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文学作品对外汉语教学价值浅探
——以高级《发展汉语》为例

2020-12-25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汉语学习者

刘 雪 雪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济南 250100)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蕴含着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精髓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承载和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和文化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理应受到充分重视并被充分利用,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为适应学习者语言交际的需要,大大增加了日常生活类的教学素材而逐渐减少甚至取消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选用。这使得经典文学作品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可谓一大遗憾。

此外,很多汉语学习者已达到较高的汉语水平,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合乎汉语的语法规则。然而,他们说出的话却始终不够地道和得体,而且对语言背后的中国文化所知甚少。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一目标来看,他们还未能达到高标准的要求。

(二)研究综述

1.关于“经典”文学作品的定义研究

《辞海》对“经典文学作品”给出的解释是:“经典文学作品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文学作品,是最能代表这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张可灵将“经典名作”和“非经典性文学作品”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他把“经典名作”定义为“由于年代和社会的原因已经被大众承认了的广为人知的经典的名家名作”,包括以下四类:a.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社会影响和文学影响都比较大的作家作品;b.包含有大量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风土人情信息的作品;c.富含人类永恒的话题,或包含一些深入人心的经典句子的作品;d.反映中国某个时期社会生活、精神导向的一些作品。

孙琴安在《经典与名篇》中对“经典”和“名篇”做了区分。他指出,一般来说,具有文学史意义且在艺术上具有相当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才称得上经典。

2.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教学价值研究

李欣认为,阅读和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巩固和拓展词汇、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三个方面。操龙升在评《外国语言文学及外语教学研究》一书时指出,文学作品具有推动教学的重要意义。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了解外国人的生存、生活方式,了解他们的逻辑思维方式,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了解他们的语言特点和规律。

杨俊峰在《文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中提到,文学作品是非常好的课堂教学素材,只要选材得当、教法正确,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为此给出了“经典文学作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为学生提供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口语练习的素材”等依据。张爱春也指出,文学作品作为真实的语言材料,在外语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首先,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语言输入,从而使他们获得理解难懂的或未见过的语言表述的能力;其次,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帮助外语学习者透彻理解目的语国家语言文化的补充材料;另外,文学作品能为课堂通论提供资源,激发学习者的互动参与。

张可灵从理论层面对文学作品的教学对于汉语学习者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文学作品具有提高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潜移默化地文化传播、对交际的贡献和激发学习者兴趣的作用。

(三)研究内容定性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发展汉语》(高级)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关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性质和定义,本文采用了张可灵的说法,即“已经被大众承认了的广为人知的经典的名家名作”,也就是那些经过历史和时代淘洗以后,仍然为大众熟知且占据一定地位、对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影响的经典性文学著作。另外,本文对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考察,既包括课文正文选编的经典文学作品,也包括课后练习、拓展阅读等材料中出现的经典文学作品。

二、高级《发展汉语》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选编统计与分析

(一)高级《发展汉语》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选编统计

《发展汉语》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使用较为广泛的一套教材,多年来教学效果受到较好反馈。高级阶段系列教材中选取了较多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代表性。

本文对高级阶段的全部系列教材(包括综合、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中选编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分析,每个系列包括Ⅰ、Ⅱ两册,共10本教材。统计的信息包括教材中选编的文学作品数量、经典文学作品数量、作者、体裁、年代以及选编方式。详情参见下表:

表1

表2 高级《发展汉语》经典文学作品选编统计表

(二)高级《发展汉语》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选编分析

1.选编数量分析

从表1不难看出,虽然《发展汉语》(高级)这套教材中选编的文学作品数量较多,10本教材共选用了66篇文学作品,但其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数量非常少,仅有7篇。

另外,在对教材进行考察时我们还发现,教材中选编的文学作品,85%以上都是选自《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读者》和《青年文摘》等报刊和杂志,还有一部分文章选自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我们认为,经典文学作品在教材中的选编数量过少而报纸、杂志和网络文章却占据了大部分内容,这可能是出于一种语言教学的“急功近利”的目的:学习者希望能够尽快掌握当代中国人使用的词汇、句子等汉语知识,尽快使用汉语进行交际,而这些“快餐式”、“碎片化”的文章正好满足了学习者的这些要求。

2.选编特点分析

(1)体裁。根据表1显示,选编的66篇文学作品主要以散文和小说为主,而且散文数量居多,占据了80%的比例。从表2可知,在7篇经典文学作品中,有5篇散文,2篇小说,两者搭配和谐,而且前者语言优美规范,后者故事性强,都适合作为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材料。

