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词汇知识与转喻的关系
——《转喻:隐匿在语言、思维与交际背后的捷径》介评
2020-12-26成利军
成利军
(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转喻在语言表达、心智思维中非常普遍。其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多年来,转喻研究一直笼罩在隐喻的光环之下,20世纪70年代之后,转喻才从隐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修辞研究对象[1];20世纪90年代之后,学者们逐渐将转喻看作是一种认知方式;在2006-2017年的这10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转喻研究核心期刊论文达199篇,而同期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来源期刊相关论文则多达644篇,这表明转喻研究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与重视[2]。英国伯明翰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系Jeannette Littlemore教授撰写的《转喻:隐匿在语言、思维与交际背后的捷径》(Jeannette Littlemore.2018.Metonymy:Hidden Shortcuts in Language,Thought and Communic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9781108454162)是转喻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对转喻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除前言外,全书共九章。
一、《转喻:隐匿在语言、思维与交际背后的捷径》主要内容介绍
作者在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转喻的内涵、研究现状以及本书的撰写目的和撰写特色。
第一章 什么是转喻?对某一概念的理解或表达,人类无法一次激活所有相关知识,只能通过转喻实现。作者首先阐释了转喻的语言学本质及其在语言中的普遍性。转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但首要的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体(喻体)为另一个概念体(本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作者指出,“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ICMs)和“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理解、使用转喻的两个关键概念。字面义、转喻和隐喻有如一个“连续统”(continuum),转喻处于其他二者之间,转喻和隐喻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但是转喻和隐喻在很多方面并不相同,转喻基于“域内映射”(within a single domain),侧重喻体和本体之间的“邻近性”(contiguity);而隐喻基于“域间映射”(mapping across domains),强调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similarity)。
第二章 转喻的分类及其在真实语料中的表现 转喻的分类研究有助于研究者考察转喻的本质以及转喻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有助于转喻的识别。作者首先指出,现有的分类研究有两个不足:一是相关例证均非来自真实语料;二是对某些种类转喻的评价功能或语用功能大多语焉不详。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分类视角,作者引入了Radden and Kövecses[3]的转喻分类法,该分类法被认为是“最详尽”“最有影响”的,也是“被引用最多”的一种。该法含16种ICM,又细分出64种转喻。但作者的目的并非是要讨论每一种转喻,而是选取了部分典型的转喻,将其置于真实的语料中,观察其表现,以便发现现有文献尚未涉及的转喻种类及特征。Radden and Kövecses对转喻研究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其对转喻喻体的选择所提出的一系列选用原则。这些原则分为五大类,各自又包含多种具体的原则。作者选取了“Human over non-human”和“Rhetorical effects”两条原则在真实的语料中进行了论证。最后,作者对转喻分类以及喻体选择从认知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并指出“OBJECT FOR ACTION”这一类转喻关系有着“清晰的神经基质”。
