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2020-12-25张晓艳王会沙郭喜军娄莹莹霍耐月丁晓坤师虹艳
张晓艳,王会沙,郭喜军,娄莹莹,霍耐月,丁晓坤,师虹艳
(1.河北省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2.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河北 石家庄;3.迁安市中医院,河北 唐山;4.邯郸市中医院,河北 邯郸;5.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 引言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或)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且缺乏可解释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的慢性功能性肠病。研究显示:IBS 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1]。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将IBS 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未定型,以腹泻型(IBS-D)最多见。目前IBS-D 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西医对于该病以对症治疗为主,治疗效果欠佳,且病情易反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优势明显,治疗方法较多,能有效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少,现将其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并无与IBS-D 相对应的病名,根据IBS-D 的临床表现可归属中医“泄泻”“腹痛”“肠郁”“痛泄”等范畴。从诸多古代文献对于这些疾病的论述看,IBS-D 的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体虚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说明风、寒、湿、热等外邪是IBS-D 的病因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至溏泄。”表明情志失调也可形成IBS-D。《症因脉治》曰:“饮食自倍,膏粱纵口,损伤脾胃,不能消化,则成食积,泄泻之症。”说明饮食不节亦为IBS-D 的致病因素。诸多原因导致脾失健运,形成水湿、食积、痰瘀等病理产物,阻滞中焦气机,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不升则腹胀、腹泻,腑气通降不利则出现腹泻,本病病位在肠,涉及肝脾肾三脏。现代众多医家总结前人理论并结合自己治疗此病的临床经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单兆伟教授[2]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若脾失健运,胃失摄纳,则致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成泄泻。李佃贵教授[3]认为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因素导致浊毒内蕴,肠道传导失司,治疗应以化浊解毒为大法。徐陆周教授[4]认为,本病的发病基础在于脾虚,临证时又以脾气虚和脾阳虚最为多见,故而补脾气、温脾阳当为该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并贯穿于该病治疗的始末。
2 治疗
2.1 辨证分型治疗
谷春雨等[5]将80 例IBS-D 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辨证论治:(1) 肝郁脾虚型,方选痛泻要方加减;(2) 脾胃湿热型,方选葛根芩连汤加减;(3) 肝郁气滞型,方选四逆散;对照组40 例给予匹维溴铵治疗,治疗6 周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9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刘凤丽[6]将8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辨证分型为(1) 脾胃虚寒型,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2) 肝郁脾虚型,方选痛泻要方加减;(3)脾虚湿盛型,方选香砂枳术丸加减;(4)肝肾阳虚型,方选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对照组采用口服匹维溴铵治疗,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P<0.05)。陈大权教授[7]将IBS-D 辨证分型为:湿热型,温胆汤主之;脾泻型,参苓白术散主之;肾泻型,四神丸主之;肝郁型,逍遥散合痛泻要方主之;水湿型,五苓散主之,并指出临床所见证型往往是一证或多证同时存在,应更根据具体情况随证加减,两方甚至三方联合应用。任顺平教授[8]认为IBS 以泻为主时,多为脾虚湿浊内阻型,参苓白术散主之;以腹痛为主时,多为肝脾不调型,方选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
2.2 基本方加减治疗
房志科等[9]运用痛泻要方并随证加减治疗IBS-D,与对照组蒙脱石散治疗进行比较,4 周后治疗组症状积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59%(P<0.01)。郝孝盈等[10]运用参苓白术散加味辨证加减治疗70 例IBS-D,对照组70 例口服匹维溴铵、双岐四联活菌,治疗8 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57%优于对照组的91.4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症状、生活质量、排便情况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杜健等[11]采用乌梅丸并随证加减治疗30 例IBS-D,对照组30 例口服黄连素片,治疗6 周后两组腹痛、腹泻评分均有下降,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P<0.05)。梁瑞华等[12]将其收治的110 例IBS-D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 例,其中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和双歧杆菌,治疗组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试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8.18%显著高于对照组8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中成药治疗
