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时事报道引入历史教学对学生爱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2020-12-25王艳丽
王艳丽
摘 要:历史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使命。将时事报道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能较好地实现了学科之间的融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更能从情感方面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从“时事报道巧引入”“时事报道引热议”和“时事报道化真情”三个方面出发,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的《鸦片战争》一课为例,结合时事报道浅议其对学生爱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以期凸显历史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关键词:历史教学; 时事热点; 爱国情怀;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2-011-002
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1]”历史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教育使命,承载着引导学生肩负起社会责任的时代使命,承载着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情感使命。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历史课程中培育爱国情怀素养,需“注重拓展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借助学生所处时代的时事热点话题引入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古今中外,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启发学生的历史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达成爱国情怀素养的培育目标。
一、时事报道巧引入——情感碰撞
所谓情感碰撞指的是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在不同时期所处状态下所持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时,情感之间经历碰撞、交叉和冲击,进而重塑对该事物或事件新的情感体悟。情感的冲击力度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情感碰撞,并进而影响到学生新情感体悟的产生。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借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时事报道,在鲜明的历史时空对比下,引发学生比较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发展现状,引起学生情感的碰撞,从而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形成新的情感体验和历史感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素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鸦片战争》一课,掀开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屈辱受欺的历史帷幕,中国被迫开始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对这段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痛恨不已,更对清政府的懦弱无能捶胸顿足。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牢骚满腹的读书人,更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爱国之举,这才是爱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核心所在。笔者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級上册《鸦片战争》一课的导入为例。
材料一:美国CNBC报道时,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原话:“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材料二:乌干达《新愿景报》记者塔德奥·布万巴莱认为,通过国庆阅兵,中国向世界传递出明确信息,即中国有强大能力捍卫国家主权,保护自己不受任何外来势力威胁,同时中国将始终如一地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不干涉他国内政政策。
导入语:同学们,正如材料所示,在2019年10月1日震惊世界的中国国庆阅兵仪式上,中国无疑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目前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国威,无疑向世界人民证实了中国人的不断奋起和国家的腾飞,更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今天的中国是世界镁光灯下耀眼的明星,而近代的中国却是帝国主义国家宰割的猎物。那一次次被动挨打的累累伤痕,那一份份屈辱的不平等条约,那一段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正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正是今天中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尊严的根本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回到180年前,揭开鸦片战争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从屈辱中寻找强国的智慧所在。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首因效应的概念,他指出“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显著的影响作用,它是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人习惯称之为‘第一感[2]”因此,导入环节对学生第一印象的塑造,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上显得尤为重要。导入过程中,基于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学习基础,以2019年10月1日具有世界反响的国庆阅兵大典的时事报道为切入点,呈现外媒对中国在阅兵仪式上雄厚军事实力的报道,在中外时空的对比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的屈辱历史和当代中国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需要从历史发展进程中,从学生的情感上强化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重要的是在历史的比对中,在情感的碰撞下,引导每位学生意识到自豪的背后是曾经的屈辱,曾经的屈辱是当今中国腾飞的助推器。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众国瞩目的成就,离不开每一辈人的砥砺前行,离不开每一辈人为捍卫国家主权的矢志不渝。
二、时事报道引热议——情感交流
在经过导入环节对学生的情感体悟进行初步重塑之后,如何进一步加深学生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意识,丰富其人生价值观呢?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借助小组活动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时事报道的选取、展示与探讨,在问题的牵引、小组的合作下,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想法,为学生强烈情感体验的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到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领土等国家主权,中国的社会性质由此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也被迫进入了屈辱的近代史阶段。当下时事报道的引入,将历史与现实相联,发挥历史鉴知往来的作用,以活动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之举。
材料一:加拿大公民康明凯、迈克尔涉嫌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活动,中方有关部门理所当然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中方相关部门依法保障了他们的正当权益,并为加方正常履行领事职务提供了必要协助。“我们敦促有关国家切实尊重中国司法主权”。——华春莹
材料二:问:据报道,印度政府于10月31日正式实施《查谟—克什米尔重组法》,成立“查谟—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和“拉达克中央直辖区”,分别在斯利那加和列城举行两区邦长就职仪式。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印度政府正式宣布成立的所謂“查谟和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和“拉达克中央直辖区”,将部分中国领土划入印度行政管辖范围,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印度通过单方面修改国内法律和行政区划的方式,挑战中国主权权益。这一做法是非法的、无效的,不会改变有关地区在中国实际控制下的事实,不会产生任何效力。
——环球时报《印度将中国领土划入所谓直辖区,外交部:这是挑战中国主权权益》
材料三: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回答问题:问题1.结合材料一、二回答,中国外交部对他国威胁我国哪些主权做出了坚决的回应?材料中的这种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材料三回答:奢侈品蔻驰官方的道歉说明了什么?问题3.作为学生,以后面对威胁我国国家主权的行为应该持什么态度?对此,你们对国家有何建言献策?
在问题的牵引下,在学生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认识到面对当今社会的霸权主义,中国始终站在捍卫国家主权的立场上,不断强大自身综合国力以捍卫国家主权,提升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凝聚力以对抗霸权主义。坚定地捍卫国家主权才是当今学生最需具备的价值观念和爱国意识。
三、时事报道化真情——情感升华
学生情感的升华更多地需要从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切身感悟中得到。因此,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时事报道感悟到捍卫国家主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要鼓励他们在自己对时事报道的阅读和观看后感悟报道背后所渗透的国家主权观念,从而升华自身对国家主权观念的理解,印刻始终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情怀。基于此,在本课结束之后,我布置了要求学生自主观看新闻报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下对时事的观后感,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体会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体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路走来的艰辛,体会革命者们的不易与顽强,体会中国始终以捍卫国家主权作为首要的重任。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时事报道与历史学科的结合,不仅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下与时代、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史政学科不分家的表现。学生在回望历史的过程中,展望现在与未来,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启发他们以史为鉴,在历史的步伐中感悟现在,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2]新华教育(北京)研究院.努力就有收获,人人都能成功,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