第三章 转喻的理论模型:应用与不足 本章旨在通过真实的语料探讨并评价7种不同的转喻理论模型。作者首先对4种广为接受且有重要影响的模型进行了评介,这4种模型分别是“指称和命题”模型、“指称、谓词和言外”模型、“源域寓于靶域,靶域寓于源域”模型以及“邻近度”模型。但是这些模型须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完善,才能有效地应用到真实的语料中。随后作者又论述了另外三种转喻理论模型,其中“active zones”模型影响最大,这是一种认知转喻理论;另外两种是“progressive membership constraint”和“radial category approach to metonymy”模型。这三种模型中,后一种都可以看成是对前一种的发展和完善。近年来,学术界倾向于以更加灵活且基于语境的方法来研究转喻,有些学者就将转喻看成是一种更加“不确定、易变且难以预测的现象”。此外,作者还借鉴了三种语言研究理论来研究转喻,即整合理论(blending theory)、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和复杂系统理论(complex systems theory)。需要指出的是,这三种理论最初并非是为研究转喻而专门提出的。
第四章 我们用转喻做什么? 作者在本章对转喻的6大类主要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功能主要包括:①指称(referential)功能,对该功能的探讨主要基于Panther and Thornburg[4]的相关研究。除了口语和书面语之外,该功能在手势和手语中也普遍存在。②基于“active zone”理论的“凸显与识解”(highlighting and construal)功能,作者重点阐述了该功能在矛盾修饰法、电影音乐等领域的应用。③回指(anaphoric)功能,通过回指,转喻在语篇中还发挥着衔接与连贯的功能。④外指(exophoric reference)功能,该功能在文学作品、辅助话语(ancillary discourse)、言语风格变异的识别、音乐以及艺术等领域中非常普遍。⑤间接言语行为中的言外(illocutionary)功能,话语的字面义与语用义之间有着明确的转喻关系。⑥构建关系和话语社团的功能,这些功能一般存在于在特定的“体裁和语域”中,转喻可以构建人与人之间或实体与实体间的某种关系,进而还可构建一个特定的话语社团。相对而言,本章所讨论的这些转喻功能,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第五章 转喻的戏谑、评价以及创造性功能本章主要介绍了一些被忽视但依然很重要的转喻功能,包括委婉、夸张、反语、模糊、评价、理念表达(ideology)以及站位(positioning)等,在现有的文献中对这些功能的探讨并不多见。传统的转喻研究强调其指称功能,将其看成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修辞手段,但是对转喻的创造性这一内在特征不够重视。鉴于此,作者从语言、艺术、音乐、电影以及广告等5个领域阐述了转喻的创造性功能。作者在最后还指出,对转喻在艺术、音乐、电影以及广告领域内功能的研究,一方面使我们对转喻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对符号学关于符号/意义之间关系的“任意性”也提出了挑战。
第六章 如何识别转喻?针对文本的可靠的转喻识别法将使研究者能够探索转喻在真实语料中的运作模式,进而促进转喻理论的发展,同时这也是计算机自动识别转喻的前提条件,还会对人机交互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本章主要讨论了Biernacka[5]的四步转喻识别法,该法是基于“MIP”[6]和“MIV”[7]这两种隐喻识别法而形成的;还讨论了转喻种类的四步识别法,该法主要是基于Steen[8]的关于概念隐喻的五步识别法。但是,针对文本的转喻识别法也面临着至少三方面的挑战:首先,转喻的起止位置有时难以确定;其次,转喻义和字面义之间的界限也很难确定;第三,由于转喻和隐喻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很难将二者别开来。文本中转喻识别的自动化作用很大,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已经证明,通过计算机自动识别、解释文本中的转喻可以显著地改善人机交互,可以提高文本中转喻自动识别的准确率,但目前的自动识别程序并不完美。因此,作者又尝试探讨了三种基于语言的转喻识别方法:①找出转喻标记;②找出形式上的变化特征,包括词汇拼写、词性、语法模式和措辞等;③提高对转喻经常出现的“体裁和语域”的敏感性。这些尝试有可能给转喻的自动识别带来潜在的应用价值。作者在本章最后着重指出语料库语言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将对转喻自动识别具有“最大的发展潜力”。
第七章 转喻在大脑中是如何被加工的?借助于眼动追踪技术(eye-tracking)和脑功能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作者分别从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角度对单词层面(名词和动词)和短语层面的转喻加工模式进行了探讨。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母语者对“常规转喻”(conventional metonymy)的心理加工时间并不多于字面义,但要少于“新奇转喻”(novel metonymy);与字面义理解相比,转喻理解过程中,大脑的左侧颞中回(left middle temporal gyrus)最为活跃,而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的活跃度则会增加。