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列巴麴硬麴硬的?因为它就是俄罗斯人民的窝窝头啊
2020-12-25卫奕奕
卫奕奕
硬,是大列巴的核心。
我们平时吃的面包都松松软软的,而大列巴,不仅切它的时候得用铡刀,甚至它还能用来磨刀。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食材,俄罗斯人难道不嫌它扎嗓子眼吗?
大列巴究竟是个啥?
列巴,就是俄语面包一词的音译。
只不过俄国人的面包做得又大又硬,中国人根据这一外形特点,就给它冠以“大”字,叫成了大列巴。
面包是俄国人的主食,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中瓦西里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至今,这句话仍然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俄罗斯的面包种类和形状繁多,其实就可以简单分成黑面包和白面包两种。而黑面包是俄罗斯人最钟爱的主食。
黑面包主要由黑麦粉制成。黑麦的生命力顽强,在干燥、寒冷的气候下也能生长。俄罗斯所处的纬度较高,气候相对寒冷,不过这正好适合黑麦的生长。
不同于绝大多数面包使用酵母发酵,黑面包使用酒花发酵,主要原料是小麦粉和黑麦粉,并加入小麦胚芽、麸皮等,制作过程耗时很长,制作程序也很复杂,通常需要3天时间。
做好的面包胚,放入溫度均匀的俄式烤箱里用文火烘烤,出炉时面包底部能敲得梆梆响,色泽黑光油亮,切开香软可口而又不掉渣,这才是黑面包的上品。由于工艺复杂,所以俄罗斯主妇们一般都不在家里自己做,而是到面包坊购买。
由于原料中含有小麦麸皮,面包颜色会显得有些黑。没吃过黑面包的人第一次通常适应不了它的咸酸味,但俄罗斯人非常喜爱,常用来蘸汤吃,甚至还搭配伏特加。
1836年,舍列梅季耶夫伯爵致信给俄罗斯的伟大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信中写道:“糟透了,兄弟,住在巴黎没什么可吃的,连黑面包都没有。”
无论是搭配黄油、奶酪、鱼子酱、果酱、蜂蜜肉酱,还是蔬菜汤、牛肉汤等各种汤,对于俄罗斯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一块黑面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来一块。
为什么大列巴又大又硬?
与面包店那些软糯香甜的小可爱们比起来,大列巴的味道实在是朴实无华,空口吃还有点扎嗓子眼。俄罗斯人为什么要发明这么“反人类”的东西?
这怪不着俄罗斯人,大列巴其实就是巨大的面包,无糖无油没有馅,还是用粗粮做的,本质上它和窝窝头没啥区别,无非一个烤一个蒸。
作为平民主食,不仅俄罗斯的面包硬,法国、德国的面包也不软,想想法棍有多么费牙口吧。
《悲惨世界》里就曾写过当时法国农民的生活:“他们烤一次面包要吃六个月,烘烤用的是干牛粪。冬天,他们用斧头砸碎面包,在水里浸二十四小时才能吃。”
俄国人也差不多。旧时候的俄国村庄,很多的村子就只有一个面包炉,每家每户需要排队烤面包,为了省时省力方便储存,就发展出加大号、质地坚硬的面包了。网红“果仁大列巴”是从哪儿来的?
因为地理和历史原因,中国一些地区很早就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列巴也成为当地的特产商品。
最知名的自然就是哈尔滨。1898年,来哈尔滨修筑中东铁路的俄国人,也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带到了这里,传统制作大列巴的工艺,也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很多中国人也接受了这种食物。作家萧红在回忆20世纪30年代在哈尔滨的窘迫生活时写道:“他放下杯子,在黑面包上抹一点白盐送下喉去……黑‘列巴和白盐,许多日子成了我们唯一的生命线。”
如今,大列巴仍然是哈尔滨的著名伴手礼,很多人去到哈尔滨旅游后,都要带上俩仨的回家。不过,今天的秋林大列巴,也都是小麦粉制作的了。
不只是东北,西北的新疆也有大片的国土与俄罗斯接壤,而且在这里还生活着俄罗斯族的人们。
在新疆伊犁,仍然会有俄罗斯族的店主,用传统的啤酒花发酵、木炭烘烤的方式,制作大列巴。然而,又酸又硬的传统大列巴终究还是难以打开中国人的胃口,于是有商家根据新疆的物产,做出了改良版的“果仁大列巴”。
黑麦粉换成精制小面粉,抛弃水而用牛奶和面,糖、鸡蛋、黄油也不能缺,里面还包裹上许多的蜂蜜、葡萄干和果仁等等。这种口感松软香甜的大列巴,除了名字和个头,看起来和传统大列巴已经没什么关系了,但它也恰好符合了中国人对面包的审美。
除此之外,在上海,也曾有过非常正宗的俄式面包。
上世纪初期,大批俄国难民流亡到上海。与曾经趾高气扬进入上海的洋人不同,俄国难民们多是潦倒穷困,要想尽办法谋生。一些人在弄堂里开起了面包店,制作俄式面包。当然,在上海滩,各种俄式面包都有制作,不只是列巴。
其实,不管是今天的哈尔滨、新疆,还是当年的上海,都曾对俄式面包有过不同程度的改良,它或许不那么“正宗”,但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
来源/三个料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