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构建面临的新时代境遇与路径选择
2020-12-25刘海涛徐艳玲
刘海涛 徐艳玲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1)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向世界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富有鲜明时代特质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增强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影响力、感染力、塑造力,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逐步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文明话语权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究。王晋军从环境话语的定义、体裁、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相关出版物等方面入手,对西方学者近40年的环境话语研究做了全面梳理;周光迅从文化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生态伦理话语权;华启和提出,生态文明是中国语境下产生的原创性词汇,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期是我国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战略机遇期;熊韵波认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行生态执政、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模式和实践路径,是我国构建生态话语权的价值基础和现实依据;杜姣、李庭重点探讨了基于人与自然的合理范式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以化解人与自然的现实矛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向度;张首先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话语形态表现为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和公众话语三方面,它们相互依存、共同生长;史小今、郝栋认为,国际生态话语权是未来决定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的核心要素,中国生态外交面临着国际生态话语权缺失的挑战。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我国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面临的制约因素,着重分析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优势和机遇,探索提出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面临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历史机遇期,总体的外部舆论环境和发展形势是好的,但是不能够忽视存在的制约因素和挑战。
1.西方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渗透
长期以来,国际生态文明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不可否认,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凭借着几百年来积累的先进生产力、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和创新能力、传媒实力,源源不断地将西方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向外渗透。在生态环境保护多边机制中,通过设置符合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议题,构建符合其利益的新式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不断增强掌控力。同时,习惯用西方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衡量评判其他国家的生态环境政策,压制其他不同的路径模式。总的来讲,近百年来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始终处于“西强东弱”的话语体系格局之中。在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过程中,我国尽量淡化意识形态对立抗衡因素,倡导包容和谐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和主张倡议,并没有完全获得西方国家的认同。他们认为中国生态文明模式和话语影响力,会对西方现有模式产生冲击,并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潜在威胁,想方设法利用包装之后的“话语陷阱”、资本主义话语权理论、新闻传媒机器开展意识形态渗透和围堵,目的就是抹黑中国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压低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声量,维护西方既有的生态文明话语主导优势。
2.国际生态环境治理舞台上力量不平衡
环顾当今世界,旧的国际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仍然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世界。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在生态环境领域屡次受到西方制约和压迫,在政治力量不平衡的国际舞台上长期处于话语弱势处境。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各国有效需求明显下降,经济增长乏力,西方国家随即提出了再工业化等主张,同时加强对自身市场的保护。为维护自身利益,以英国脱欧、美国退约退群退协议为代表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泛起,内顾倾向加强。这种深刻的经济政治背景影响到了国际生态环境领域。西方国家在市场准入中提高进入门槛、设置绿色壁垒,经常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挑起相关领域的纷争,阻挡外部生态环境产品进入,抵制其他国家生态环境话语传播。当前,生态环境治理南北差距仍然很大,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西方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社会发展阶段、生态技术水平、环境承载能力,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国际生态环境标准,并强制发展中国家遵守执行,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的特定条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技术、资源储备、人才力量、资金投入等,达到这类国际生态环境标准并不容易,这阻碍了南北双方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交流,不利于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的构建。
3.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理论体系尚不完备
过去由于西方压制和自身基础薄弱、信心不足等因素,我国在国际生态环境治理舞台上,没有建构系统的生态文明话语权理论体系,出现过被边缘化的倾向,一度“失语”“失踪”“失声”,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理念主张。对西方的生态文明话语权理论存在认知偏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敞开大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先进理念,但在消化吸收过程中,部分产生了依赖盲从的心理,有的甚至打着与国际接轨、融入主流的旗号,行拿来主义之实,充当了西方话语权理论的解释者和补充者的角色,不敢创造、不愿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权理论。此外,生态文明话语权理论缺少主体性、原创性。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权理论的生成,并非偶然机遇,它必需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提炼总结而成,且经过历史实践的充分证明,才能成为科学理论,有效指导人们的行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权理论,由谁来构建、为什么构建、怎么构建,这都是需要系统回答的时代问题。但就目前来看,国内相关研究比较少。需要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出发,提炼出独特标识性概念,打造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6页。,凝练概括具有民族性、主体性、原创性的生态文明话语权理论,构建具有本土特质的生态文明话语权理论体系。
4.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传播影响力有限
在利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话语体系解读中国生态文明实践、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权理论方面,做得尚不充分,在国际舞台上声量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面对不同国家的社会生态制度、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模式,相比较于西方成熟的生态文明话语传播机制,我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传播影响力有限。首先,生态文明话语传播媒介量少。长期以来,我们对外宣传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媒体渠道比较少,主要依赖少数主流媒体向外传播,缺少有较强实力的世界性旗舰媒体,受限于媒体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无法形成国际舆论氛围。西方社会根据个人偏好作出选择,许多承载我国生态文明话语的重要媒介信息,会因意识形态的差别被过滤掉。在探索多种渠道向外发声及在培育外向型生态文明传播媒体方面,尚未建立起系统的生态文明话语体系传播网络,使用其他世界通用语言向外宣传的媒介也比较少。其次,生态文明话语议题设置不足。这体现在对国际生态环境新闻事件、理论动态、生态技术的报道中,跟随西方媒体的思路和视角,较多关注西方发达国家,对自身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关注较少,不自觉地充当了西方生态文明话语传播者的角色。这种议题设置环境,容易让受众产生盲从,从而默认了西方生态文明话语主导权,消隐了自身的话语主张。再次,生态文明话语形式缺乏创新。我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宣传,在内容和形式上一致性程度比较高,往往是多个传播媒介采用一篇通稿,缺乏自身特色语言,对媒介受众的兴趣点和关注度考虑不周全。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热点领域,经常引用转发西方媒体的信息,缺少丰富的中国视角和中国元素。