转喻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从幼儿时期即已开始,作者基于三个相关实验,探讨了转喻理解能力的发展特征;对于患有语言障碍类疾病(如威廉斯氏综合征和自闭症)的儿童,其转喻理解能力低于字面义理解能力,高于隐喻理解能力,但显著低于正常儿童。有语言障碍类疾病儿童的转喻理解能力对词汇量(接受性词汇)的要求远高于字面义,但低于隐喻。在针对精神类疾病的心理疗法中,作者认为,转喻似乎能比隐喻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八章 转喻的跨语言、跨文化变异:对语言学习和翻译的启示 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导致有些转喻在意义或句法结构上发生变化,进而会给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一方面,这些变化给语言学习者理解转喻带来了困难,可能导致语言学习者回避使用、误用或者不恰当地使用转喻。鉴于此,作者建议转喻教学对外语/二语学习者来说是有必要的,但是与隐喻教学相比,有关转喻教学的研究还很少。另一方面,这些变化给翻译工作者也带来了挑战,他们必须根据源语和目标语的具体语境来灵活地翻译源语喻体。
第九章 我们对转喻了解多少? 作者在本章论述了我们已经知道的主要转喻特征:多模态性、功能多样性、喻体词性多样性、运作范围多样性(包括单词、短语、句子甚至语篇层面)以及微妙性、灵活性等特征。随后作者指出转喻研究在三个领域主要面临着理论知识的不足:转喻的界定和识别;常规转喻和新奇转喻的加工模式;对除语言之外转喻的多模态性研究。作者最后还展望了转喻在精神分裂症以及相关疾病的心理疗法、教育、广告、跨文化交际以及人机交互等领域的潜在用途。
二、对《转喻:隐匿在语言、思维与交际背后的捷径》的简要评论
Littlemore教授是隐喻能力研究方面的国际知名学者,本书是其转向转喻研究之后的标志性著作。本书主要以共时的方法对转喻研究的三个维度即语言、认知和交际进行了全方位的权威综述,还讨论了转喻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内容全面。作者对转喻的定义、本质、分类、理论模型、功能、识别方法、加工机制、跨语言和跨文化变异、应用前景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都做了深入探讨,并着重强调了转喻的多模态性和创造性。本书将转喻的研究范围从以往的语言和认知领域扩展到交际领域,促进了转喻研究的深化。
第二,例证来源多元且真实。除英语之外,本书选用的例证中既有来自大语种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汉语的,也有来自马来语、泰语、芬兰语等小语种的,还有来自多个国家的手语例证。另外,本书的例证多选自英语语料库(the Bank of English,BofE)、英国国家语料库(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the Corpus of Contempory American English,COCA)以及网络语料库Webcorp等几大语料库,语言真实自然,这避免了基于人工例证研究和内省式方法的弊端。真实的数据可以对之前的转喻理论模型和分类标准进行验证。
第三,跨学科、跨领域。本书涉及的知识除了普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文学、符号学等学科知识外,还包括艺术、音乐、电影、广告、体育、政治以及话语分析、构式语法、心智理论等领域的知识。这种跨越性一方面证明了转喻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转喻研究的复杂性。作者这种宽广的研究视野可能和她的专业背景有一定的关系:Littlemore教授在本科阶段攻读的是法语和数统辅助下的经济学,而在硕士阶段则从事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第四,理论联系实际。作者对转喻的研究并非仅仅是为了理论探索,她也非常重视转喻的应用价值。比如,作者认为广告中蕴含着大量的口头转喻和视觉转喻,这是广告中普遍运用的策略。但是有关广告中的转喻的研究并不多见。广告中的转喻研究会给社会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公司和广告代理商更好地推介他们的产品。
第五,教学启示丰富。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语言学习者准确理解、使用转喻的关键在于拥有丰富的目标语语境(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认知背景语境)知识和足够的词汇知识(接受性词汇量和产出性词汇量)。
Littlemore教授的这本著作代表了当前国际转喻研究的最高水平,其所涵盖的研究领域之广、分析之透彻让人印象深刻。对转喻学习者、讲授者以及研究者来说,本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著作。当然,书中也有几处纰漏,如第150页第21行的“magnetic”前漏掉了形容词“functional”,第 168页第7行的“Lin ning”应该是对中国体育品牌“Li-Ning”(李宁)的误用,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