吴坚炯等[13]采用枫蓼肠胃康胶囊治疗42 例IBS-D,对照组40 例给予安慰剂,4 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P<0.01)。旋宝秦[14]用痛泻宁颗粒治疗IBS-D,对照组口服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乳酸菌素片,治疗6 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8.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徐海霞等[15]将90 例IBS-D 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参倍固肠胶囊1.8g,3 次/d,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50mg,3 次/d,2周后观察两组总有效率,其中治疗组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P<0.05)。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闫旭明[16]将80 例IBS-D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 例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组44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逍遥散和五苓散,治疗4 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4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6.11%(P<0.05)。陈丽萍[17]将132 例IBS-D 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蜡样芽胞杆菌活菌胶囊,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口服升阳温胆汤和补脾益肠丸,并使用中药灌肠、穴位敷贴和针刺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4 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情感智能各项得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吴凤英等[18]给予63 例非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口服利福昔明片,另63 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服用中药汤剂,连续用药30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76.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5 其他疗法
中医治疗IBS-D 方法较多,针灸、推拿、贴敷、灌肠、穴位注射等治疗手段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冯玉佳[19]对41 例IBS-D 患者给予中药灌肠治疗,灌肠方:黄柏10g,黄连10g,苦参10g,蒲公英10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白花蛇舌草10g,苍术10g,薏苡仁13g,香附7g,木香7g;对照组41 例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30 天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P<0.05),观察组患者腹痛、腹胀、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武建华[20]采用温针灸治疗IBS-D36 例取穴天枢、关元、足三里、上下巨虚,对照组37 例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组总有效率91.6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43.24%(P<0.01)。黄发樟[21]采用针刺神阙、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太冲,TDP 灯局部照射神阙,出针后督脉走罐治疗IBS-D,对照组只采取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2%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P<0.05)。
陈亮亮等[22]运用脾胃培源方穴位贴敷治疗32 例IBS-D,与对照组盐酸曲美布汀分散片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5.5%(P<0.05)。
3 实验研究
李雪等[23]研究发现,肠康方能显著降低IBS-D 大鼠模型AWR 评分(P<0.05),降低血浆SP 水平(P<0.05),肠康方高、中剂量组结肠VIP 含量明显升高(P<0.01,P<0.05),说明肠康方可能通过改善内脏高敏感性,降低血浆中SP 的水平,升高结肠黏膜中VIP 含量而达到治疗目的。韩亚飞[25]通过对IBS-D 大鼠的研究发现,痛泻安肠方可降低结肠组织PLC-γmRNA、TRPV1mRNA和PLC-γ、TRPV1 蛋白的表达,降低大鼠血清SP、CGRP 的水平,提示痛泻安肠方通过下调PLC-y/TRPV1 信号通路的功能,抑制IBS-D 大鼠内脏高敏。
4 小结与展望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被认为是一种多因素的生理心理疾病,虽没有胃肠道的器质性病变,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中医药治疗IBS-D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与西医的对症治疗相比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如运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标本兼治、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等,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医药治疗IBS-D 仍存在很多不足:(1)在症候诊断、辨证分型、疗效评价标准方面,虽有一些共识意见,但仍缺乏统一的指标;(2) 多数研究设计不严谨,相对简单,缺乏多中心、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导致试验研究结果说服力不强;(3)大多临床研究时间较短,对治疗该病的远期疗效观察不足;(4)中医药多种方法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尚不明确,中医药疗法治疗该病目前仍以中药复方为主,方剂药理研究比较肤浅,缺乏理论依据。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确定统一规范的症候诊断、辨证论治、疗效评价体系,探讨设计更为合理严谨的科研方案,提供有说服力的数据,加强远期疗效观察,明确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作用机制,使中医药治疗IBS-D 研究更为透彻,促进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