5.信息化时代对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生态环境话语表达和传播方式,给中外不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西方势力经常利用互联网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展开舆论攻击,酝酿发酵错误偏激思潮,编造传播不负责任言论,互联网成为争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重要战场。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全媒体不断发展,世界进入了全媒体时代。面对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新形势,(3)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传统媒体的生态文明话语权优势和议题设置功能式微,社交媒体成长为新兴舆论平台,成为影响生态文明话语权的重要舆论阵地。这些新媒体阵地,如果我们不去占领,敌对势力就会占领;如果任由其无序发展,必然会被敌对势力拉拢利用,成为炒作各种不实舆论和负面话语的新生源头。面对势力突起的新兴媒体,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所处的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也要作出积极调整。
6.花样繁多的西方生态文明话语陷阱
话语陷阱最初是指一种语言现象,如今其使用范围已超过了简单的字面表征。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话语陷阱往往能影响一个国家的战略判断,进而影响其施政方针和社会舆论,更有甚者带来思想混乱、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损害其核心利益。我国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博弈,面临着西方国家制造的各式各样语境,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话语陷阱。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必然要同种种话语陷阱作斡旋斗争,要辨析看清话语陷阱的本质。
包装暗藏式的话语陷阱。当前,国际上各种思潮流派、舆论观点交流交锋,西方话语权理论纷纷登场。生态环境领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新闻言论自由”等经过包装的西方话语学说复兴,打着民主自由旗号,挤压我国生态文明主流话语生存空间,试图让中国接受西方主导的话语权机制,放弃追求生态文明话语主导权,占领中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一席之地。
直白谴责式的话语陷阱。近年来,国际上唱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贬抑中国生态外交的声音此起彼伏,“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资源掠夺论”、“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不负责任论”等不绝于耳。这些不负责任的指责和论调,对我国生态外交构设了话语陷阱。比如,在气候变暖和碳排放议题上,有的国家炮制和散播“中国不负责任论”,指责中国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不尽责任,忽视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意图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让中国作出更多让步,减缓或放弃国家现代化进程。
欺骗讹诈式的话语陷阱。苏联亡党亡国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轻信西方资本主义的欺骗讹诈话语,对西方国家许下的虚假承诺信以为真,对其暂时的妥协和让步抱有侥幸心理。殊不知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较量,是非常激烈和残酷的,西方不惜采用一切手段和方法达到目的。比如,在生态环境公约谈判中的出尔反尔、无所忌惮的霸凌姿态、缺乏道义约束的信口开河、刻意制造“锐实力”等不实概念挑起竞争恐慌等。对于上述种种表现,需要保持警惕,避免重蹈覆辙。
逢迎吹捧式的话语陷阱。还有一类不能忽视的话语陷阱,就是逢迎讨好和虚假赞扬。伴随我国在国际生态环境舞台上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逐步树立起来,西方舆论开始转变策略战术,由硬转软、由直转曲,由直白地唱衰和指责,转为委婉地讨好和捧杀,口是心非地吹捧中国,大肆渲染中国崛起,鼓吹中国应当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领导世界。这种声音带有很大的迷惑性,按照这种逻辑,中国应承担比发达国家更多的生态环境责任,在西方主导的生态环境治理框架内履行过多力所不及的义务。如果没有认清这类话语陷阱的真实意图,认可或附和了这类观点,就会产生战略判断失误,走入西方设计的话语陷阱。
二、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优势和机遇
1.生态文明理念广泛传播,为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凝聚了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全球生态环境议题,广泛倡议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不断向世界提供生态公共产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广泛传播,绿色、低碳、可持续模式成为公认发展方向,逐步扭转了在国际生态环境领域失语、失踪、失声的局面,形成了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新格局。
2015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呼吁携手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并共同签署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15年11月,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详细阐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治理的意见和主张,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中国元素和中国活力。2016年9月,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中国呼吁二十国集团发表了首份气候变化问题的主席声明,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向联合国交存了批准文书。2018年7月,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号召与会国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呼吁世界各国有效落实《巴黎协定》,切实构筑起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019年4月,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呼吁各国加强合作,有效应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日益频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稳步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4)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
在推动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不断总结经验,为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新模式。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把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正式写入决议案文。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详细介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行动与成效。2017年9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成为了“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范。中国的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因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相继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
传播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是树立美丽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既为百姓带来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留住了乡愁,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浓厚兴趣,渴望了解生态文明建设模式。通过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展现一个生态的中国、美丽的中国、绿色的中国,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2.经济稳定发展和科技变革创新,为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提供了保障
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明显上升,表现出稳定的经济增长韧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据统计,近五年我国地方财政环保支出年均增长13.1%,累计超过2万亿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资金2555亿元。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持续的资金投入,为我国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提供了坚实保障。
