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地区杂交水稻组合再生稻筛选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2020-12-26汪雨萍刘海平谢芳腾钟晓英欧阳春荣李德悦谢建萍张家健欧阳真程杨福权席建才张红林

江西农业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长泰通径再生稻

蒋 龙,汪雨萍,刘海平,谢芳腾,钟晓英,张 璞,欧阳春荣,李德悦,谢建萍,章 萍,张家健,欧阳真程,杨福权,席建才,张红林*

(1.江西省赣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西 赣州 341000;2.江西省赣州市农业农村局,江西 赣州 341000)

再生稻是头季稻收割后蓄留桩,栽培存活的休眠芽萌发、生长、抽穗至成熟的水稻。再生稻优点突出,生育期短,一种两收,复种指数高,省工、省种、省水,生产成本低。因此,发展再生稻对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提高稻田复种指数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有重要意义[1]。我国再生稻的栽培种植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但直到近几十年才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杂交水稻组合汕优63等一批头季高产、再生能力强的杂交水稻组合培育成功,再生稻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水稻产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2]。1997年全国再生稻收获面积达75万hm2,再生稻平均产量达2040 kg/hm2[3]。但是由于种植年限久,品种退化,组合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再生稻的生产,培育、筛选可利用的杂交稻新组合是发展再生稻的一种必要的途径[4]。

迄今,我国再生稻以中稻再生稻为主,其利用最广、种植面积最大[5]。1997~1999年两优培九和65396等两系杂交稻组合在赣南地区崇义、宁都种植,表现出头季稻高产,且蓄留再生稻单产普遍达到3.00~3.75 t/hm2[6]。2000年在福建省尤溪县“百亩示范片”种植超级稻作再生稻,头季平均单产达到12.68 t/hm2,再生季平均单产达到7.53 t/hm2,两季合计产量达20.20 t/hm2,表明杂交稻作再生稻有很大的增产潜力[7]。近期,曹玉贤等研究认为,我国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产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增产的潜力分别为3.38、3.27和5.41 t/hm2[8]。产量一直作为水稻育种的主要目标,其他优良性状也是建立在一定产量的基础上的[9]。对水稻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研究,有利于协调各个因素从而提高水稻产量。本研究从8个水稻杂交组合中筛选高产、再生能力强的再生稻,并对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再生稻的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所用杂交水稻组合材料有禾两优712、晶优7011、内10优7185、内10优702、晶优712、恒丰优712、长泰优711、荃优712,均来自谢华安院士团队;对照组合深两优814从市场采购。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设在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采用大田试验方式;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使用Excel和SPSS 17.0。

1.2.1 试验材料种植 试验材料9个组合于2019年4月1日播种,4月26日移栽。每个组合设3次重复,种植采取随机区组排列,插秧规格为19.8 cm×16.5 cm,小区面积为13.33 m2。人工移栽和收割水稻,头季稻收割时各小区统一留桩高度约30 cm。头季稻和再生稻成熟后,每个组合分别取3株进行室内考种。

1.2.2 水、肥管理 基肥:农家肥6500 kg/hm2、复合肥(N∶P∶K=1∶0.5∶1.3)550 kg/hm2。追肥:在移栽插秧后第5天用尿素150 kg/hm2与除草剂(13包/hm2)混合撒施;在水稻孕穗期撒施复合肥220 kg/hm2。在头季稻收割前7 d撒施尿素180 kg/hm2;在收割后第7天撒施复合肥220 kg/hm2。田间水分管理参考一般再生稻栽培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2.1.1 头季稻 如表1所示,9个参试组合的头季稻平均产量为9.20 t/hm2,其中4个组合的头季稻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合,长泰优711、内10优702、恒丰优712和禾两优712分别较对照组合增产2.6%、2.0%、1.7%和0.5%。另有4个组合的头季稻产量低于对照组合,这4个组合都属于三系杂交水稻。

2.1.2 再生稻 9个参试组合的再生稻平均产量为4.94 t/hm2,其中3个组合的产量高于对照组合(如表1)。具体来说,长泰优711的产量为5.69 t/hm2,内10优702的产量为5.33 t/hm2,恒丰优712的产量为5.26 t/hm2,分别比对照组合增产8.3%、3.3%和1.9%。

2.1.3 头季稻+再生季 从总产量上看, 9个参试组合的两季稻平均总产量达14.15 t/hm2(如表1)。其中3个组合的总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合的。长泰优711的总产量最高,达15.13 t/hm2,比对照组合增产4.6%;内10优702的总产量次之,达14.82 t/hm2,比对照组合增产2.5%;恒丰优712的总产量居第3位,达14.72 t/hm2,比对照组合增产1.8%。