(2)年代。由表1可知,在所有选编的文学作品中,现当代的文学作品总量最多。而表2显示,近代和现当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数量差不多,各占1/2。

(3)作者。表2显示,7篇经典文学作品的作者分别是三毛、老舍、朱自清、鲁迅等6位名家。这些名家风格各异,但他们的语言文字大都反映生活,富有感染力,能够在读者中引起一定的情感共鸣。

(4)选编方式。从表2来看,在选编经典文学作品进入对外汉语教材时,很少会选用作品原文全文。有一部分的散文会采用原文节选的方式,如高级综合Ⅰ中的第3篇课文,就是选自著名作家三毛的经典作品《撒哈拉的故事》的第一章节。大部分的作品会经过删改后改编进教材,如高级阅读Ⅰ中第3课的文章一《宗月大师》,选自《老舍文集》第十四卷,在选编时对原文进行了删改(删除了某些段落,改动了文章中的几个字词)。此外,还有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以被引用的方式出现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如高级写作Ⅱ中的第22课,这一课的主题是“中国文学与读书笔记”,一共涉及到4篇经典文学作品。有两篇引用了部分原文,其余两篇为适应该教材训练和提高学习者高级阶段汉语写作能力的目标,在课文中以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的形式被呈现出来,而且采用了第三视角的方式来展示作品内容和特色;而对学习者的要求是通过阅读、概括和分析读书笔记的结构和内容,回答与作品内容相关的问题或撰写读书笔记。这样的学习要求不仅增强了学习者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还增进了学习者对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熟悉和了解。

由此可见,经典文学作品在被选编进教材时,为适应教学需要,会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改动。部分节选内容被用作课文正文,而更多的是以课后练习或延伸阅读的方式出现在教材中。

3.选编原因分析

(1)在语言形式上,选编的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都较为规范,大多为接近现代汉语的优秀的书面语,具有一定权威性。如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是作为课后阅读理解的内容节选在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语言优美,有很多重要的汉语语法结构和修辞,虽然文章中也出现了个别偏难词语(如“头涔涔”、“泪潸潸”),但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2)在作品内容方面,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大都贴近现实生活,故事性较强,对读者有一定吸引力,能激发阅读和学习的兴趣;另外,作品的背景简单,题材多为社会、人文、情感等,政治色彩弱。例如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沙漠中的日常生活,文章内容比较生活化,朴实而亲切。

(3)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入选的经典文学作品中,除了有介绍中国文化知识的“私塾”、“牌位”(《宗月大师》)等文化词以外;还有一些像“壮士一去不复返”(《沙漠中的饭店》)、“曾经沧海难为水”(《端午的鸭蛋》)、“满招损,谦受益”(《季羡林谈读书治学》)等文化句;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心态等潜文化句。如老舍的作品《宗月大师》中,有诸如“中间的桌子上摆着孔子的牌位”“教我拜孔夫子、拜老师”这样的句子,这些句子反映出中国人尊师重道的思想观念;再如季羡林在《季羡林谈读书治学》中提到的“中国人称自己的著作为拙作,自己的观点为愚见”等客气话,这些虽不是真正的谦虚,但却能体现中国人含蓄内敛、谦虚低调的民族心理。

(三)小结

本章通过对《发展汉语》高级阶段系列教材的考察,统计出文学作品的数量,并进一步对其中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主要从数量、体裁、年代、作者和选编方式等角度分析了这些经典文学作品的特色,然后从语言形式、作品内容、文化内涵三方面挖掘了选编的原因。通过考察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典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作为教学材料选入对外汉语教材,是因为它兼具语言教学价值和文化传播价值。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选取经典文学作品的必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包括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两方面的内容,前者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汉字、语义和语用等的教学,后者包括语言的文化因素、文化背景知识和专门性文化知识三个层次的教学;两者关系密不可分,而且语言教学本身应该包含运用目的语成功进行交际所必需的文化内容。经典文学作品既有典范地道的语言,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巧妙地将语言和文化内容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同时满足了这两方面的教学需要。因此,我们认为,选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材料是应该且有必要的。下面我们主要从现实需要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阐述其必要性。

(一)现实需要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一目标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同时还要学习文化。要想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只学习语音、词汇等语言要素是无法实现的,还需要熟知语言运用的规则和情境,以及基本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拉近与目的语社会成员的社会心理距离,从而实现交际。因此,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主要表现为:从灵动的口语到严谨的书面语;从简单的日常交际到富有审美情趣的表达;从当代的语言生活到汉语的演变历史等。

