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真武汤治疗阳虚水肿的疗效
2020-12-25李晨王洪军
李晨,王洪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 引言
真武汤原方出自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而真武汤证则在该书有两处记载,一者太阳病篇82条,复述条文如下:太阳病,出汗,发热,心悸,身肉瞤动,晕眩,震颤欲扑;二者少阴病篇316条,复述条文如下:少阴病,病程日久,腹痛,小便困难,四肢重痛,自下利,或咳嗽,或小便通,或呕吐。真武汤原方经名老中医加减化裁之后,针对肾阳虚、脾阳虚、脾肾阳虚所致的阳虚型水肿及其兼见的心悸、喘咳、晕眩、腹胀、四肢重痛、小便不利等症状,亦有显著的疗效。
1 真武汤
1.1 真武汤治疗阳虚水肿机理
真武即玄武,是古代北方星宿的统称,《伤寒明理论》认为:五方之北即为真武,此乃北方水神也,有镇坎水以潜龙之功。《内经》认为:肾为封藏之本、水脏,主水液蒸腾气化,五行属水,五方为北。真武汤证[1]主要病机是阳虚水泛,而温阳化气是真武汤的主要思想,其白术具有温燥之性,以健脾土,当重用。所以推知真武汤有治疗阳虚水肿的作用。
1.2 真武汤的组成
临床常按5∶5∶3的比例治疗阳虚水肿,即附子20g、白术20g、茯苓12g、芍药12g、生姜12g[2]。
1.3 真武汤的方解
《方剂学》[3]人卫七版教材以附子为君药,其性味辛甘大热,具有助阳温肾,暖土制水之功;以茯苓为臣药,化湿利水,通小便以行水饮;白术则燥湿健脾、行气化湿;以生姜为佐药,既能助附子温阳以散寒,又能协茯苓、白术宣散湿邪。白芍也为佐药(佐助+佐制),意义有四:一者通利小便;二者柔肝、缓急、止痛;三者敛阴以舒筋;四者避免术、附燥烈而伤阴。后世张景岳“阴中求阳”的观点与之相符。该方药味简约,组方严谨而又巧妙,不仅表里通达,通治三焦水湿,而且生姜、白术、附子又可温补、贯通一身之阳气。纵观成方,有两大特点,其一,温阳药配伍利水药,既可温补脾肾之阳气,又可通利三焦之水湿,扶正以祛邪,治标亦治本;其二,补阳药配伍养阴药,助阳而不伤正,阴中求阳,阴阳相济[4]。
1.4 真武汤的现代应用
真武汤的临床应用非常宽泛,中医、西医都在运用该方治疗各种相关疾病,如水肿、消渴、心悸、哮喘、晕眩、腹胀、肠痈、泄泻、闭经、扩张性心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胸腔积液、高血压病、下肢静脉血栓等[3]。通过各位医家的临床发挥,不难看出,真武汤证治范围之广,涵盖面之多,这也体现了张仲景“见一证便是,不必俱详”的用药思想。
2 阳虚水肿病因病理
2.1西医认为,水肿源于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表,临床常表现为头面、腹背、四肢、眼睑等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全身性水肿的一类常见病症[5]。
2.2 中医认为,阳虚水肿多由肾阳虚、脾阳虚、脾肾阳虚致体内水液运化、排泄功能不足,水湿泛滥,溢于肌表,发为水肿。脾阳虚,脾不制水,脾主升清、布散津液失司,水液存储体内,发于肌肤则为水肿;肾阳虚,命门火衰,蒸腾气化失职,水湿停聚,游溢于体表而成水肿;脾肾阳虚,肾水以侮脾土,水饮停滞,浸渍肌肤,亦为水肿[6]。
3 辨证治疗
3.1 肾阳虚型水肿证
临床表现:发病较快,浮肿多由眼睑、面部开始,面色无华,腰膝酸冷,四肢重痛,大便正常或稀溏,小便清长或失调,口不渴,脉沉细。治宜温肾助阳,化气散水。
3.2 脾阳虚型水肿证
临床表现:发病较缓,浮肿多由双下肢开始,纳差,便溏或完谷不化,腹胀或膨隆,四肢酸软,小便色清,脉沉迟[7]。治宜健脾温中、温化水湿。
3.3 脾肾阳虚型水肿证
临床表现:浮肿可由下肢或颜面开始,始无定处,很快漫及全身,纳差,疲乏,腹胀,肢倦,腰膝酸软,夜卧盗汗,口不渴,脉沉短。治宜温运脾肾,助阳化水。
4 名医经验