2.2 生育期

从表1可以看出,参试组合头季稻的生育期平均为129.1 d,以恒丰优712的生育期最短,为125 d;以荃优712的生育期最长,达135d。9个参试组合再生季的平均生育期为62.9 d,变化范围为60~64 d。从整体看,头季稻+再生季的全生育期平均为192 d;组合恒丰优712的全生育期最短,为188 d;组合长泰优711的全生育期最长,为196 d。内10优702、恒丰优712的全生育期均比对照组短,表现为高产早熟。

2.3 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

除晶优7011外,其他组合再生季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均高于头季稻(表1)。对照组深两优814表现最明显,再生季的有效穗数比头季稻平均增加了4.7万穗/667 m2,表明该组合的再生能力强。此外,长泰优711、恒丰优712、内10优702都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并且产量较对照组高,可以作为高产再生稻组合。

表1 参试组合在两季的产量及生育期

2.4 不同组合的性状比较

由表2可见:9个参试组合头季稻的株高、穗长、每穗颖花数均高于或多于再生季;头季稻的结实率普遍低于再生季,这是因为头季稻的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正值7月中旬~8月上旬,结实易受夏季高温影响;两季水稻的千粒重没有明显差异,这也说明千粒重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相对稳定,选育大粒型品种可以作为提高水稻产量的途径之一。

表2 两季稻部分性状比较

2.5 水稻产量因素的通径分析

2.5.1 产量正态性检验 如表3所示,两季稻产量构成因素结果属于小样本,适用Shapiro-Wilk检验;统计显著性水平头季Sig.=0.527﹥0.05,再生季Sig.=0.259﹥0.05;产量性状y服从正态分布,可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表3 两季稻产量正态性检验结果

2.5.2 头季稻产量因素的通径分析 头季稻产量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通径系数为0.959;其次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通径系数为0.648;每穗颖花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通径系数只有0.275。结实率通过千粒重对产量的积极作用较大,r34×P4y=0.0607,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两个要素呈负相关。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通过每穗颖花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较大,r12×P2y=0.0971,可见较多有效分蘖对产量有利。每穗颖花数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间接作用较大,r21×P1y=0.2287。头季稻产量因素的决定系数R2=0.955,剩余因子Pe=0.200,该值较大,说明头季稻产量不仅受到以上4个因素的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表4 头季稻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

2.5.3 再生季产量因素的通径分析 如表5所示,在再生季中,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通径系数为0.773;其次是每穗颖花数,直接通径系数为0.614;结实率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通径系数只有0.233。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通过每穗颖花数、千粒重对产量产生积极作用,但通过结实率负向作用于产量。每穗颖花数通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间接积极作用较大,r21×P1y=0.0812。结实率通过其他3个因素负向作用于产量。

表5 再生季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

从两季稻4个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对产量贡献中关系密切;结实率在两季间对产量的贡献变化最大,而千粒重在产量构成中相对稳定。

3 讨论

3.1 产量与经济性状

关于再生稻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普遍认为头季稻是再生稻的基础,而且头季与再生季产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10]。易镇邪等的研究表明再生稻的LAI和产量都低于头季稻[11]。本研究筛选出长泰优711、恒丰优712、内10优702这3个高产、再生能力强的组合,头季稻+再生稻产量也高于对照组合,并且有较多的有效穗和较强的再生能力,其中长泰优711的表现尤为突出。本研究还发现再生季水稻的株高、穗长明显较头季稻要矮、短,说明再生季干物质积累量比头季稻有所减少,这对再生季的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株高和穗长作为水稻重要的性状,对构建水稻理想株型、提高水稻产量具有积极的意义[12,13]。在“源-库-流”系统中,干物质积累量作为衡量“源”的指标,水稻株高和穗长与干物质的积累以及再生稻的产量密切相关[7,14]。因此,提高再生稻的干物质积累可以作为提高再生稻产量的一个途径。

3.2 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本研究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头季稻的结实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居前2位。结实率是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与杂交水稻的自身特性有关,还受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15]。袁伟玲等研究认为在提高结实率的基础上加大播种密度,可提高水稻产量[16]。在本研究中,头季稻的结实率为68.0%~86.1%,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再生季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是决定再生稻产量的主导因素。有关研究发现,有效穗、颖花总量与产量具有显著关系,通过适当增加栽插密度、选育大穗组合可提高谷物产量[17-19]。千粒重对头季稻和再生季产量的直接作用均比较小,表明千粒重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是相对稳定的要素。综上所述,头季稻适当选育大穗和增加栽插密度保证足够有效穗数,再生季争取多穗有利于提高再生稻的产量。

猜你喜欢

长泰通径再生稻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再生稻自适应仿形割台性能试验与分析
敦煌秀
圆锥曲线焦点弦的一条斜率性质
曲径通幽处——个圆锥曲线结论的再证明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
通高考 径自来
辩护
马长泰楹联艺术全国研讨会剪影
河南小麦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