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基层服务体系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2020-12-25林中正江苏省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江苏农村经济 2020年12期
关键词:村民法律人才

林中正/江苏省淮安市农业农村局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江苏省淮安市对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探索,积极开展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创新行之有效的做法与经验。全市乡村治理体系初步形成,乡村治理现代化能力不断提升。

乡村治理全面推进

淮安市开展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提升工程,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达标率分别达100%、95%和92%以上,连续两年获评江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盱眙县马坝镇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淮安区车桥镇卢滩村、山阳街道南湾村、淮阴区刘老庄镇刘老庄村等6 个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各地进一步健全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机制,累计发展调解类社会组织326 个,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经验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洪泽区“无讼村居”创建经验在全国法院“枫桥经验”研讨会交流推介,被列入全国治理典范。盱眙县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印发《关于开展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规范村民小组理事会议事运行机制,提高村民小组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水平,该县254 个村居都设有法律顾问、综治办、警务室、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加大农房改造,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淮阴区刘老庄镇刘老庄村从2010年开始拆迁,340 户农民安置新居,规模种植特色林果,建了食用菌厂和服装厂,该村通过抓党建促进社区治理,10年来没发生违法犯罪案件。

四措并举推进治理

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引领作用,逐步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一是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功能,加强组织与沟通,通过各种宣传、宣讲、教育等实践活动,使群众认识与党组织保持一致,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到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当中,共同做好乡村治理工作。二是进一步规范村“两委”民主选举,使一大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农村能人被选进村“两委”领导班子。引入外部力量,尤其是吸引企业经营者、农业科技人才、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使“两委”群众基础进一步扎实,村干部素质与能力得以明显提升。三是提高村干部报酬,增强对年轻人尤其是乡村能人的吸引力。对村“两委”主要干部、农村会计工资可参照乡镇公务员工资标准,由县区财政给予保障。优化乡村管理职能、完善干部考核激励、建立减负容错机制,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

构建城市人才入乡机制,破解城乡人才双向流动障碍。一是适当降低乡村人才准入门槛。在招聘乡村人才时,适当降低门槛、放宽学历要求,进一步简化招录程序,对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的毕业生,或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人员,愿意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村农技农经岗位工作的,可通过面试考核后直接引进,待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后纳入编制管理。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保障,鼓励和倡导城市各行各业人士,包括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的退休人员返乡,充实和提升乡村振兴人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与省内院校合作,推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免学费,对口培养毕业后到农村工作,解决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三是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增加财政专项投入,扶持高层次人才在乡村创新创业,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乡村人才信用贷款,加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扶持。设置乡村人才特殊津贴,提高乡村人才工资待遇、奖金福利,建议与市直同行业人才待遇持平或略高,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

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一是加强对农村自治组织相关知识的宣传,让村民认识到农村自治组织与自身利益的相关性,提高参与积极性。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让村民自发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治理当中,并从中受益。建立畅通参与渠道,为村民建言献策提供平台,提升农村治理的民主性。二是创新村民自治有效形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积极推行公益创投、购买服务、设置社工岗位等措施,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村居自治。积极推行“院落自治”“楼宇自治”等“微自治”,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明确村委会职责,管理好村域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限制乡镇政府将日常行政性事务下移给村委会。深入推行减负增效,把基层干部从一些繁琐的事务、考核、台账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和乡村治理中去,使村民自治组织真正回归自治本位。

边 晋/摄

优化农村法律服务资源,有效化解村民各类矛盾纠纷。一是做好农村普法宣传,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两微一端、抖音快手小视频等,扩充宣传渠道,构建具有普惠性的法律宣传体系。通过建立常态宣讲教育、普法教育、公益讲座等机制,在农村普及法律常识,帮助村民树立法治理念。优化法律服务渠道、调整法律产品供给,切实围绕农民群众需求分配资源。探索推动法律服务终端向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医院等服务需求集中区域投放,全面延伸服务触角。在村、社区加强法律服务微信公众号、服务小程序等移动端产品推送,让村民随时随地都能用上法律服务。如淮阴区司法局推出的“指尖调解”小程序,只需轻轻一点,便可实现人机互动交流场景,打通人民调解工作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二是鼓励公众参与,具有法律知识的社会人士应主动参与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鼓励和支持村民主动学习法律常识,在生产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懂法、守法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技能。坚持依法治访,营造守法依法、风清气正的法律服务环境。三是对于法律服务资源,特别是律师资源相对稀缺的欠发达地区,积极整合基层法律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其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优势,借鉴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桥大叔工作室的经验,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治宣传,参与纠纷调解,零距离开展工作。着力做好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工作,扩大法律援助范围,由低保人群扩大到低收入人群,让法治建设成果惠及于民。

猜你喜欢

村民法律人才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人才云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