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话语权建构
2020-12-26林晓华
林晓华
(河南警察学院警察管理系,郑州450018)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之“根本”。文化自信是人们在认识、反思和比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心态,体现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思想认同、虔诚信仰和自觉坚守。习近平总书记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提出,没有文化自信就无法实现文化繁荣,无法建立文化强国,无法实现民族文化复兴[1]。所以应将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文化自信引领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话语权。
一、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走出去”话语权建构的重要力量
文化自信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传播民族文化思想等具有重要作用,当某个民族具有文化自信时,就会为本民族文化而自豪和骄傲,并自觉传承、弘扬和创新本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精神动力,对培育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
(一)文化自信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文化是人们对自然世界、生命存在、社会生活、精神世界的价值体验、经验总结和精神感悟,也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中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产生了许多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人物及思想,如古代的老子、孔子、屈原、李白、曹雪芹等,近代的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梅兰芳、徐悲鸿等;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到《格萨尔王传》、《江格尔》,这些是中华民族的文艺精品,也是世界文明的华彩篇章[1]。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文化自信是一种文化意识、文化心态和精神信仰,具有主体性、指向性、精神性和超越性等特征。文化自信不仅影响着人们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还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自我迭代等,影响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的自信,是道路和制度自信的力量之源[1]。所以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前提,只有当国人自觉认同、坚守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所以应当将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动力,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对待中华文化,通过文化交流、网络媒介等方式对外传播中华文化。
(二)文化自信有助于培育中华文化话语权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国与国的意识形态竞争、发展模式竞争、民族文化交流、历史文明碰撞等变得越来越频繁,文化成了影响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文化范畴,将文化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将文化竞争视为大国竞争的深层因素。美国等西方国家用其在国际舆论上的话语垄断地位,大肆推广普世价值观、西方思想文化等,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比如美国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5G威胁论等,歪曲和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导致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等产生了偏见,给中国的国际空间拓展、全面对外开放等带来新许多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古到今中华文化就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我们先人始终将“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作为基本外交理念[1]。所以应当以乐观自信的文化心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传播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中华文化理念,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以更好地回应西方国家的形象抹黑、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挑战。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话语权建构问题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如果文化主体缺乏开放包容、求真务实、自信豁达的文化心态,缺乏充足的文化底气,无法提升中华文化的话语权。从总体上看,中华文化“走出去”面临着文化心态失衡、文化产业落后、文化竞争激烈等挑战,这些影响了中华文化话语权建构。
(一)文化心态失衡
从国民文化心态上看,国人存在着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两种文化心态,这两种文化心态相互交织,一方面在传统社会中中国长期处于先进民族之列,这些使国人滋生了矜持自大的文化心态;另一方面在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落后国家,成为列强欺凌的对象,这些使国人产生了文化自卑、文化自弃的消极文化心态。时至今日,这两种文化心态仍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成为影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因素。比如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有些文化主体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政治模式、发展道路等,将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当成“绝对真理”,不自觉地弱化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再如在文化产业“走出去”中,国内许多文化产品都以西方价值观为文化内核,用西方文化元素、个人主义思想等包装文化产品,导致中华文化产品缺少中国特色,这些都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洋为尊、唯洋是从、东施效颦等,热衷于去历史化、去主流化、去价值化等是没有前途的[1]。
(二)文化产业落后
中华文化“走出去”不外乎开展对外文化宣传、出口中华文化产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几种方式,其中,对外文化宣传、公共文化外交等具有较强的政治意味和意识形态色彩,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警惕和抵触,所以做强文化产业、出口文化产品往往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比如美国好莱坞、印度宝莱坞等都发挥着开展文化营销、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2]。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多以流水线生产、低成本制作等方式开拓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话语权和竞争力。此外,在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文化主体缺乏文化自信,在文化内容创新、文化精神凝练等方面做得不够好,多是复制或模仿西方文化产业模式,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建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保持对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不断从中华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等,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文化产品[1]。
(三)西方文化冲击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环境中,国与国之间在民族文化、发展模式、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文化竞争中欧美一些国家在国际舆论、价值文化等方面长期占据垄断地位,而中华文化则是国际话语体系和国际价值体系中的弱势文化,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了解不多、理解不深,这些直接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建构。此外,西方文化天然具有扩张性基因,以文化殖民主义的方式对待非西方文化,不断压缩非西方文化的生存空间,这些直接影响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比如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西方文化也在从各个方面进入中国,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弱化了国人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给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建构带来负面影响[3]。
三、以文化自信引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话语权建构路径
文化自信是一种开放豁达、自信包容、客观理性、求真务实的文化心态,在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创新时代文化内容、凝练民族文化价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应当将文化自信作为引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神力量,以开放包容、自信豁达的文化心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
(一)以豁达自信的文化心态引领中华文化创新
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民心态也变得更加理性、务实、包容和开放,但也应看到,文化自负、文化自卑等不良文化心态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所以应将文化心态培育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培育开放包容、豁达自信的文化心态。首先,以先进文化培育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比如应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拓展国人的视野,培育国人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大国思维等;以和而不同、和谐共赢的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国人的共赢意识,培育国人开放、包容、理性的文化心态。以唯物辩证思维扬弃异质文化,汲取异质文化的先进文化因子,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此外,在文化实践中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自信是在长期文化实践中产生的,它与民族文化振兴是相伴相随的[4]。所以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文化实践活动,在公共文化外交、文化产品出口、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国人健康的文化心态,实现文化自信培育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良性互动。
(二)在文化自信培育中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文化产业“走出去”能够增加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度,这些对于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当以文化自信培育促进文化产业“走出去”。首先,以文化自信培育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理念。比如应引导人们以客观务实的文化心态看待中华文化产业“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的道德精神、美学精神、文化立场和审美风范。不仅要看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可喜成绩,也应当看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困境,正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文化品牌较少、市场机制不完善、营销能力不足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文艺才能接地气、增底气、注生气,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拥有一席之地[1]。此外,以自信的文化心态探索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实践路径。比如应当以自信、理性的心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开发传统文化经典、民间民俗文化、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市场化开发、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三)以文化自信引领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建构
文化自信不仅要挂在口头上,还应当落实到行动上,而文化话语权建构就是落实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首先,以文化自信引领对外文化传播。中华文化“走出去”不只是为了出口中华文化产品、谋取商业利益,还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好声音”,打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所以应当大力开展文化外交活动,以积极主动、自信豁达的心态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提高中华文化的文化影响力、价值渗透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理论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1]。比如应当以灵活务实的态度开展对外文化传播,充分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观念、主张、信仰等,增加中华文化和异质文化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当在比较、对照、批判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1]。此外,应当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充分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建构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文化话语权[5]。
文化自信是一种理性、健康、豁达的文化心态,也是人的文化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源泉。文化自信对民族文化创新、中华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所以应当以文化自信引领中华文化“走出去”,培育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文化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