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水稻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2020-12-25穆兰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农村局
刘 珊 穆兰芳/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农业农村局
吴江区同里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宋 浩/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紧扣粮食产业“高质量”和“全链条”两个关键词,突出抓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全面建设以优质粮油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牢牢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为吴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赋能加码。
抓能力建设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吴江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始终把粮食安全落实到行动上。一是稳面积,筑牢粮食安全基石。近年来,通过复垦扩种、退渔还田、“三优三保”等措施,千方百计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累计复耕增加面积近6 万亩,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0 万亩左右,全面落实粮食生产考核要求;将粮食生产纳入区镇高质量发展考核,层层分解落实、压实责任,保障水稻面积持续稳定,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绿色发展筑牢基础。二是强基础,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接近80%。2020年,通过编制《项目计划书》,修改完善《奖补管理办法》,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级补助标准从亩1600 元提高到5000元,完成新增3.5 万亩目标任务,确保2020年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三是优扶持,推动产业稳健发展。为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有效发挥稻田生态环境改善作用,自2014年起,实施水稻田生态补偿政策,每亩补偿550 元,年均兑现资金达8000 万元,2020年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每亩补偿700元,补偿资金达1.11 亿元,切实稳定水稻面积,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有效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和绿色稻米产业化发展。
抓科技创新推动转型绿色发展
吴江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引擎”,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四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农业转型绿色发展,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一是示范推广优良食味品种。围绕市场和效益导向,根据本地生态条件,优化品种区域布局,加快推广口感、外观、抗性、产量等综合性状协调的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示范推广宁粳8 号、常农粳11、南粳晶谷等早熟晚粳品种及南粳46、常香粳1813 等中熟晚粳品种,积极示范优质早熟晚粳新品种宁香粳9 号,承担全国优质稻产业化现场观摩交流会任务,优良食味稻米品种占比达70%以上。二是集成绿色高效关键技术。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结合、生态绿色环保要求,示范应用硬地硬盘集中育秧、工厂化育秧、秸秆机械还田、水稻毯苗钵苗机插、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测土配方、种肥同播(施)、轮作休耕、生物肥和有机肥;生物物理防控、无人机变量植保等新技术,实现肥药减量、高质高效发展。三是发展综合种养提质增效。将稻田综合种养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17年起,鼓励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每亩补贴500 元。全区建设一批“稻鸭”“稻虾”等示范基地,整合区域特色资源,建设汾湖高新区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园。全区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约1 万亩,亩均综合效益近4000 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抓三产融合促进效益全面提升
严格落实优先保障“三农”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扶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和突出重点相结合,推动水稻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一是促加工,步入产业融合“快车道”。大力发展稻米初、深加工,现有规模加工企业11 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 家,年销售额近2亿元;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模式,推动本地黄酒生产和稻米加工企业与水稻基地抱团发展,打造产业化联合体,实现规模经济;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区共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71家,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服务面积占比85.4%,从耕、种、管、收、烘干、加工等环节,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树品牌,激活产业提效“强引擎”。出台《吴江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实施意见》,全力推进“吴江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共建设14 家“吴江大米”生态种养基地;加强长三角区域农产品联展联销,开设“云上消费商城”,强化市场推介,抱团挺进中高端市场,推动本地农产品加快走出去,有效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2019年,“吴江大米”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公用品牌产品目录。三是延链条,跑出产业发展“加速度”。聚焦产业融合发展做“乘法”,加快稻米主导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打造以水稻产业为主的高标准田园小综合体3 家、田间稻米加工中心10 家、创意稻田画200 亩,串点成线形成2 条省乡村旅游推介线路,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启动建设吴江稻作文化展示馆,以开放式的稻田系统展示太湖流域农耕文化,实现农业生产、观光、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有机融合。
抓载体建设构建创新引领平台
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平台来大力推进。一是及早谋划,搭好园区发展框架。从2007年开始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建成各级各类农业园区13 家,其中,国家级1 家、省级3家、市级4 家、区级5 家,农业园区总面积超27 万亩,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省市级为骨干、区级为基础的园区发展体系。二是强化扶持,提升园区基础设施。从2016年起,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区级财政专项预算,每年投入2000万元资金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已整合各级各类资金超16 亿元。园区基本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达到“七通一平”要求;智能温室、钢架大棚、“两网一灌”等现代园艺设施、农业物联网、先进农业机械等农业装备在园区广泛应用。三是丰富内涵,强化园区示范引领。在实现较高水平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基础上,以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围绕水稻优势特色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和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推动园区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提升,由生产导向向产业融合转型,进一步放大国家级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