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艺术审美模式比较研究

2020-12-25王延慧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观赏者加工艺术

王延慧

“将人文学术科学化”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高度发达且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文学科适应这种时代需要是迫在眉睫的。传统的哲学美学方法满足不了人类对于真理的渴求,其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已经出现停滞不前的状态。神经美学作为一个崭新的领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研究的总体目标是了解人类审美的神经基质。在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脑科学飞速发展,与视觉脑区紧密关联的视觉艺术的审美机理也逐渐在探索中走向成熟和完善。艺术观赏产生无数的情绪并唤起评价和生理反应,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标记或改变生活。反应也由于个人和背景的差异而不尽相同,或在个人体验中自我发展。所以,艺术欣赏成为审美机制研究的主要阵地。

受心理学研究的启示,神经美学的研究者一直试图通过建构模式来具体地解释艺术欣赏中审美的心理和神经过程。派尔罗斯基和莱德尔等学者是世界神经美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和代表人物,他们不仅自己致力于神经美学心理模式的研究,还对整合当今神经美学审美认知模式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他们发表了《将艺术影响视觉化:当代艺术体验心理模式的更新与比较》(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精选出6个有代表性的审美欣赏模式理论,特别是艺术欣赏模式研究,对今天神经美学审美认知机制研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模式建立在认知科学的最近趋势上,采用视觉研究方法来表现审美体验中的各种关系和结果。他们假定关键的输入内容,通过加工阶段,将这些内容连接到结果或心理暗示上。通过提供过程驱动的心理元素表达,这些模式已成为理论论述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通用的模式可以在书面理论和视觉框架中阐明理念,还可以强调过程和以前暗含的一些重要元素。因此,视觉艺术审美原理本身往往成为艺术研究的工作理论,并指导实证研究。①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2, 2, 2-3, 3.

然而,派尔罗斯基等人发现,目前的神经美学艺术审美模式往往由不同的侧重点和视觉语法来构成,通常也有不同的视觉信息处理阶段来安排,或者侧重于处理序列的不同部分。心理过程的输入环节和输出环节也有不同的考虑,或可以在加工顺序中被省略。因此,我们往往失去了主要的理论效益,即输入、过程和输出之间明确的联系。也就是说,模式解释艺术的各种具体反应时,很难完全估计重叠部分或重大差异,因而也难以阐明它们如何有助于我们对艺术体验的理解。②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2, 2, 2-3, 3.

因此,派尔罗斯基等人试图比较当前的模式研究,并将其翻译成有可比性的视觉格式。派尔罗斯基等人概述了目前艺术体验的一般实证探索方法,并挑选出6种有代表性的艺术审美模式。他审查了这些有影响力的艺术经验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置于心理模式之中。对于现有的模式,派尔罗斯基等人依据以前的统一布局方法,提出了基于文献回顾的增补或更改,将这些学者的观点创建成可视化的形式,具体考虑了艺术经验输出或心理影响,以及早期、中期和后期处理阶段的总体组织形式,最后对今后的研究途径和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讨论。本文将就查特吉、洛赫尔、莱德尔、西尔维亚、卡普齐克等神经美学研究代表人物的原创研究模式进行研究,并与派尔罗斯基等人总结的模式进行对比,试图描绘当今视觉艺术审美认知研究的总体图景。

一、当代代表性艺术审美模式与衔接理论

首先,要明确在观赏艺术的审美模式中应考虑哪些方面。派尔罗斯基等人对当代已有的审美认知理论进行整合,具体解释了审美模式中的一些关键因素。艺术审美心理模式一般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审美)体验的输入环节。这可能包括观赏者、社会或文化背景、情绪状态、其他环境,以及特定的艺术本体及其历史等。(2)加工过程机制,作用于某些特定阶段的输入。(3)从加工艺术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结果(输出)构成了艺术相互作用的隐含目标。③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2, 2, 2-3, 3.

