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语文教学研究热点聚焦

2020-12-25戴正兴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34期
关键词:劳动课文教材

戴正兴

2020年是语文课程改革砥砺前行的一年,是统编教材全面使用的一年,是“线上教学”落地生根的一年。纵观2020年语文教学研究的进程,真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处处透射出语文课改的新思维、新探索、新智慧。限于笔者的视域,只能从海量的资讯中选取几个热点话题作为视角,对本年度语文教学研究的进展加以述评。

一、就统编教材如何精准施教,语文界站在高位,提出关键举措

从2019年秋季至今,统编教材在全国小学和初中阶段已使用一年多。统编教材的新理念、新体系、新思想已经为广大教师所熟悉和认同,并且逐渐融入语文教师工作话语系统。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对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切实的转变;三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落实;四是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语文课程活力也明显增强;五是“新教材、新观念”成为各级培训活动的主题,也成为语文教学主流期刊和教育网站的栏目专题,新理念、新探索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统编教材使用以来,语文课改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然而应该看到,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审视:一是“双线单元”结构架空,“语文要素”落实不到位;二是课文类型把握不准,阅读教学新模式落实不力;三是目标不准,方法老套,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统编教材的大变革,给一线教师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如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在新教材培训会上所说的:“统编教材好教,但教好并不容易。”如何精准施教,是摆在我们面前有待深度思索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众多研究者从“立德树人”总目标、教材的价值导向、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等方面,提出统编教材使用的优化方略。一致认为,要使统编教材的新思想、新内容真正落实到位,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增强“教材意识”。陈先云撰文提出,教好统编语文教材,需要增强六个方面的意识:一是国家意识,二是目标意识,三是文体意识,四是读书意识,五是主体意识,六是科研意识。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主任胡晓在《强化四种意识,用好统编语文教科书——以初中语文九年级教科书为例》一文中提出,用好统编教材,需加强四种意识:一是“双线组元”意识,二是前后勾连意识,三是单元整组教学意识,四是学生主体意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柯孔标在2019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评审上强调用好统编教材的七个意识:一是依标施教的意识,二是目标导向的意识,三是以生为本的意识,四是注重实效的意识,五是面向全体的意识,六是文本解读的意识,七是德育融合的意识。以上几位研究者为我们教好统编教材从宏观上指明了思考方向,帮我们拓展了前瞻视野。

教材是国家意志、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此,有识之士提出,在教学中要增强“国家意识”,体现国家意志,充分发挥语文教科书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劳动教育、公民教育。

研究者基于多元视角,从不同层面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见解和策略。

(一)“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研究

语文课程在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国家高度重视语文课程所肩负的革命文化教育责任,但是,由于革命历史环境已发生很大的改变,当前社会价值观也日益多元化,人们对语文课程所承载的革命文化教育意义的认识相对模糊,有时甚至会产生疑虑和困惑。有人认为革命文化已变成一种历史记忆,无法满足在新时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的精神需求。有人认为语文教育的主体功能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该主要关注文章的“言语形式”,带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有人认为革命题材类的课文远离中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容易被理解,缺少吸引力。林志芳、潘庆玉撰文,对人们存在的这些认识误区进行辨析与澄清,对革命文化教育的意义进行再确认。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今时代革命文化教育在立德树人、传承文化、夯实价值基石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品格。二是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文化自觉。具体而言,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是语文课程文化属性的内在需求,也是当今社会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的必然主张。三是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是语文课程的价值担当。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必然存在思想价值的冲突与纷争,这就需要人们在价值冲突中寻求和解,在价值多元中追求共识,在价值规约中要求自觉。

要明确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价值,就当积极寻求教学的策略与路径。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如何实现革命文化教育和语文要素学习同构共生?对此,范国强在《让革命文化教育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相得益彰——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一文中提出具体的教学方略:第一,确切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对于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其内容理解同其他课文的理解必然有许多共同之处,但鉴于主题和教育目标的特殊性,还需要关注特别之处。一要补充背景资料,促进内容理解的深刻性;二要慎行多元解读,确保价值引导的正确性。第二,全面关注语文要素,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要关注单元要素,学习语文的核心要素;二要兼顾课文其他要素,提高学习的综合效益。

