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公司模式下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0-12-25王宁
王 宁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河南濮阳 457001)
油气田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链长面广、环境复杂等特点,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准备,强化应急演练,补齐补强应急处置各个环节,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预防事故、减少损失、减小社会影响的重要手段。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更是油田企业立足现在、发展长远的刚性需求。
1 油公司模式下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油气田转型发展中,先后将钻井、作业、测井、录井、油建、建工等业务从采油系统剥离,留存的采油系统打破原有管理模式,压减管理层级,开展信息化建设,实施地面系统优化改造,打造数字化采油区,提升运行效率。这些举措导致应急能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1 原应急预案失效
一是油公司体制建设中,原有安全管理体系的方针、手册、程序文件等要素与调整后的生产实际已完全不对应,丧失原有功能,处于废弃状态;二是油公司转型中,原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大幅压减,每个采油厂减员至少几百人以上,尤其是基层员工压减比例更大,原有应急执行单元发生变更,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与实际脱节;三是随着管理精细化,有些单位机构调整,主管部门变更、调整,职责不清,原有应急指挥系统发生变化,导致原有预案无法操作。
1.2 应急运行机制中断
实行扁平化管理后,由采油区、采油厂两级组成,管理层级大幅压缩,并且原来采油矿下设安全班组,履行安全管理职能,能够上传下达上级安全要求,改革设置采油区后,只在其生产技术室设有一个专(兼)职岗位,安全管理人员配比减少;作业、供配电、测试、抢维修等业务从采油厂分离出去,原有业务模块被打乱;采油厂机关中的职能部门也被打乱,因此纵向上的直线指挥系统、横向上的职能指挥系统均发生变化,原有应急管理运行机制被中断、打乱。
1.3 应急能力不足
突出表现为“老员工新岗位”矛盾上升,在单位、业务整合过程中,因岗位调整、人事变动等不确定因素,引发员工思想焦虑、波动,“老员工、新岗位”之间不适应的问题凸显,尤其是处理紧急复杂情况时技能不熟练,乃至手忙脚乱,乱中出错,造成安全事故。
1.4 甲乙方应急处置不协调
油公司模式下,钻井、测井、录井与采油系统分离,成为独立于油气田的专业承包商,但对甲乙双方来说,都没有真正适应角色变化,钻井、作业过程出问题需要联合应急处置时,表现为:信息报送不同步,应急程序不一致,处置方案衔接不紧密,应急职责不清晰,应急处置不协同,一旦有问题,就会出现互相推诿、扯皮,责任不清,监管不到位。另外,油公司改革,划小核算单元,更加注重降本减费,导致应急投入不足,应急资源、应急能力不足。
2 构建高效应急体系[1,2]
2.1 构建一体化应急预案体系
2.1.1联合编制预案
油田联合专业承包商,成立应急预案编写小组,一体化编制预案,以油气井、集输管网、场站、装置为主线,系统识别、评估生产现场的风险,构建各种风险可能造成的事故后果、次生衍生事故情景,逐项梳理应急处置任务。依据GB29639-2013《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编制完成了1个综合预案和油气管道泄漏等7个专项预案,油田直属单位编制综合预案205个、专项预案4 046个。遵循“简单、实用、管用”“一事一案、一点一案”的原则,按照“一图两表”(应急响应流程图、应急信息接报表、应急处置措施表)格式,全面简化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加简明、更便于操作。以“易学、易记”为出发点,创新、简化、优化油田现场处置方案11 353个,将“事故风险分析”、“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和“注意事项”等要素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使应急处置职责明晰、程序简单、措施具体、衔接紧凑,更加实用、管用,丰富了应急预案体系。
2.1.2健全联合应急指挥机构
成立应急指挥中心,下设抢险救援、现场协调、技术专家、安全保卫、医疗救护、综合处理6个应急工作组,根据业务分工,明确应急工作职责,实现应急管理职责全覆盖、应急任务无缝隙。
2.2 构建一体化应急资源
2.2.1建立一体化应急救援中心
a) 远程调度指挥。指挥中心可与一线生产单位召开视频会议,同时融入了手机端入会功能,紧急情况下可通过手机4G信号或Wi-Fi组织应急指挥会议,油田领导可在指挥中心观察现场处置情况,发布应急指令,调度应急资源。
b) 快速处置突发事件。提前将应急预案、应急物资、周边应急资源、事故案例、专家库录入指挥中心平台系统,紧急情况下,可随时调用、一键联络、快速响应。
应急指挥(救援)中心实现了“生产现场可视化、应急处置快捷化”、生产实时监控和高效运行指挥,大大缩短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间,有效提升油田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2.2统一调配应急物资
