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的狂欢

2020-12-25王冠允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3期
关键词:女权主义

摘  要:戏剧《优异女子》是卡里尔·丘吉尔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剧描写了男权制度下妇女的阶级地位。作者不断探索女性的地位,呼吁女性认识自我,力图找到解放女性的正确途径。该剧带有狂欢语言的色彩,狂欢理论是巴赫金的著名理論之一。本文试图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文本话语中的狂欢特征和复调对话描写来解读《优异女子》,从而挖掘小说的内在意义。

关键词:狂欢理论;优异女子;女权主义;狂欢化特点;复调对话

作者简介:王冠允(1997-),女,满族,辽宁沈阳人,硕士,辽宁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2

卡里尔·丘吉尔是英国杰出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剧作家。她的戏剧在国际舞台上享有重要的声誉。丘吉尔的作品具有新颖的戏剧技巧和敏锐而坚定的政治意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名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丘吉尔特别关注下层社会的人,尤其是女性。她善于用讽刺的方式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提醒人们直面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作为丘吉尔的代表作,《优异女子》体现了女性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即让女性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注重女性的叙事视角。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代表性戏剧作品,《优异女子》主要运用社会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手法来批判20世纪末资本主义和父权社会所造成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在1960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的影响下,作家直面对身体的欲望描写,用滑稽和讽刺地抵抗男人的话语权力,使用隐喻反映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并使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来证明她们独特的创造力。这一系列风格与狂欢化理论的特征相似。

一、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巴赫金是狂欢化理论研究的杰出贡献者。他使狂欢化理论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在巴赫金看来,“狂欢”就是脱离日常生活,将人物置于非日常生活的时空之中。狂欢理论把狂欢作为其文化根源,这与狂欢精神是一致的。狂欢对欧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来享受和放纵自己,摆脱现实生活中严格的等级制度,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约束,从而达到狂欢的效果。每个人都是狂欢节的参与者。巴赫金将中世纪狂欢场景引入文学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狂欢仪式和狂欢风格的概念。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将狂欢的礼仪形式和狂欢的语言特征渗透到文学中。他不仅揭示了狂欢的理论渊源,而且使狂欢化理论成为文学理论之一,并用这一理论分析具体作品。根据巴赫金的狂欢话语理论可以看出,狂欢化语言表达具有以下特点:对身体问题的关注、戏仿、世俗、隐喻。本文试图从巴赫金狂欢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丘吉尔的戏剧《优异女子》,并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其结构和深层意义。

二、狂欢理论下的《优异女子》语言特征

该剧的第一幕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将五个不同时代的“优异女子”安排在同一个聚会上,庆祝马琳的晋升。作者向观众展示了女性与父权制的历史冲突,以及女性成为所谓“女强人”的苦难。虽然派对的主题是“庆祝成功”,但作者通过不同女性的话语将我们带回到现实。我们发现玛琳这样的女孩似乎更成功。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发现她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女性同胞的痛苦之上的。作为成功的女性,她们利用父权制的要求来压迫自己的同胞。他们失去了女性爱情的内在美德,失去了对家庭、亲人和朋友的爱的本能,把事业的成功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最后,开放式的结论让读者思考资本主义女性的偏见。

1.对身体的直接描述

在狂欢理论中,巴赫金强调身体是自我与他人以及外在物质之间沟通的桥梁,鼓励对身体进行直接描述。巴赫金认为,人类的身体只能通过交配、怀孕、分娩、吃喝和撒尿等生理本能来揭示其本质。他还指出,人类揭示自身本性的另一种方式是体验。在宴会上,吃喝是为了获得外界的物质,是人们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方式。人只有通过身体和感觉才能获得生存的主动权。这也说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强调物质和肉体的特征。我们可以在《优异女子》中找到大量关于饮食、性和生育的描写,作者毫不犹豫地描写人类本能,努力强调肉体存在的意义。此外,巴赫金提倡多人饮食,而不是一个人的生理需要。例如,在“优异女子”的第一幕中,五位来自不同时代的“优异女子”聚集在同一个宴会上,庆祝马琳的晋升。这种宴会上的吃喝,不再受社会地位和礼仪的限制,打破了宴会的庄重。狂欢话语理论离不开对身体本能行为的描述,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新变化,身体不再是恶心,肮脏的东西,她代表了女性的价值,因为可以面对人类的本能活动,代表女性对自己性别的正确理解和接受。

因为女性要接受自己,就必须接受自己的身体。《优异女子》中的日秀就是一个典型的反例。日秀生活在13世纪的日本因为女性要接受自己,就必须接受自己的身体。她父亲为了荣誉把她培养成一名优秀的艺妓。当皇帝第一次见到她时,他给了她一件八层的裙子。事实上,裙子代表了男人想要征服女人的欲望,同时,裙子的意象也揭示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在古代的日本,女性的行为受到严格的规范,这种多层的裙子可以约束女性不做随意的动作,不断提醒女性注意自己的行为,从而散发出女性魅力。日秀是最可怜的,她不仅没有反抗,反而沉浸在由男性统治的漩涡中,她不断地失去自我,当她最终失去了皇帝的宠爱,她觉得她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对这个世界不再留恋了而当了修女。可以看出日秀代表的是没有正确接受自己身体的下层女性。她们自愿接受男人的统治,每天都在无知中度过,从不寻找其他出路。这一反例描写,可以激发读者的共鸣,让他们思考如何摆脱男权至上的社会局面。在狂欢理论的话语分析中,身体意象一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因为身体代表着生命力。

