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的理论解读
2020-12-25河北
河北
【背景材料】
2020 年7 月23 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启程。随着长征五号遥四火箭的点火升空,我国拉开了向更遥远的深空探测的序幕。我国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天问一号”探测器将在地火转移轨道飞行约7 个月后,到达火星附近,通过“刹车”完成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并择机开展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通过财政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不断加大在航天领域的财政投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实践证明,“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巨大支持。
2.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具体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天问一号”成功发射,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此次火星探测任务的工程目标是突破火星制动捕获、进入、下降、着陆、长期自主管理、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视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建立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工程体系,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活动可持续发展。
4.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我国火星探测作为开放性的科学探索平台与法国、奥地利、阿根廷、欧空局等国家和组织开展了多项合作。
5.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背后是中国航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诸多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默默奉献,显示了我国国有经济的巨大实力。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基于综合国力竞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基于全面建成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需要。
2.政府的职能。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科研院校,重视航天事业的发展,这是我国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
3.国际竞争。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天问一号”的成功推进,既是我国科技实力的展示,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将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着、巡”三大任务,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将大大增强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2.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是火星使命牵引下的新一轮创新,对实现航天技术领域新跨越、推动我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意义重大。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
3.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我国火星探测器,采用“天问”的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是坚持文化自信的表现。
4.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航天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弘扬航天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既尊重了客观规律,又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实现对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目标的探索,达成对火星探测任务的科学认识。
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火星探测作为开放性的科学探索平台,与法国、奥地利、阿根廷、欧空局等国家和组织开展了多项合作。
4.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我国航天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
【跟踪训练】
1.“天问”的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以“天问”作为工程名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易于广大群众接受,便于记忆和传播,也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毅力,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想情怀。这表明 (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充分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人们为什么要探测火星?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测总体部部长耿言介绍,太阳系共有八大行星,火星的自然条件与地球最为类似。从工程实践来看,火星探测相对于其他的行星探测也更容易实现。再从任务周期来看,金星、火星作为地球的邻居,飞行时间大约需要6—10 个月。而木星则需要飞行7 年,水星也需要花费数年时间。从唯物论的角度这表明 (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③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到达火星不是目的,尽可能获得有效科学探测数据才是目标。”以往的探测发现了火星上存在水的证据,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条件以及火星是地球的过去还是地球的未来,成为火星研究重大科学问题。材料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先进的工具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16 年正式立项,经业界专家分析研判,最后提出一步实现“绕、着、巡”的工程目标。“天问”系列探测任务还将继续,我国计划在2030 年开展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也会继续推动小行星探测和木星、土星等更远星球的探测工程。“天问”系列探测任务的安排,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
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②看到了规律的客观性,坚持完全屈从于规律
③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④发挥了意识的作用,体现了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及解析】
1.C “天问”的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以“天问”作为工程名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①符合题意;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想情怀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③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错误;材料未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④排除。故选C 项。
2.A 根据题意从唯物论的角度,③属于认识论,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④错误;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深空探测总体部部长耿言从不同方面,阐述人类探索火星的依据,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 项。
3.D 材料未涉及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 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 排除;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 错误;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条件以及火星是地球的过去还是地球的未来,成为火星研究重大科学问题,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 符合题意。故选D 项。
4.B “天问”系列探测任务的安排,说明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①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但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而不是屈从于规律,②错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2016 年正式立项,经业界专家分析研判,最后提出一步实现“绕、着、巡”的工程目标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说明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④排除。故选B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