4.1王汉中[7]名老中医经过长期临床诊察,提出治疗水肿应当温化,但一定要病证结合,随症加减不拘一格,分清到底是肾阳虚(火不温土)或者脾阳虚(土不克水),还是脾肾阳虚(水侮脾土)。症见胞睑或面部浮肿,面色无华,腰膝酸冷,四肢不温,大便正常或稀溏,小便可见清长,则为肾阳虚之水肿,相火不能温暖脾土,治则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用济生肾气汤加减;症见浮肿由双下肢开始,便溏或完谷不化,腹胀或膨隆,肢酸脚软,小便色清,脉沉迟,则为脾阳虚之水肿,脾土疏导水液不利,治则健脾温中、温化水湿,方用实脾散加减;症见漫身水肿,发无定处,疲乏无力,肢倦,腰膝酸冷,腹胀便溏,夜卧盗汗,口不渴,脉沉短,则为脾肾阳虚之水肿,治则温补脾肾,助阳化水,方用真武汤加减。纵观王老经验,不难看出治疗阳虚水肿,不外乎分清病位,治宜温化,遣方用药基本以真武汤化裁而来。
4.2韩冰[1]名老中医认为真武汤实为阳虚水泛而设,而温阳化气是真武汤的主要功用,其白术具有温燥之性,以健脾土,当重用,臣以茯苓,一君一臣,既能培土,又能制水;附子性味辛甘大热,具有助阳、温肾以化气,且有毒,用量宜小;生姜取其升散之功;白芍入营卫,阴中求阳,万万不可略去。其常以白术为真武汤君药,只是在用药的剂量上作以加减,并没有改动真武汤之方义,用以治疗阳虚水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借鉴和学习。
5 病案举例
5.1 病例1
姜某,男,56岁。双下肢浮肿3个月,加重半月余。自述左腹角胀满,隐痛,两腿发软,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大便灰稀,一日6-7次。望诊:面黄如土,唇粘膜淡白,双下肢肿甚,按之没指。闻诊:语音低弱,呼吸不畅,切脉沉迟,为湿伤脾阳,治宜温运,方用真武汤加减。组方:附子30g、白术30g、生姜15g、厚朴15g、草果15g、木瓜15g、白芍15g、茯苓15g、甘草9g。七剂。5月20日复诊,双下肢浮肿消失,自觉精神佳,食欲正常。半年后回访,再无水肿之病患[3]。
5.2 病例2
田某,男,69岁。患者因头面及双下肢浮肿,前来就诊。症见: 面色无华,全身除脚心、掌心外,均表现浮肿,按之凹陷没指,腰膝酸困,肢酸脚软,大便正常,小便清长,口淡不渴,脉沉细。乃肾阳不足,系火不暖土证,宜温肾助阳,行气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减。组方: 附子20g、白术20g 、茯苓15g、芍药15g、生姜9g、党参15g、山萸肉10g、熟地10g、桂枝10g、炙甘草6g。连服7剂,全身性浮肿消失,四肢温,二便正常[3]。
5.3 病例3
万某,男,14岁。头面及肢浮肿,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反反复复2年余年,偶有喘咳,饮食纳差,腹胀,疲乏,头晕,肢倦,腰膝酸冷,夜卧盗汗,口淡不渴,小便浑浊,脉沉细。实为脾肾阳虚型水肿,治则温补脾肾,助阳化水,方用真武汤加减。组方: 附子20g、白术20g、茯苓15g、苏叶15g、黄芪15 g、党参15 g、山药15 g、大腹皮15g、木香15g、生姜9g。连服14剂,水肿消失,精神可,余症皆无[8]。
6 讨论
真武汤治疗阳虚水肿及其兼见的心悸、喘咳、晕眩、腹胀、四肢重痛、小便不利等症状是毋庸置疑的定论,这一点在真武汤证、名医经验、临床案例中得到印证。而临床上阳虚水肿多是以慢性水肿而言。脾为水之中州,主运化水湿,主肉,主四肢;肾为水脏,肾主水,主津液升腾气化;若肾阳虚、脾阳虚、脾肾阳虚,则运化水液、排泄功能不足,水湿泛滥,游溢肌表,发为水肿。症状常以全身性、向心性浮肿,腰以下肿甚,小便正常或清长,腹胀或澎隆,大便正常或完谷不化或溏泄,舌质淡,脉沉等,多见于慢性肾性水肿、心源性水肿等,治宜温化。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化裁运用真武汤治疗阳虚水肿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