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探讨
2020-12-25姚建桥孙玉雷桐城市林业局
文/姚建桥 孙玉雷(桐城市林业局)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主体。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将是空前的,其影响可能持续数年。疫情给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但也蕴藏着重大的历史机遇。本文以安徽省桐城市为例,探讨后疫情时代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路径和举措,以期能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借鉴。
一、绿水青山是桐城市域最可贵的资源禀赋
安徽省桐城市西依大别山,东临长江,“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区为大别山东段余脉,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织绣铺锦。境内河道交织,形成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党的十八大以来,桐城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实施生态强市战略,建设宜居名城”为目标,成功创建6 个省级森林城镇、32 个省级森林村庄,建成53 公里森林长廊,完成8267 亩人工造林、5.2 万亩森林抚育,完成20 公里G206 国道绿色长廊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4%,是“全国绿化模范市”“安徽省森林城市”和“安徽省园林城市”。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文化财富。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而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桐城的良好地理环境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桐城文化。《桐城县志略》说:“桐城西北环山,民厚而朴,代有学者;东南滨水,民秀而文,历出闻人,风俗质素。”桐城派人士常常将桐城派的兴起归结于桐城的秀美风光,代表人物姚鼐就认为桐城“山川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故“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清代中期文学家及著名思想家方东树也认为:“桐城于地势尤当其秀,毓山川之灵独多,人文最盛,……”。桐城丰富瑰丽的文化遗存与青山绿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五孔四垛、古朴典雅的紫来桥,宏伟壮观、凤鸣铎响的文庙,保存完好、古意盎然的东大街和南大街古建筑群,妇孺皆知、传为美谈的六尺巷,峰奇岭峻、钟灵毓秀的龙眠山,美丽富饶、碧波荡漾的嬉子湖,以及诸多名人故居共同装点着桐城这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桐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百里之地,名人辈出。清代著名教育家、京师大学堂首任总教习吴汝纶,“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美学家宗师朱光潜,一代大哲方东美,革命家、外交家黄镇,农工民主党创建人章伯钧,计算机之父慈云桂,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云集一地,可以想见,这片绿水青山,其实是本载着沧桑的史书。
二、生态优先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古今中外,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生态良好的区域。然而生态可承载文明之舟,也可颠覆文明之舟。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和古代巴比伦的衰落。从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来看,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无比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首次明确“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党的十九大历史性地将“美丽”二字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彰显了我们党的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
桐城市以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为抓手,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多项环境监测指标持续向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019 年度PM2.5 浓度均值为每立方米31.9微克,较2018 年度下降22%,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0.8%;二氧化硫年均值连续3 年保持下降、二氧化氮年均值持平,各项污染物年均值全部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空气质量符合环境功能区要求。全市已建成8 处污水处理厂(站)等重要污水处理设施,地表水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100%。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稳中趋优,未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当然,桐城市在保护绿水青山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不足。嬉子湖和白兔湖的湿地保护任重道远,广大农村的树木移挖屡禁不止,乡村垃圾收集处理难度较大,毁林种茶造成的水土流失等等,都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主导产业的转型发展、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以及现代农业和林业产业化发展等都还存在一些困难,这些都是制约桐城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绿色发展是后疫情时代县域经济的重要路径
思想引领行动,价值决定方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人,关键在发展思路,关键在处理和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数月,它给世界带来深远影响,将会加速全球经济格局和创新版图的深度调整,同时也会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蜕变。在此背景下,县域经济面临着发展路径的重新思考。疫情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加快县域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契机。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因此,后疫情时代,发展县域经济要精心规划,主动作为,探索新路,制定对策。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县域国土空间布局。后疫情时代,也就是即将到来的“十四五”乃至未来10~15年,是我国县域经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走上绿色和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关键时期。要在县域强力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把绿色发展的主要指标列入“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特别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大气环境质量、饮用水安全保障、土壤环境质量、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自然岸线保有率、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等,根据不同县域实际,分类确定可考核、应执行、必问责的指标,纳入年度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和县级党政领导任期目标并确保完成。
二要坚持绿色理念,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此次疫情不仅重创了世界经济,而且还促使各国纷纷采取“封国”“封城”行动。因疫情而导致的产业链中断、供求失衡等问题都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就世界经济来说,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乃至危机,恰恰为各种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勃发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传统产业的优胜劣汰、转型升级。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传统产业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对于稳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疫情时代,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改造县域传统产业,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工艺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安全、绿色、集聚、高效发展和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三要坚持创新驱动,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这次疫情清楚表明,信息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离开信息化,人们的工作、生活、就业等都很困难。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必将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并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文明进程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字经济已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县域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更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未来的农业是真正的高科技行业,也是创新创业的主要对象,精准农业和数字农业是发展趋势。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是农业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将是下一步的发展重点。要把创新驱动作为县域发展的核心战略,紧紧拥抱数字经济新蓝海,让数字经济更好地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政绩观、财富观、价值观。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后疫情时代,更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和城乡生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走上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人才集中、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