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需要生态技术不断变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我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绿色生态技术体系。同时,不断推动绿色生态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动能绿色化改造,在重点领域和重要行业推广先进适用的绿色生态技术,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有机农林业等绿色产业兴起,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需要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助力。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科技,提供了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和决策的新方法,为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提供了新的路径和选择。促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打破国家与地域间的数据分散、信息破碎、服务割裂等问题,数字科技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已启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大数据服务平台,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使环境决策更加精准高效。
3.国际政治力量对比朝着利我方向发展,为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创造了机遇
国际政治力量出现新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国际格局,西方主导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出现了变革迹象,西方支配国际生态环境事务的话语权有所下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话语权诉求增加,迫切要求改革不公正的国际生态环境话语机制,重新塑造生态环境话语权格局成为必然。
中国道路和模式越来越有吸引力。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感召力不断增强。在201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绿色之路分论坛,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我国倡议组建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确定120多家中外合作伙伴机构,成为构建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伙伴的重要平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有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120余个非官方参展者参展,共享绿色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机遇。我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国际影响力、道义感召力、合作吸引力、民心凝聚力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话语权得到了充分彰显。
4.亮点纷呈的生态环境外交,为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拓展了空间
我们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积极搭建对外宣传平台,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东方大国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胸怀与担当。
一是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元首外交,即国家领导人在重大外交活动中发表生态文明理念的主张和倡议。2019年以来,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上合组织峰会、亚信峰会、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要场合,习近平同志亲自阐述、亲自推动,并向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展示了中国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诚意与努力。二是官方政策解读,以官方机构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出版专著刊物、印制通俗读物等形式,对生态文明话语概念、生态文明建设案例作分析和解读。三是主流媒体对外宣传,大张旗鼓地对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经验进行报道。四是参加国际生态环保组织,通过参加或牵头成立国际生态环保组织提升我国生态文明的话语影响力。五是共建生态环境合作平台,与其他国家、机构组织共建生态环境合作中心。比较典型的有,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等。六是参与环境公约多边谈判,促成体现我方立场的公约协议。围绕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主动参与环境公约谈判,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七是开展民间生态环保交往,依托环保公益组织、生态环保基金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利用联合举办环保公益活动、生态文明论坛、学术研讨会、主题宣传等形式,增强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和影响力。
5.西方资本主义模式面临的生态困境,为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提供了契机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根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资本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表现在生态环境领域,就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开采、对生态环境的无序破坏、对生态产品的过度消耗,不考虑生态环境成本和可承受能力。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西方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加剧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对立。个别西方国家不愿承担生态环境责任,不支持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进程。比如,美国多次抵制有关减少碳排放的协议,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等全球多边框架协定,这冲击着国际生态环境治理秩序。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同志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深刻发问,“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能源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重大环境问题,世界需要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为解决世界普遍性问题,中国展现出大国担当,提出了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在不同场合阐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倡导构建绿色命运共同体,展现出来自东方大国的智慧,初步构建了生态文明话语权。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对那些既渴望获得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的绿色发展路径选择,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世界要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就需要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
三、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路径选择
1.明确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原则和策略
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需要明确处理生态环境事务的原则和策略,特别是在涉及我国生态安全重大核心利益问题上,要亮明立场、划出底线、敢于斗争,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在国际舞台上树立权威性和感召力。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5)《习近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讲话选编》,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7页。这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原则,在此指导下,国际社会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积极措施。目前来看,这一原则也是我国处理国际生态环境事务、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重要遵循。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观。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共建绿色地球家园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单独承担的。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6)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4月29日第2版。要坚持全球协作、携手并进、权责共担,齐心协力应对生态环境污染、能源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加快构建人类绿色命运共同体,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争取西方国家的对话合作和话语认同。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天然优势。在生态技术层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可以加大双方生态环境治理经验技术的合作交流。当然,南北双方的生态交流对话不能局限于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增进对彼此生态话语和文化的理解认同。我们一直主张和而不同、开放包容,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并不意味着拒绝、排斥所有的西方生态文明,应该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前提下,与西方国家开展合作对话,增进西方对我国生态文明话语的认同。
