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分析
2020-12-26杨达昆
杨达昆
(安阳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在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了解决缺水问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太行山的陡峭悬崖上,修建了一条让世人赞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这个气魄雄伟的伟大工程,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干旱缺水的困难,而且创造了永载史册的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红旗渠精神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
一、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
(一)自力更生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动工时,正值国家严重经济困难。在这样一个关键节点,林县县委提出了“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修渠方针。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使用最简单的工具,在施工过程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修筑了千里长渠。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一次会议中讲道:“等、靠、要的思想万万要不得。搞引漳入林,为的是改变林县面貌,使群众不再受缺水之苦。”林县人民正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宁可苦干,不愿苦熬,依靠自身的力量,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修渠之路。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制,自己制造和加工这些材料,投入的主要是人力和原材料成本,由此节省出大笔资金。据统计,红旗渠工程总投资1.25亿元,县、社、队三级省吃俭用自筹资金7876万元,占总投资的63%[1]。林县人民正是靠着自力更生、咬牙苦干的坚定信心,才顺利建成了红旗渠。
(二)艰苦创业
在修渠的那个年代里,流传着一首可以代表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优秀品质的诗歌:“五尺钢钎变短钎,短钎变成手把錾,手把寸铁不能丢,送到炉里重新炼,炼把大锤返前线。”[2]林县人民正是凭着艰苦奋斗的作风,战胜了资源短缺的困难,十年如一日战斗在太行山上。杨贵同志作为县里的领导干部,在修筑红旗渠的岁月里,常常是废寝忘食奋战在一线。有一次,杨贵到渠上去看放炮的位置,没走多远就眯着眼站着走不动了,过了一会儿,大家才意识到他是饿晕了。杨贵醒来还跟大家开玩笑说:“常听说饿死人,这就是饿死人吗?看来饿死也不难受。”就是在这样特别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7个,挖砌土石1818万立方米,修筑了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三)团结协作
在修筑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县委和林县人民始终团结在一起,追逐着一个梦想,那就是早日改变林县缺水的现状。在征服大自然的战斗中,林县儿女逢山开洞,遇河架桥,共同面对困难和迎接挑战,凝结出团结协作、齐力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修建红旗渠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全县上下必须积极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林县县委充分发挥了统筹协调的作用,不仅很好地处理了和公社、大队以及人民群众的关系,而且还积极同县外、省外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的协调,保证各种物资的及时供应。在施工中,林县人民还摸索发明出了“土吊车”。这种吊车给红旗渠工程建设节约了大量的人力,但每次运东西时,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在较大的工地施工时,往往有几十架这样的“土吊车”在空中游来游去,场面极为壮观。类似这样的发明还有很多,集中体现了林县人民的智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无私奉献
红旗渠工程动工以后,林县召集了所有的力量,就是希望能够尽快建好红旗渠。据统计,在全县50万人口中,参与到红旗渠修建的就有30万人;红旗渠工程开工时,全县的家底只有15000吨粮食、300万元现金。面对巨大的工程量和艰难的施工条件,县委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每人每月节省出1千克粮食全部送到红旗渠工地上。在一次工地走访中,杨贵同志了解到修渠民工睡觉没有席子,他主动把自己的席子拿了出来。在他的号召下,大家也纷纷把自家的凉席拿出来支援前线。修渠年代的林县一共有15个公社,红旗渠并不经过石板岩公社,该公社群众表示,尽管引漳入林我们不受益,但是为了改变林县贫困落后的面貌,我们也要付一分力量。这种牺牲小我的无私奉献精神是红旗渠得以建成的精神力量。
二、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红旗渠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产生的,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深刻阐释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在做出引漳入林工程决策之前,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就曾多次深入群众当中进行走访调查,经过反复的精心测量和详细的调研确定了初步方案以后,又让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做出了决策。这样的结论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党领导下的科学决策。在红旗渠工程施工过程中,指挥部的领导遇到难事也都同群众商量共同解决,很多工程技术难题就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攻克的。在整个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像这样通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想办法找思路来解决问题的事例还有很多[3]。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红旗渠精神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不断前进。
(二)红旗渠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面临着很多复杂的问题。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普及,各种信息蜂拥而至。有利的、健康的信息和价值观促进青年学生不断进步,但是也有一些有害的和庸俗的价值观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一些大学生受到某些腐朽生活方式和低俗价值观的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离。因此,教育大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要让大学生更多了解当年修建红旗渠时候的艰苦岁月以及那种誓将林县河山重新安排的坚定信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要想实现人生理想,就需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大学生要像当年修渠人民那样吃糠咽菜,而是要让他们学习迎难而上,为了理想信念不怕困难、不断奋进的红旗渠精神[4]。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三、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教学是传承红旗渠精神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课堂讲授,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研究。要深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既要讲清楚红旗渠精神的理论背景和时代意义,又要讲好红旗渠精神背后的感人故事,通过“讲理论+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传承红旗渠精神。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思政课教师要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有关红旗渠宣讲的影视和声像资料教学,开展与红旗渠精神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的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从内心认同和接受红旗渠精神。最后,强化教师队伍。一方面,聘请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定期来学校做报告,加强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开展有关红旗渠精神的红色文化培训,使高校教师在思想上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深刻领会和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首先,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带领大学生实地参观红旗渠纪念馆、分水苑和青年洞等标志性建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旗渠精神。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志愿服务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5]。最后,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利用红旗渠精神中的创业精神,通过创业创新大赛、数学建模比赛、艺术设计大赛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培养创新意识和敢于迎接挑战的品质,进而实现人生价值。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红旗渠精神
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主要载体之一,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要培育校园精神文化。通过开展红旗渠精神讲座、知识竞赛、读书读报等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第二,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高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要突出本校的特点,将红旗渠精神与本校特色相结合,加强大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认可度,并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图书馆、校园文化展馆、校园宣传墙等文化建筑中,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红旗渠精神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