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慈良师·医影传承·创新引领
——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振常教授

2020-12-25庞少华,张鹏,赵鹏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头颈部影像学医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头颈部疾病的患病率、就诊率及影像检查率也逐步增加,头颈部健康日益受到关注。而头颈部解剖精细复杂,病变诊断困难,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诊疗的难题,也是重大的社会卫生问题。

王振常教授在医学影像学领域深耕细作,注重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创新性融合发展,顺应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在头颈部影像学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并作为该领域的领导者推动我国头颈部疾病临床诊疗及科学认知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1 不忘初心,一切从“头”开始

王振常教授师从业界北斗吴恩惠教授,是我国医学影像学界鸿蒙初辟的开拓者。在三十多年医学影像学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实践中,他注重加强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开展了头颈部影像专业领域的系列技术创新,先后获得13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他注重人才培养、带领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他注重国际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头颈部影像专业领域在国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他具有强烈的国家使命感,先后承担了援藏、援非、“非典”防控救治等多项政治任务。

王振常教授带领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学科发展:

1)创新头颈部精细结构特异性CT/MR检查新技术,构建症状导向性CT/MR检查技术体系,成为行业指南/共识的主要依据,推动全国头颈部影像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我国头颈部疾病发病率明显升高,年门诊量达1.5亿人次,年手术量约500万台次。由于既往CT/MR技术无法准确显示特定区域精细结构与病变,严重制约头颈部疾病诊断、治疗及机制研究。王振常教授及团队经过数十年技术攻关,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1)创建针对头颈部精细结构的高分辨力CT/MR检查技术;(2)开创头颈部疾病特异性症状导向CT/MR检查技术。

2)基于头颈部解剖与生理、变异与临床、疾病与征象之间的关系,阐明头颈部常见疾病的特征、规律及发生机制,从影像医学角度推动头颈部医学发展:(1)开辟神经眼科影像学机制研究领域,改写眼部疾病脑异常活动规律的传统认知。(2)首次提出、揭示搏动性耳鸣产生-传导-脑活动机制,开创搏动性耳鸣预防、个体化治疗及中长期疗效预判的新策略。

3)基于头颈部疾病CT/MR大数据,建立头颈部微小病变影像精准诊断与评估体系并全国推广,大幅提升头颈部疾病诊断效能:(1)创建神经眼科不同疾病影像诊断评估体系及症状导向性影像侦查策略;(2)创建搏动性耳鸣病因评估体系;(3)创建颅面骨骨折CT评估新体系;(4)完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影像学评估体系。

4)建立“学-研-产”一体化机制,基于影像信息处理、分析技术与影像信息链平台与决策体系需求,创研世界首台智能化临床耳科微米级影像信息采集专用设备,填补国际空白。

2 牢记使命,坚持以德育人

二十年树科室,百年树人。作为二十多年的教研室主任,以及具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他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思想先进,符合时代要求;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及时把国内外教改成果以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主讲课程在全国同领域内有较大影响力,达到国际同类课程水平。近十年连续获评学生推选的“最佳授课教师”。他参编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分别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一、二等奖,主编的电子专著《医学影像学放射诊断全集——基础篇》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电子出版物提名奖、主编的教材《同仁眼科影像诊断手册》获全国第十七届输出版优秀图书奖、主编的教材《医学影像学PBL教程(教师版、学生版)》获2019年“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同时还主持了校级精品课程《医学影像学》。

以前沿热点触发为主线,打破传统医学教材编写思路,主编完成研究生专用教材《医学影像学》(2012年第一版);紧跟教改步伐,受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材办公室委托,主编创新性PBL教材《医学影像学——PBL教程》(2014年第一版);主编的《中华影像医学·头颈部卷》《中华临床医学影像学·头颈分册》分别获首都医科大学第八届优秀公开出版教材二等奖、第十届优秀教材公开三等奖;主编的教材《中华临床医学影像学·头颈分册》、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试题库《综合二》、本科教材《医学影像学》《头颈部影像学·颅底卷》、研究生教材《头颈部放射诊断学》获首都医科大学教材建设资助;“《医学影像学》PBL教材建设与实践”获校级2017年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同时,王振常教授还承担了首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本专科《医学影像学》《临床辅助诊断技术》的教学任务及研究生/住院医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知行统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科学、合理、有效的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作为带教老师,他指导大专生、本科生、七年制学生的课间见习和生产实习。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指导在读研究生在读期间的课程设计,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包括毕业论文、中英文文章等)。作为高年资教师,他参加科室专业组的病例讨论或会诊,引导青年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工作日中午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目的旨在夯实业务基础。同时,他每周为青年医生及教师“量身定制”业务学习,对业务进行全面提升与拔高,并带领研究生(含轮转研究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

王振常教授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传帮带”的使命,自觉指导和帮助中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重视教学队伍建设。利用学校及医院的临床优势学科,开展相应的临床研究及相关基础研究与教学,成为领域内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团队领头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年龄层齐全、以中青年教学力量为主的具有高层次教育素质的团队及探索医、教、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他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和培养了一批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及科研能力,实践经验丰富,有国际学术培训背景的中青年医师与研究人员,提高了整体师资队伍力量,同时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全面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质量。他努力创造国内学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安排团队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交流,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继续深造(求学、国外访问学者等)。通过学术讲座、对外交流等形式,全面提升团队成员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性自主思维,培养了一批医教研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正是他一丝不苟的教导,使得学生们和青年医生在医学道路上一步步地成长。

3 挑战与奉献,让人生更精彩

从29岁被委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到医疗支援海拔4 500米草木不长的藏族地区。从49岁临危受命带领国家医疗队远赴几内亚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作为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组核心成员参与新冠疫情一线防控工作。王振常教授始终践行不畏挑战、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这份对职业精神的坚守让他不断挑战并攻克一个个技术瓶颈与临床难题,他始终秉持并传承这份坚守,他时常教导学生们要“不怵新环境,迎接新挑战。平台不一样,人的眼界就不一样,对人的锻炼也不同”。

正是王振常教授的这份不畏挑战与甘于奉献的精神,为我国影像信息领域在鸿蒙初辟的大数据时代抢占了第一创新高地。

猜你喜欢

头颈部影像学医学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观察肺结核合并肺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