2.戏仿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女作家在戏剧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戏仿,戏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神话、童话甚至宗教文本的戏仿;二是对男性作家作品的戏仿。女性作家所做的,就是用她们自己的女性视角重新审视经典文本,以打破性别歧视的制度化,揭示文本中所隐藏的男权和男权社会弊病。对女作家的戏仿证明了女性的创造力也体现了女作家的勇气,她们敢于颠覆大众公认的权威,重塑女性的智慧和独特性。

2.1对宗教文本的戏仿

《优异女子》中有一种典型的对宗教经文的戏仿。《优异女子》中有一种典型的对宗教文本的戏仿。教皇琼是一个打扮成男人的女人。這个人物是丘吉尔在历史上参照教皇琼八世塑造的。琼成功进入只有男性的学校。通过她的才华和努力,她成为了代表男人最高地位的教皇。对琼来说,穿得像个男人不是她的目标。那只是一种获取权力和地位的手段。然而,她在一次祈祷日游行中分娩暴露了她的女性身份。她立即被剥夺了社会地位,和她的孩子一起被石头砸死。琼被处死的原因是她篡夺了教皇的男性角色,她欺骗了大众,她颠覆了父权制度,她给当时的父权造成了极大的耻辱。她打扮成男人的方式显示了男权的性别规范是如何支配女性的衣着、教育和职业的。同样她的穿着传达了一个悲哀的事实,就是女人不能尊重和接受自己的性别。琼的不幸经历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才华的压制,也展示了女性所面临的社会威胁和暴力。

2.2世俗性

世俗性也可以理解为具有世俗意义的语言,这是狂欢理论下文学语言的特征之一。在文学中,它常表现为鲁莽、不得体、粗俗的语言或行为。在中世纪欧洲上层阶级的眼中的上流社会的宴会、社会功能和相互奉承成为了主要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轻松和快乐的氛围。在狂欢理论下的文本中,世俗性表现为大吃大喝、父母与家人的交谈以及充满暴力与诅咒的广场活动。以《优异女子》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涉及到 宴会、日常对话、诅咒等行为。例如,在第一幕中,在晚宴上,五个女人通过谈论她们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来交流女性在性别认同上所遭受的各种痛苦。广场语言是世俗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没有固定的主语和说话形式,常表现为虐待和暴力。在琼和她未出生的孩子被石头砸死的场景中,显示了广场语言的暴力特征,因为琼是一个即使是教皇也无法获得尊重的女人。可以看出,《优异女子》中的许多描写都从狂化的视角反映了语言的世俗化。

三、狂欢化理论中的复调对话

复调理论是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过程中提出的。复调指的是几个人的思想交流并相互碰撞。在《优异女子》中,这种对话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六名妇女聚在一起讨论她们自己的生活和家庭,整个活动围绕着庆祝马琳晋升的宴会展开,这为不同年龄、身份、信仰和社会阶层的妇女提供了见面的机会。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由于六个人的叙述,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产生了立体的效果。丘吉尔运用了复调的手法,使多个声音交织在一起,表现了语言的自由,从而实现了追求自由的语言狂欢。她们各自的声音代表着她们各自的思想体系。每个人的话语之间的对抗,实际上是不同思想之间的斗争。巴赫金认为,复调的本质是不同的声音在一个特定的统一空间中保持独立。这些声音的相互碰撞,营造出一种狂欢的戏剧效果。在《优异女子》中,作者对各种独立意识的尊重体现在她对人物话语表达的重视上。很多声音汇聚在一起,个性依然根植于内心,展现了复调的本质。

四、结论

和其他狂欢化作品一样,《优异女子》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对于读者来说是最严肃、最愤世嫉俗的结尾,可以促使读者对社会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这也符合狂欢理论的规律,因为在狂欢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必须按照事物设定的发展路线发展,一切不变的模式都将被狂欢打破。丘吉尔的戏剧《优异女子》依靠世俗的背景和语言表达,直面对身体的描写,以通俗幽默的语言讽刺和嘲讽父权社会,旨在打破各种规范,完成女性自我认同的确立。无论是宴会中混乱的对话描写,还是小说中的语言表达,优异女子都充分发挥了狂欢化的语言特色。

参考文献:

[1]Churchill. Carly . Churchill : Plays Two[M]. London: Methuen Drama, 1990.

[2]Churchill. Carly . Top Girls[M]. London Methuen Drama, 1989.

[3][俄]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玲等译)[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60.

[4]钱激扬. 论卡里尔·丘吉尔在《优异女子》创作中的理论自觉意识[J]. 当代外国文学,2007(3).

猜你喜欢

女权主义
从主妇价值到女权主义:日本法政学说史上的家务劳动争论
韦氏词典年度最热词:女权主义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可敬的夫人》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角度解读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从女权主义视角解读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论女权主义的中国化经验——以1920年代《妇女杂志》关于离婚问题的讨论为中心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从女权主义角度剖析《情人》的主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