林志芳、潘庆玉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澄清与实践路径》一文中提出,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的教学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第一,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面对文本。第二,以教学上的创新破解重点、难点。革命文化主题课文进述的内容往往是“非常”历史情境中的“非常之人”“非常之事”,教师要引领学生穿越峥嵘岁月,通过比较还原回到特定的历史时空里,去理解与体会文本背后的事件与精神。第三,调动学生的感知体验。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教师不可忽视拓展资源的收集与使用,应围绕课文内容开展丰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第四,追求“知”与“行”的统一。语文教育中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不在“知”,而在“行”,是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获得精神的启迪与感染,并将其中的价值取向化为“自身行动的语法”。

(二)“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研究

语文教材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神圣使命。

1.“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目标

2014年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培育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

2.统编教材中具体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统编教材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陈先云撰文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包括汉字文化、古代蒙学读物、古代文学作品(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代神话及民间传说等)、历史名人故事、文化艺术、文学常识和民风民俗。有研究者梳理教科书相关内容,认为小学语文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汉字文化,二是汉语古典作品,三是通过课文传播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风俗习惯、文化常识、文化艺术等。统编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主要通过识字、课文、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栏目、综合性学习、书写提示以及“阅读链接”呈现。

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研究者认为,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将语文课程变为单一的“文化”传授课程或精神教化课程,而是要在课程中一以贯之,高度重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语言,在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体验文化,逐渐锤炼中华民族精神,水到渠成地实现“文化”的化成之功。谈永康撰文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第一,知:着力“二点”,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一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传统文化知识包罗万象,汉字当是重点;二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古今汉语有别,古诗文无疑是小学生理解的难点。第二,情:着眼经历,丰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小学阶段重在亲切感与感受力的培养,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第三,思:边学边思,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构建,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第四,行:引导实践,让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理念,需要从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语文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始于读书,终于行动。景洪春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探寻》一文中提出了四点策略:一是关注语言形式,感受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二是注重积累记诵,提高学生感知汉语特点的敏感度;三是激活语言经验,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四是反思语文学习的路径与方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三)利用统编教材开展公民教育的教学研究

公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理解和认同自己所属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具有主体意识和人格,讲社会公德,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能对等地承担义务,尊重自由平等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公民。作为国家意志、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将合格公民所具备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小学阶段的公民教育对我国培养具有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的优秀公民意义重大。

1.统编教材具有极其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公民教育资源,是开展国民教育极具适应性的潜在课程内容。统编教材从哪几个方面设置了公民教育的内容?于艾凡、付林鹏撰文认为,统编教材中的公民教育体现在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人与地球、人与社会、个人品格等方面。文章对统编教材的课文做了梳理,在“国家认同”方面有《祖国多么广大》《黄山奇石》《日月潭》《我多想去看看》等课文。在“文化自信”方面,有《难忘的泼水节》《春节童谣》《端午粽》,还有识字课、语文园地中出现的趣联妙对、名言警句、楹联、谜语、俗语等内容。在“人与地球”方面,有《寒号鸟》《纸船和风筝》《项链》等课文。在“人与社会”方面,有《商量》《请你帮个忙》《雪孩子》等课文。在“个人品格”方面,有《文具的家》《乌鸦喝水》《夜色》等课文。

2.统编教材开展公民教育的优化策略

有研究者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公民教育存在过于理想化的倾向,空洞的说教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现实需求分离。空谈知识内容,缺乏与实际内容相融合的情境创设,导致基础教育阶段公民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如何利用统编教材有效开展公民教育?于艾凡、付林鹏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公民教育》一文中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注意渗透与引导,避免灌输与说教。公民教育要在学生和文本的深入对话中潜移默化地实现,还要在学生和教师精神的对话中进行熏陶和感染。二是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优秀公民必备的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理性参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三是重视学生口语交际的亲历过程。教师要敢于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去尝试听说双向互动;善于捕捉学生交际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赞赏与强化,针对学生呈现出的普遍性问题加以指导;注意处理好学生口语交际规范礼仪与保护学生交际兴趣之间的关系。四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师要利用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如谚语、节气歌等,促进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认识;利用成语、熟语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品德。

(四)利用统编教材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教学研究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王定华在《试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蕴与方略》一文中认为,劳动教育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之应有之义,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重要论述之关键举措,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之有机部分,是新时代之现实呼唤。有研究者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学生发现生命才华、品尝劳动幸福、懂得奉献付出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育人成人的教育。劳动教育可以通过任何一种劳动形态直接进行,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

