例如,作者在第一卷第三章节处写到宾利先生:“仪表堂堂,很有绅士派头,而且和颜悦色,大大落落,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架势。”虽然细节描写较少,但却展现了宾利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同名电影即是选择了文本的多处对话描写进行再创造、加工,使之尽可能地既贴近原文又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诉求。人物的对话不仅在小说原著中而且也在电影中起到了承上启下,推动情节进展,烘托人物性格的多方面作用。在与当今时代特色的结合下,影视作品不仅诠释了当时的时代风貌,更结合了当代人的思想理念[4]。

(二)电影对小说的超越

首先,类似一种共识,几乎每部小说都有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傲慢与偏见》也不例外,而只要是存在的人物,在小说中都会有适当的文字和对话描述。但是对于影视作品来说,为了突出主旨和主线就不需要过多的人物出场,导演会对内容进行有效的提炼和精简。例如,对于简生病章节的内容,在小说中也许我们只能通过医生的描述才能确切地感到场景的具象化,但是对于影视作品,一个演员的到位演绎已经描述出了所要展现的场景,再多一人进行描述,影视作品就会显得异常拖沓。因此,好的影视作品都会对人物及对话适当删减,从而使情节紧凑、扣人心弦。

其次,电影场景的变化与对话的紧密融合,使小说结构更加清晰,同时不同电影作品对于不同场景的理解也在变化。如何通过最完美、最合适、最符合当代社会诉求的场景表现主题,是一部影视作品有无特色的标志。对于影视作品来说,适当的改动和处理会使小说主题和特色呼之欲出。

最后,除去适当删除,进行适当添加,也是电影丰富小说场景和内涵的具化措施。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多增加了伊丽莎白和简在床上卧谈的情节,使得场景更加合理,更有连贯性,同时也体现了姐妹的深厚情感和细腻的情怀,完美地展现出了她们不同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这些增添的场景不仅没有改变小说的风格和内涵,还加深了受众的视觉和听觉深度,完美实现了作品从小说到影视的华丽转型[5]。

三、《傲慢与偏见》影视作品与小说对比

由于《傲慢与偏见》小说的艺术造诣及独特的文化特色与内涵,从小说出版至今,已有多部翻拍的影视作品。1940年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美国电影《傲慢与偏见》和2005年由乔·怀特执导的电影《傲慢与偏见》是《傲慢与偏见》影视作品史上的两个里程碑,本文对此进行一些分析比对。

(一)原著忠实度的比对

在故事开始场景上面,1940年版通过一个喧闹的闹市百货店的对话进行开篇,既是对原著背景的描述与补充,同时也对主线进行了描述。2005版则是通过风光秀丽的乡村场景与伊丽莎白的完美构图,通过伊丽莎白的路线进行快速切换实现主题的阐述。从达西先生感情变化方面来看,1940版通过伊丽莎白第一次的射箭,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达西爱上伊丽莎白的证据。但是2005版则是通过一些舞会、误会以及姐妹卧床谈话和达西深情告白被拒这一系列的场景阐述了伊丽莎白在达西先生心中的地位,相对来说,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是靠观众的想象力来支撑的。而在夏绿蒂与柯林斯订婚的场景上,2004版通过不同角色的表情和心理描写突出主体,较为注重原著的精神。2005版则是通过闺蜜之间的对话,顺势进行了这个内容,并且借此阐释不同的爱情婚姻观,主要集中在伊丽莎白的情感转变上面。在首次求婚遭拒的场面描述上,相对1940年版一封书信的道歉而言,2005版增加了一次深情到访加上求婚,这样的场面和对白,以及矛盾冲突,让观众过足了瘾,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部分期待视野。总体来说,每个版本的影视作品都有他们独特的地方。

(二)人物性格的比对

1940年版对于伊丽莎白父亲的尖酸刻薄和母亲的神经兮兮描述得与原著的精神较为贴合,对于宾格莱的描述较为稀少,使得其性格和形象的描述不太突出,同时柯林斯的老气横秋和夏绿蒂的对比有点过犹不及的感觉。2005版伊丽莎白的父亲是一位幽默且有绅士风度、慈祥的好男人,衬托出了其夫人的不修边幅、毫无修养、俗气、现实的本性,伊丽莎白的形象和演员演技使得其与原著精神较为相符,姐妹的整体造型和性格也较为恰当,对于宾格莱的塑造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达西先生由于塑造的性格过于谦卑、内向、温柔,使其傲慢的性格有所削减,柯林斯的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呆板的形象,相对地较为合适,而夏绿蒂的形象较为成熟老练。

(三)语言层面的比对

1940年版与原著的语言比较相近。2005版,为了贴近大众的审美需求,在对原文理解的前提下,进行了贴近生活的改动,虽然可以理解且无障碍,但是却失去了原著的一些特色和韵味。

(四)电影表现手法的比对

1940年版无论是人物性格、语言运用还是场景设置,都以尊重原著为主。2005年版较为注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在其他人物的塑造和语言、场景的设置上稍显单薄。相对于1940版冰释前嫌、皆大欢喜的好莱坞式结尾而言,2005版的结尾显得稍微单调。

四、小结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本文重新审视了《傲慢与偏见》。不同的受众、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文本译文、不同的影视作品都让我们产生了不同的感悟。期待视野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受众在阅读和欣赏之中将自己的思想带入作品,对作品进行修改,以此获得所要的期待,通过对作品的不断感悟,重构作品意义。

随着时代的改变,受众的审美距离与期待视野也在不断变化。改编于文学名著的影视作品既要尊重原著,也要尊重受众。

猜你喜欢

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原著
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肖像绘画的回归——伊丽莎白·佩顿
肖像绘画的回归——伊丽莎白·佩顿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水家乡
琵琶记
标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