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模式下的城乡规划专业创新性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20-12-25吕静郑秋玲杨柯吉林建筑大学吉林长春130118

安徽建筑 2020年12期
关键词:城乡规划工科创新性

吕静,郑秋玲,杨柯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8)

1 研究背景

2017年教育部启动以“新理念、新模式、新质量、新方法、新内容”为核心内涵的新工科建设,提倡具备开放兼容的跨学科知识结构、扎实求精的工程能力、开阔的国际视野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和训练。新工科建设教育亟待从专业内涵与教学资源的融合创新,通过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工科专业的理论课程及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结合吉林省的自然条件、气候特征和历史文脉等地区性的创新性实践课题,开展教学体系与框架改革来优化本科教学资源的配置,最终完成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吉林省城乡规划专业新工科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2 关键问题

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工科建设主要侧重于如何通过调整教学体系和推进卓有成效的创新训练,坚持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是近年来城乡规划专业各项系列教学改革重点关注的内容。主要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针对教学培养在理论课教学和设计实践中的“学与用”的环节脱节,设计实践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脱节以及理论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相互脱节等问题进行改革和调整。强调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前提和基础,改变常规的教育模式和单一的评价体系,发挥师生的兴趣和特长为目的,打破过程化和模式化的教育和评价,从而改变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出发点,从“教什么”转移到“怎么学”和“学什么”。

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新工科建设关键问题在于内涵建设上,以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的逻辑性+历程性+应用性建设为导向,培养目标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价值引领,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于课程再造和延续。一方面用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手段,对整个五年的整体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另一方面借助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特别利用网络和远程教学平台,整合国内外的前沿师资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进而使地处东北的我校在课程建设中展现出更宽阔的视野、更丰富的内涵以及更有地域特点的内容体系,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和动力的目的。

3 研究思路

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始创于1985年,是吉林省开办城乡规划专业最早的学校,在国内也属于较早设置该专业的院校。多年来依托地域环境特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强化“唯实”办学理念,打造“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三实型”人才培养特色[1]。从经验的传授到理性的建构出发,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专业特色发展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通过相关学科的交叉阶段平台和不同层次和训练目标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城乡规划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以学校转型升级为背景,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导向,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强调开放式办学,探索供给侧城乡规划学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坚持科研与社会需求服务相结合、工程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地域规划观和社会责任感,逐渐养成现代职业规划师所应具备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城乡规划专业新工科培养模式主要思路在于,在教学实践中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由“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向“以能力体系为中心”的转变[2],结合国家对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多规合一”的大环境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制度上完善新的教学体系,注重专业规律的掌握,整合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优化考核方式。通过逻辑性的训练,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历程性的训练,培养研究方法能力;通过应用性的训练,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在系列设计课程教学中强调探究型设计教学理念的应用,注重思维导图在设计构思规程中的融入,强调设计全过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点的循序渐进地推进,从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新。

4 体系构建

城乡规划专业新工科培养模式主要强调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贯穿教学整体过程,通过传授知识,培养培训能力,实现价值引领;通过问题导向探究,达到共享开放环境,形成融合创新局面。

强调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城乡规划专业新工科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在新工科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中注重创新性、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在培养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改革为依托,解决理论课与设计课的衔接问题,增加设计课与设计课的过渡连接,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

①以本为本,注重立德树人,借鉴国际CDIO教育理念,构建“实践化”教学体系架构,以地域研究为导向构筑特色课程模块,进一步强化以设计课为主线,形成理论课程、设计主线课程和实践类等三个有机协调的课程系列。

②以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依据,以执业技能要求为导向,构建寒地地域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创新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健全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强化师资管理。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适应学科动态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总结与反思中不断推进。

③进一步整合和完善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实施中强化设计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设计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地域研究为导向构筑特色课程模块,注重各类空间性规划数据,基础信息处理人才培养需求,突出教学内容的地域特色,通过慕课和金科等教育信息化手段和方法,建立学生对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地域文化的清晰认知,在教学实施中强化设计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5 实施推进