选取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材料进入或辅助对外汉语教学是实现这种更高层次追求的有效途径,而教材又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非常重要的媒介。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为学习者提供优秀典范的语言和语言使用环境,更不可忽视的是,它还让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了背后的中国文化;而且这种双重作用的实现是同时的、“无形的”,效果较为显著。

(二)现实意义

经典文学作品既有语言教学价值又有文化传承与传播价值,还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极具现实意义。

从语言教学价值的角度来看,首先,经典文学作品是丰富真实的语料,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其次,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最地道、最典范的,能让学习者感受、体会并掌握语言出现和使用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规范、得体。另外,经典文学作品中优秀的书面语,可以让汉语学习者掌握写作和表达的技巧,提高汉语写作能力。

从文化传承与传播价值的角度来看,首先,汉语和中国文化都是依托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传承的,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是反映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其次,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地文化传播的作用,通过阅读、感受和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学习者能够在自然状态下体会和了解到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等深层次的要素,从而加深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全面了解。

另外,学习者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可以进一步消除或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应甚至误解,从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选取经典文学作品的可行性

针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对经典文学作品利用不够和选用不当的问题,本章对选取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材料这一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首先,经典文学作品数量丰富,内涵广泛,能够为不同阶段的汉语教学提供选择的可能性。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取不同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可行的。如中级阶段是学习者由句子表达到段落表达的过渡阶段,这时可以选用句长适中、逻辑清晰、语言结构简单的经典文学作品的段落,帮助学习者建立成段表达的思维。

其次,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选编方式也有多种选择。有些经典文学作品可以选入教材课文,作为词汇、语法等教学材料;有些可以出现在课后拓展阅读或者练习中,还可以先在教材中引用,然后作为课外阅读或选读书目;另外,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也可以选用一段或几段与语言点使用相关的段落进行展示,从而让学习者切实体会到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使用时的真实、具体的情境。

除此之外,经典文学作品是可以通过合理选编和灵活教学来扬长避短的。笔者在下文中给出了一些选编和教学的思考。

在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选编存有一些不当之处。有些作品虽然经典,如鲁迅的《孔乙己》,但内容太过遥远,而且语言陈旧,观念陈腐,不适合当代学习者;有些作品虽深受学习者喜欢,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等,但涉及到文革和抗日等政治性敏感话题,也应当避免。

为避免重蹈覆辙,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选取要做到慎重和客观。首先,作品的年代不能太过久远,最好是选取现当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同时要避免古汉语或过于正式的语体;其次,作者风格也很重要,语言亲切易懂、思想客观的作家作品比较适合于教学;另外,社会人文类和中国文化类的题材比较能迎合学生兴趣、符合学生期待,而且具有教学价值;最后,语言规范的散文和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应作为选编的主要体裁,但诗歌和戏剧也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经典文学作品经过合理选取后,还要通过灵活教学来发挥其价值和效用。不同体裁的经典文学作品适用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如诗歌教学中采用朗诵法,可以让学习者体会到韵律美和节奏感,体会到诗歌传达的感情和描绘的意境;角色扮演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戏剧和小说的教学,学习者可以在人物互动中感受语言的力量,以及背后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结合影视作品和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能让学习者更直观感受和体会到语言使用的环境和背景,促进学习者对语义和语用的理解;另外,还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学习者在课下阅读与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然后在课上作为教师进行讲解,展示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作品的主要内容、自己对内容的看法、与自己国家文化的异同等方面。

五、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分类统计的方法,对《发展汉语》高级阶段系列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选编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的选编数量、体裁、年代、作者以及选编方式,并由此探索选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深入挖掘了经典文学作品的对外汉语教学价值。首先是语言价值,经典文学作品能为学习者提供汉语知识和语用情境,能使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更为得体;其次是文化价值,经典文学作品是学习者了解中国社会和感知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途径。另外,经典文学作品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充分发挥经典文学作品对外汉语教学价值,笔者进一步探究了对外汉语教学中选取经典文学作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了选编和教学的一些思考。

综上,笔者认为,经典文学作品应该被选编进对外汉语教材中以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经典文学作品对外汉语教学价值是一个具有探究意义的课题,笔者只是做了基础工作,希望通过本研究能为高级汉语教材编写和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汉语学习者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学汉语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商业精神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