参考GB 30077-2013《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备要求》,为生产现场配备了应急救援物资,共配备各类消防车辆161台,抢险救援器材10大类217种(套)4万余件,实行专库存放、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自然灾害等大宗应急救援物资在物资供应处集中储存,采取现有库存和期货资源锁定2种方式储备应急物资,联系供应商15家,锁定汽油水泵、电池、应急灯等资源16项,确保紧急情况下随时从供应商仓库调用。直属单位根据本单位应急预案规定和处置需求配备和储存应急物资。
2.3 构建一体化应急队伍
2.3.1突出专业特长,建立应急专家库
联合钻井、作业等乙方单位,根据137名专家的技术特长,建立了地质、井喷、灭火抢险、原油(油品)储罐泄漏事故处置、油气压力管道泄漏着火爆炸事故处置、锅炉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处置、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处置和安全环保8个专家库。
2.3.2建设专职应急救援队伍
成立油田消防支队,配备专职消防人员583人,消防车辆126台,气防、侦检、救生、洗消等抢险救援器材10大类217种(套)4万余件,担负应急救援任务,既服务于油田本身,也服务于工程公司等承包商。
2.3.3建设专职抢维修队伍
成立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和地面工程抢维修中心,作为生产作业井井喷和油气管道泄漏等事故应急处置的专业单位。配备手动防喷器245台、液压防喷器41台、地面防喷器控制装置25台、不压井作业装置23台、正压式空气呼吸器149套、硫化氢监测仪149个、可燃气体检测仪88个。
2.3.4建设基层单位义务应急队伍
按照“统一领导、专业指导、单位负责、规模适度”的原则,组建了4 461人的义务应急队伍。发挥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实训)基地资源优势,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和基层义务应急队的实战培训,举办义务应急队培训班8期,培训队长和分队长309名;举办义务应急队技能竞赛,组织29个单位116名义务应急队员参加初期火灾处置、心肺复苏、射水打靶等竞赛,提升了义务应急队员的应急意识和处置能力。
2.4 开展一体化应急演练
2.4.1建设危险化学品应急实训基地
建成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实训)基地,主要包括:石油化工装置真火燃烧模拟训练、建筑消防设施训练、水上救援训练等单元,为应急救援指战员技战术培训、实战演练、比武竞赛提供必要的软硬件环境。
2.4.2开展一体化情景构建
选取油气生产储运过程涉及到的6个典型场景,进行三维虚拟还原,在场景中进行360度观察、无死角桌面推演;采用“情景—应对”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地形地貌、地质特点和居民分布情况,开展硫化氢泄漏事故情景构建,模拟事故泄漏场景、演化趋势、扩散方向,运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事件演化过程及后果进行估算,分析研究事件情景下需要采取的预防、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行动,形成了硫化氢泄漏事故情景处置与教学体系。
2.4.3开展一体化应急演练
按照油田每半年一次、直属单位每季度一次、基层单位每月一次的频次,联合钻井、作业等单位统筹开展应急演练。班组演练做到常态化,生产单位各班组将应急演练作为每周安全活动的主要内容,坚持开展岗位应急处置卡演练。为了确保应急演练效果,成立评估小组,明确分工,制定演练评分表,从演练的策划与设计、演练保障等方面入手,定量评估演练效果;基层队和班组指定专人定性评估演练情况。根据评估结果,持续改进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准备,通过演练促进各单位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
3 结论
通过实施一体化应急体系建设,取得突出效果,全面提升了油田应急处置能力。
3.1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通过应急预案的简化、优化和现场处置方案的卡片化,共完善综合预案205个、专项应急预案4 046个、现场处置方案11 353个,并卡片化现场处置方案9 765个,解决了应急预案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的问题,理顺了油田与工程公司(甲乙方)之间、油田内部上下不同层级之间的应急机制。
3.2 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组建了应急指挥中心,成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应急专家和应急抢险队伍,储备了一套应急物资,提升了应急响应能力。
3.3 应急处置更高效
油田生产指挥中心和应急救援中心已经成为应急事件处置的指挥中枢和核心,应急处置更加专业、力量更集中、行动更迅速。提升了第一时间、最初环节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