1.劳动教育在统编教材中的内容体现

统编教材中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刘倩然撰文对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语文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将其分为五个教育维度,即知晓劳动意义,赞美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劳动习惯以及进行良好品质的教育。在“知晓劳动意义”方面,有《邓小平爷爷植树》《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三黑和土地》等课文;在“赞美劳动人民”方面,有《田家四季歌》《慈母情深》《赵州桥》《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等课文;在“珍惜劳动成果”方面,有《悯农(其二)》《千人糕》《千年梦圆在今朝》等课文;在“培养劳动习惯”方面,有《我爱做手工》《剪窗花》《清采乐·村居》等课文;在“进行良好品质的教育”方面,有《吃水不忘挖井人》《落花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课文。

2.利用统编教材进行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研究者认为,准确把握、有效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是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不是劳动技能的培训,也不是劳动活动的实践,而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劳动,欣赏劳动成果或劳动过程的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体会劳动情感,理解劳动精神。教学中应注意,不能仅仅将劳动理解为原始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还应包括脑力劳动、创造劳动、服务劳动等。如何利用语文教材的劳动资源进行劳动教育?刘倩然在《劳动教育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呈现》一文中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利用语文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劳动资源,树立劳动意识。二是抓紧语文课堂教学,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有机结合劳动教育,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利用文中插图解读人物形象,扣疑难之处巧问、导读。三是利用口语交际和习作丰富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劳动素养。四是拓展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劳动视野,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五是布置实践性作业,让语文知识与生活实践建立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劳动的价值,提高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二、就在线教学如何引领学习方式的革新,研究者理性审思,建言献策

在线教学已成为疫情期间中小学“停课不停学”的主要教学方式。研究者认为,在线教学是一种基于技术支持的,教与学在时空上分离的,以促进学习发生为目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人生中共同经历的一段特殊历程,对未来的语文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在线教学的现实审视(成效与问题)

在线教学作为疫情期间主要的教学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研究者总结了四个方面:一是在线教学曝光度得到增加,推动平台技术优化升级;二是中小学在线教学资源得到充实,促进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三是教师在线教学技能得到提升,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新态势;四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培养,增进家庭亲子和谐关系。

在线教学确保了特殊时期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炳林等三位老师在《后疫情时期网络直播教学的理性审思》一文中,从教师和学生以及网络平台应用方面做了分析。在教师教学方面,一是直播压力大甚至焦虑,二是直播中遭遇尴尬,卡顿、掉线是常事,三是对直播角色与要求模糊。在学生学习方面,一是难以应对超负荷学习,二是走神缺少参与感,三是容易产生孤独感,四是虚拟情感环境难以为继。在网络平台运用方面,一是设备不兼容,二是网络性能差,三是软件功能稍差,四是直播平台超负荷“崩溃”。有人直言,在线教学最主要的短板是“互动不够”。

(二)小学语文在线教学的应对策略

线上学习作为疫情期间主要的教学方式,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设计“学习清单”,发挥综合功能

语文学习清单的内容包括学习资源、时间安排、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何慧玲在《“学习清单”让居家在线学习更有效》一文中提出,教师可运用“学习清单”,指导和鼓励学生制订学习课表,个性化地设计和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协商下,学生不断修正与完善学习计划,提交不同形式的作业。依托“学习清单”这一载体,学生合理使用各种方法,创新各种学习方式,使居家在线学习变得有序、合理、有趣、有效。

2.开发和运用“学习任务单”,助推统整教学有效实施

李海华、陈学辉老师在《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撰文提出,单元统整教学要有序开展,必须借助有效的教学载体。教师可紧扣单元主题和疫情背景,创设单元任务情境;融合疫情资源与语文要素,统整单元教学目标;借助单元导读单、阅读助学单、统整读写单、统整评议单、单元评价单,助推统整教学有效实施,巧架语文与疫情的桥梁。

3.设计特色作业,提升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

设计特色作业,能使学生了解各类信息,学习科学知识,学会思考,重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进而培养必备的核心素养。张雪琴在《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撰文提出,设计特色作业要把握两点:一是转变教学思维,要体现以生为本、学科整合、自主探究的设计原则。二是落实核心素养,特色作业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可以居家“读”——阅读经典,持之以恒;居家“辨”——信息真假,火眼金睛;居家“看”——看“逆行者”,学会感恩;居家“动”——坚持锻炼,学做家务;居家“秀”——网络主播,“秀”翻全场;居家“做”——亲子合“做”,其乐融融。