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生态环境事务中的好伙伴、同盟军,彼此有着深厚感情和共同利益诉求。我们一向重视团结发展中国家,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通过建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形式,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合作,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生态环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加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用好生态环境大数据服务平台,提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文明话语权和影响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加强同非洲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合作,推进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建设,开展环境政策对话和问题联合研究,提升我国在非洲地区的生态文明话语权和影响力。
2.努力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生态文明话语理论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生态文明话语理论体系,要毫不动摇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贯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鲜活的中国生态文明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话语权理论新境界。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一个国家或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传统、文化价值充满感情,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笃定信念,才能有精神定力和创新活力。建设生态文明话语理论体系,我们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气,也有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话语。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生态智慧,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顺天时量地利等思想,作为涵养生态文明话语理论体系的思想源泉。
体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特质。当代中国宏阔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富有世界感召力的生态文明话语理论,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土壤。独特的生态环境国情、独特的生态文明实践,决定了我国生态文明话语理论体系必然是根植于当代中国伟大实践,必然是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必然是明显有别于西方理论的本土话语理论体系。
广泛借鉴西方成熟的话语理论成果。建设生态文明话语理论体系,不能囿于自身,要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借鉴吸收西方话语理论成果,通过在改革中守正创新、在开放中博采众长,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打造出融通中外的生态文明话语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国际主流话语舞台上展现中国影响力,让世界知道“理论中的中国”,潜移默化为生态文明话语权。
3.积极开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多边生态外交
通过发挥多边双边机制作用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秩序。支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在国际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占据生态文明话语权的道义制高点。
通过主场外交、高层往来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创新开展主场生态外交活动,健全生态外交机制,加强高层往来,开辟生态外交新境界。呼吁各方领导人同心协力构建绿色命运共同体,在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增进生态文明理念认同。
借助打造对话合作平台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打造开放包容、互利互惠的对话合作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沟通”。建设环保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加强各国政策标准、实践经验的分享交流。办好每年一届的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为世界经济绿色转型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为我国探寻绿色发展合作新模式。发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作用,邀请各类合作伙伴参加,建成全球包容、开放合作、互惠发展的新型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平台。主动承办国际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论坛,逐步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模式,为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发挥影响力。
借助国际生态环保组织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各类生态环保组织是重要的政治力量,也是参与国际合作、表达自身立场和生态主张的平台,在凝聚各成员密切协作、互通有无、经验分享等方面,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积极参与、生动表达、分享案例、联合力量,提升生态文明理念的知晓度,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
借助民间生态文化交流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各类环保社会组织,包括环保社会团体、环保基金会和环保社会服务机构,是我国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有效补充,可以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民心相通”。鼓励各类环保社会组织走出国门,在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友好技术与产业、公众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文化交流,联合开展生态环保公益活动,提升我国生态文明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4.创新设置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议题
增强生态文明议题设置的主动性。要主动引导设置生态文明议题,逐步由生态文明议题的跟随者、配合者向提出者、引领者转变。提出的生态文明议题,既要体现自身价值理念和目标追求,也要考虑西方发达国家的话题兴趣和心理预期,还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条件和利益诉求,确保提出的生态文明议题能够引起更多关注和参与,汇聚成生态文明话语权的舆论场。
增强生态文明议题设置的创新性。不能延续西方主导的老套路、老概念,要结合时代发展,创新性提出具有中国元素的生态文明议题。比如,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49页。;为减少世界范围内能源消耗,我们提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新议题,倡导在全球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中国倡议建立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间接提升了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影响力。
增强生态文明议题设置的公开性。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需要增加议题的公开透明性,扩大议题的参与范围。针对西方国家的指责和非议,我们更要公开提出符合当代实际的生态文明议题,组织力量进行理论阐释,在与西方舆论的辩论中、竞争中,提升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
5.主动顺应和有效利用新媒体融合发展大趋势
利用“互联网+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将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嵌入到互联网管理,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最大增量。加强互联网生态文明话语内容建设,理直气壮唱响生态文明主旋律,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开展网络舆论斗争,防范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攻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行为,组织力量对网络上的错误言论进行批驳。
利用全媒体传播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在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仍然大有可为。要借助数字通信技术,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把握媒体融合发展规律,努力建设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传播生态文明新媒体群阵。准确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夺取生态文明舆论场的主导权,增强舆论引导、思想引领的话语传播功能,提升对外传播效果,拓展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的影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