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0-12-25
全球的创新机制正在被科技所改变,包括互联网、机器人、AI 的迭代更新,不断创造着新的视听媒介和认知世界的新渠道,知识界已经普遍感知到了正在进行的科技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强大助推力,作为观察、收集、讨论人类文明成果的空间——美术馆(艺术博物馆),也敏锐地感受到科技对人与社会的改变,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美术馆也几乎都对因此带来的场景改变做出了应对姿态,艺术所涉及的问题已经超越人类命运的边界,互联网信息的接入将世界上的万物命运连在一起,赋予沉默者以声音。生物链中的任何一元都有重要的作用,艺术界的探讨不再只关涉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物、物和物的时空限制被打破,美术馆空间如何介入、展示、收藏这些最前沿的视觉艺术成果?观众与艺术的关系正在改变,美术馆以什么样的姿态应对观众的诉求与改变?如何应用新的媒介手段和知识生产方式为美术馆的智识传播服务?
视野从全球范围跳转回国内,中国的美术馆建设也正逢其时,中央印发的《美术馆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2020 年美术馆行业增加30%的规模,(受新冠疫情影响美术馆的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这一步调或会放慢)透过最近两年中国各大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每逢节假日的观众人流和火爆场面,亦可以窥见人们对美术馆空间及其呈现的内容有着多么巨大的参与热情。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调查,2019 年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比例分别达到40.5%、44.2%、40.6%和18.4%,观展场热情可谓高涨。
学术上和观众对视觉艺术欣赏的需求,越来越要求中国的美术馆要在硬件和策划能力、研究能力、文化管理能力等专门领域的专业化程度上并进,必须突破原来单一的展览陈列的功能,逐渐向国际化的美术馆形态靠近,与群艺馆、以流动陈列展示为主的展览馆、展览各类文物的博物馆区别开来。因此就更加需要面对具体问题展开具体讨论,需要一个集中各方思想、广览兼听的讨论空间。
一系列的问题摆在面前,有了问题也就有了我们不断发问和探求解决之道的契机,这正是这本以专业性、思想性、前沿性为立刊宗旨的刊物,希望在新媒介不断涌现的语境下,在美术馆学研究领域潜心拾珠,积极审视、回应、参与美术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从而构建美术馆界学人凝结知识和共识的思想平台的决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