4.实施“三入”策略,营造在线教学现场感

在线教学最大的困境是学生缺乏现场感,缺少互动性,因此,教师要设法弥补这些不足。沈敏燕在《互动:小学语文网络录播教学的困境与突围——以四年级下册〈母鸡〉教学为例》一文中提出,实施“三入”策略,可以突破这一困境。一是引入情境,实现情感互动;二是接入同伴,实现信息互动;三是融入练习,实现思维互动。还有教师提出,可以开启画中画,让教师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一侧的画框中,让学生能够看得见,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并从教师的语气语调中,获得更多信息;可以利用平台的讨论区,让学生及时利用关键词或截屏等功能给予回复;也可以利用平台举手功能,适时进行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考与回答,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以及互动性。

三、就“焦点阅读”与“主问题”教学如何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研究者进行了新的探索

自统编教材在全国施行以来,以生为本、以学为重的教育理念日益彰显,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有识之士认为,语文课改指向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如何摆脱以教师讲问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范式,创造足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实现本质上的“转身”。近期,周一贯先生撰文对当下出现的“焦点阅读”“比较阅读”“批注阅读”“批判性阅读”“研究性阅读”“项目化阅读”“合作学习”等七大模式做了详尽的分析,以讨论语文教学学习方式革新的具体路径。

(一)“焦点阅读”引领高阶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焦点阅读”是倪文锦教授新近提出的,他一直关注这一主问题化的教学模式。他认为,“焦点阅读”是问题化学习的一种模式,是一种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积极参与、体验并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具有引领深入思考,注重批判性思维,促进知识建构,重视迁移运用,强调知识的结构化特征。深度学习在阅读中体现为深度阅读,而焦点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思考,这正是对深度阅读的体现,所以焦点阅读也是一种深度学习。倪文锦指出,这里的“深”不是加深阅读的内容,也不同于难,不提高学习难度。“深”不等于多,不搞“多多益善”,不在文本之外补充很多东西;也不是拔高要求,不在课标之外另搞一套。“焦点阅读”强调的是深度学习,指的是不肤浅,不浮夸,不浮光掠影,不浅尝辄止;追求阅读理解更深刻,能引发思考,引领高阶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实施“焦点阅读”需要一些基本理念和原则。倪文锦曾经发文,认为实施“焦点阅读”,必须树立三个理念,贯彻一个原则。所谓三个理念,一是阅读的价值理念,这个理念就是阅读的价值在于思考。二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三是协同理念。阅读教学中必须实现四个主体的整体协同,即文本是创作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施教主体,教材编者是编辑主体。贯彻一个原则,就是遵循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让思维品质的提升落到实处。

(二)“主问题”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阅读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主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小学语文深度学习视域下的“主问题”教学引起语文界深入思考。

1.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定位和价值

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主问题”是相对于教学过程中简单空泛的废问、连串无效的满堂问、随意即兴的追问而言的。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设计好“主问题”,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深层次的教学价值。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有效的主问题起着核心作用,主宰着整个教学进程,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态空间,往往能引导学生思考,将思维引向更广更深的天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主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决定着课堂的成败。研究者分析认为,主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有以下好处:一是能大量减少无效提问、无谓提问和无用提问,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克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弊端;二是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三是为了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2.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创新设计

主问题的设计要能提挈全篇,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有研究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主问题设计,实现有效阅读。一是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设置主问题。二是抓住文体特点设置主问题,三是抓住文章的主题设置主问题。有论者撰文提出,主问题的创新设计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二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三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四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五是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有研究者提出,主问题设计要处理好五个关键点,一是衍生教学追问点,二是呈现问题照应点,三是营造课堂兴奋点,四是促进学生活动点,五是留下思维空白点。

3.设计“主问题”要注意的事项

主问题的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问题设计要充分考虑文本实际与学生学习的实际。其次,主问题既要“放得出去”,也要“收得回来”。再次,主问题的设计者不一定是教师,可放权给学生。

所谓主问题的设计,就是在多角度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有教师提出:一篇课文或一节课是不是只能设计一个主问题?能否用一组主问题形成“问题群”来建构课堂?有识之士认为,语文课堂主问题是单一问题还是多元问题,是因文本而异,因课型而异的,不求面面俱到,力求由点切入,以点带面,一课一得。

4.有效应用“主问题”进行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

吴晓玲撰文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明确深度学习目标,准确预设“主问题”;二是激发深度学习兴趣,尝试提出“主问题”;三是经历深度学习过程,有效探究“主问题”;四是评价深度学习结果,及时反思“主问题”。要使学生在“主问题”引领下的阅读教学中掌握学科核心知识,把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2020年“步履匆匆”,让我们在回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和智慧。

猜你喜欢

劳动课文教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热爱劳动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