2017年以来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广泛收集与实地踏查相关院校教学内容,通过类比、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专业教师以及同类型其他院校等反馈的数据及资料进行分析,揭示当前新工科教育与教学内容优化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途径等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以便适应国家的部门调整和职能转化,对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强调创新训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融合,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注重训练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3]。

5.1 细化培养目标,在专业主干课程群中全面实行设计能力和理论体系相互支撑的垂直体系来组织教学

①夯实专业基础知识训练平台的广度,形成多专业融合+交叉式平台训练的基础教学模式,为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补充和拓展,搭建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大平台。

②在培养方案中,注重在3~4年级的课程组织中,系统安排理论课程的前后衔接顺序、设计课程体系中知识点难度的推进顺序。注重落实在专业知识提升过程中,对应的执业能力的素养的训练和创新实践的支撑需求,加大提高创新能力所需实践环节的课程学时与能力培养的考核,并与理论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构建相结合。

③不断推进设计能力的创新性培养,一方面构建立体式、网络式的理论知识点框架,另一方面构建设计主干课程“一横多纵”教学体系。在4年级开始针对学生不同兴趣和不同能力培养的需求来制定个性培养方案与计划,在能力训练模块化组合的基础上,细化课程实践能力训练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强化学生设计创新性能力培养环节的过程化管理。

5.2 在整体五年制的教学组织中,贯彻交叉复合的网络化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实施,围绕注册职业基本素质训练形成课群

①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注重提供不同形式和侧重点的实践训练,特别是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连续性,在知识点体系中构建模块套餐与课程群组合。

②充分考量为学生提供课程组合的多元化选择,特别针对国家对城乡规划人才的新需求,积极倡导和利用新技术的培训,特别是注重大数据与ArcGis等设计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训练,注重训练多元化社会需求下的城乡规划人才,执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训练,同时将数字技术和实践教学手段与创新素质培养相结合。

5.3 在低年级主干课中强调清晰的理论知识点传授,在高年级主干课中强调“实题、实地、实操”训练

①把课程学习的重点从重视知识点的学习,转换成了学以致用,在用的过程中去学习知识的模式,从而形成一定的创新性。

②在教学实施中将多学科知识点结合“实训”和“实操”加以立体化和模块化的精心组合,强调“以赛多练”的课程设置,注重不同的时间和规模的实践训练,特别是参与不同主题的设计竞赛。从二年级开始利用寒暑假、校内实践环节以及设计院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组合成长短结合、校内校外结合、课内课外结合的多种“辅学多练”实习环节[4]。为精准落实知识点的夯实与掌握,结合大创项目和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在不同形式的实践学习中,增加强调学习的周报和过程答辩制度,进一步考核学生所具备的设计实践能力与创新性能力。

5.4 注重过程化和阶段化管理,倡导体验式的实践教学,为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保障

①在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实效上进行调整,注重课程的过程管理,注重分阶段、按比例分进行成绩的累加核算制度,根据训练项目的不同增设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同考核与转化,注重创新性的阶段考核,以及个性化设计成果与阶段能力提升的管理措施,在教学绩效中的实施与应用。

②整个五年的学习期间,结合科研项目以及实际工程,组织学生必须参与规定的实践项目和学时,实践类型与方式包括课程实践、联合设计、学科竞赛、综合设计院实习、创新创业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以及教师各类的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等等,注重设计能力提升和科研实践环节的全过程管理。

③在教学环节的实施上,保证多元化实践训练的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学生培养,要求给予个性化的教学引导,特别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多样化教学过程安排与实践场所的处理。

6 结论

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城乡规划专业新工科培养模式的构建,从专业知识、创新技能、实践能力这三构成为切入点,将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的主线,注重知识型的培养转变为创新性专业能力的培养[5],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强调通过多项环节的能力训练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模式转变,构建培养创新力和创造力,从而构建起新工科培养模式下,吉林建筑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新模式,积极寻求新工科教育与学生毕业后设计实践能力与执业资格相衔接的最佳平衡点。

猜你喜欢

城乡规划工科创新性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城乡规划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大数据时代城乡规划决策理念及运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