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的精细化管理
2020-12-25王伟伟陶海燕
王伟伟,陶海燕
(平度市人民医院,山东 平度 266700)
0 引言
在时代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发展下,全球医疗设备也是得到了进步,对医疗诊断、诊疗等有着一定的帮助,促使医疗设备的作用也得到提升。医疗设备临床方面的使用、实时维护需求得到了持续的增长,还增加了运营的成本。而我国的国务院和卫生计划委员会先后颁布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办法”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不良事件的监测和重新评估的监测方法,进而加强医疗仪器设备的监督和管理。但是,我国当前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还远远不能实现设备的运行管理、医院资产的管理全生命周期,不能有效的符合政策法规标准的要求。另外,它不能满足医院设备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下面就重点探讨传统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并且提出现代化管理方法完善的措施,以供借鉴[1]。
1 传统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医疗设备的管理作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从设备使用要求至最终退休管理阶段,在最早的时候是应用手动模式在信息管理模式中,从账户手动模式到数字信息,医疗设备管理在各医院经过积极探索,发现其中有着问题需要解决,下面进行阐述。
设备“账物难符”在设备正式使用前,通常会被标记成整个医院的唯一标签,随着设备的使用,标签的磨损等,有时会出现设备不能有效认证的问题,使得设备丢失,对所有设备不能有效统计。
对设备配置和利用方面不能有效掌握管理层对于医疗设备使用数据,不能准确的掌握,比如说:设备操作时间、医疗收入、医疗处理数量、设备支出等等,这些数据都不能从医学工程部门进行获取,在临床上科室报告数据的质量有着一些问题,难以合理的分配医疗设备。
1.1 难以进行设备经济效益的考核。医疗设备的收支应由有关部门的报纸以印刷或电子版信息的形式汇编到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记录缺陷,记录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以及及时性,这使得难以评估设备的经济效益。
1.2 侧重使用,忽视维修。在现阶段,一些医院医疗设备的种类较多,使得医疗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更加的复杂,绝大多数的医院只是购买专注部门使用的医疗设备。就一些用于救援的医疗设备,我们的购买者需要定期进行保养和维修。在长远的角度进行入手,其设备参数、性能准确率明显的降低,有效的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使得设备能够保持良好运行,促使其产生各隐患问题。
1.3 人员素质低,维修技术不能满足现代化医疗设备的要求。在当前各级医院都比较重视药剂师、医师的教育水平,在有的时候,为留住高职称的医生,医院通常会提供慷慨的治疗,毫无疑问,医疗工作繁重。从长远来看,一些有着高职称、高学历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因为治疗等问题出现不平衡,而辞职、跳槽造成了医院的医疗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差。另外,医院当前的设备技术人员通常都是比较年长的男性技术人员,大多数是中等教育,或者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
他们通常会认为解决问题方法比较落后,不能有效的适应医疗设备的技术创新要求,医院也不太愿意投入更多的维护资金,因为医院的好处可以被视为“看不见”。这也导致修理工具磨损和对测试设备的不敏感后果,在上述问题的出现,将会造成医疗设备的维修能力比较薄弱,造成医院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费用的浪费[2]。
2 医院医疗设备的精细化管理要点
随着信息化建设全面的开展之后,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和管理系统工作逐渐的稳定,对于系统覆盖的面积,系统定位、价值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医院设备的管理进行分析,医学工程系参与的信息部门、设备所在的各临床部门。基于集成构架、先进通信技术思想[3],系统实现转换。除去把范围扩展至专业设备以外,还实现信息存储、记录和使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促使系统有着可靠地决策力。一个系统的转换逐渐的实现设备无缝连接,获取设备各信息,并且自动化的完成了部分的记录工作,逐渐的解决了及时性、完整性,缺乏了设备信息问题,建立科学、顺畅和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方法。第二部分的系统改造,逐渐的建立与设备使用、设备评估的固定参数,依据设备的参数、运行情况,计算出各种支出、数据。第三部分系统改造则是指三分技术和七分管理理念,把其融入到转型过程中,建立医疗设备的管理系统,利用系统互动的能力,使得当前的数据资源构建可以更加的标准化,闭环设备的管理工作。
3 建设重点的内容分析
3.1 医疗器械的标签主要是以电子方式,实现终身管理。无线射频的识别技术,条码/二维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设备移动管理、远程管理等痛楚新方法。传统标签缺点也是更加的突出。引入了金属电子的标签,把其嵌入医疗设备,将其绑定医疗设备表面,创建出医疗设备电子的账户。而电子标签能够经过条形码技术,实现非基础信息采集,收集信息、设备的管理系统信息能够进行联系,实现设备精确的定位、终身管理[4]。
3.2 利用数据中心实现科学合理的设备效益分析。在现阶段,绝大部分医疗设备的信息管理是静态化的指标,缺乏动态的信息,不能有效的实现大型设备实时跟踪数据、在线分析。而设备管理监控也仅限在静态的数据流,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下,医院信息系统(HIS)逐渐的实现实验室的信息系统(LIS),成像、心电图、病理学、其他系统有机的结合,实现了数据的有效对接,自动化的获取设备和相关收入诊断、处理,逐渐的建立围绕HIS数据的中心,可以通过数据中心直接获取设备使用时间,诊断和治疗,医疗收入等数据,客观数据可用于分析医疗设备经济、社会效益和使用分析。除此之外,设备基本信息可以保持设备购买的价格,水电设备要求、使用、设备、人员费用、计量成本、日常维护费用(包括更换或补充有损备件,维护和维护费用)。对有关数据进行整合,实现全面的分析医疗设备,综合分析历史处理数据,获取设备使用,保证医疗设备有效的使用[5-6]。
3.3 对数据支撑资源的配置管理。医院中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型医疗设备进行优化和配置,改进信息平台能够充分实现医院设备效益精细化的管理,提供设备配置元素,进而支持配置决策的活动。医疗设备尤其是大型的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管理标准和严格的规定。经过采用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的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全面的提高合理管理效率、设备利用效率。使得设备能够保持最佳性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和医院的效益[7-8]。
3.4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经过建立健全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规范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建立设备的维修确认制度,维护人员需要填写相关设备维护记录,对其进行各部门的设备维护,故障维修和处理,确保设备维护部门与各部门之间协调管理。第二,建立完善的设备巡查制度。临床科室下,及时了解各部门设备使用情况,及时的发现问题,积极落实好设备维护预防的工作。
4 结论
总之,医院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医疗机构的发展,是各级医院正常运行的保障。在医师治疗阶段,通常都离不开设备诊断,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工作就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维修技术人员系统性管理,完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采用最优化的设备资源,实现医院治疗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