这些神经美学的研究体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每个模式都用时间表来显示总体顺序,并指明视觉加工的早、中、后期的加工阶段。这些阶段内的组件的具体位置可能是提出各种假说的关键,但各自的重点会有很大差别。虽然还没有公认的区分,但一般来说,视觉早期阶段是指直接的、自动的、自下而上的视觉加工和注意;中期阶段是指涉及对象识别的更具体的过程、分类和记忆的作用;后期阶段是指更明显的认知成分如反思、联想或改变观赏的方法。④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2, 2, 2-3, 3.本文着重介绍的,就是认知方法也对基本的“输入—加工—输出”模式起重要作用。

派尔罗斯基等人提到的6种艺术审美模式理论提供了心理学解释,明确涉及潜在的认知过程,目前用于观看艺术时输出/输入的实证思考中。每个模式都阐释了其输入的内容,通过每个学者对中间加工过程的分析,最后形成对于审美视觉输出的结论。本文就6种艺术审美模式理论的观点本身和派尔罗斯基等人的评述进行对比研究,以便将几个有代表性的艺术审美和神经美学理论进一步阐明。

(一)查特吉的艺术审美研究

安让·查特吉(Anjan Chatterjee)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认知神经科学教授,神经美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著有多篇重要的神经美学论文以及专著《审美的大脑——我们如何进化而渴望美和欣赏艺术》(The Aesthetic Brain:How We Evolved to Desire Beauty and Enjoy Art)。查特吉的审美模式强调早期处理阶段,已成为一个构建实证评估框架的核心工具。查特吉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个视觉审美的神经基质整体框架(见图1),①Chatterjee Anjan, Prospects for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Visual Aesthetics, Bulletin of Psychology and the Arts, 2004, 4, p.55,55.用来考虑视觉的不同层次、艺术作品的不同方面和观赏者的反应。不同的审美刺激物会激活视觉皮层的不同部分,从而产生各种反应。同时,查特吉提出了一个指导认知神经美学研究的通用信息处理模式,用以说明神经体系多层次的、平行的加工视觉信息。在加工的不同层次中,早期视觉从视觉环境中提取简单元素,比如色彩、亮度、动作和位置;中期视觉让无序的感觉区域具有某种结构;后期视觉在认知物体、附着意义和唤起记忆时,仔细审视了一些连贯的区域。像任何其他的刺激物一样,艺术的视觉属性首先被加工,从视觉环境中提取简单的组件(位置、颜色、形状、亮度、运动等),在不同的大脑区域进行处理。然后,早期视觉中的特征会被隔离或分组,形成中期视觉中更大的单位。随后,后期视觉再挑选关注的区域,并唤起回忆、添加意义,然后引起评价和情绪(喜好和愿望)。②Chatterjee Anjan, Prospects for a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Visual Aesthetics, Bulletin of Psychology and the Arts, 2004, 4, p.55,55.

图1

派尔罗斯基等人将查特吉的成果进一步整合成一个视觉审美神经基质的整体框架。查特吉所认为的认知输入,包括记忆、知识、背景、经验。早期视觉是从视觉环境中提取简单的成分,例如过程特征、方向、形状、色彩、亮度、活动。艺术家可以利用某些艺术处理,违反物理元素的阴影、反射、颜色和轮廓,从而产生特定的大脑反应。艺术家利用艺术的视觉组件之间的复杂作用,也可以对在第一和第二阶段造成相互作用的背侧(“哪里”)和腹侧(“什么”)视觉系统中制造特别强烈的响应。①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5, 4, 4, 5.

审美过程中期是一个前意识过程,输入内容在中期视觉中分组,主要是定义或者分类对象、提取典型,并且涉及审美态度。中期视觉又分为注意层面和表现层面,它们相互作用,由视觉加工,形成后期视觉。如果中期处理所涉及的具体对象(例如对称性、平衡、内容)具有引人注目或令人愉快的属性,那么这些性质被认为参与了额顶叶的注意回路。②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5, 4, 4, 5.在后期视觉过程中,注意又生成情绪反应(喜好和愿望)——这是多样性统一引起的快感,同时也决定了意义生成和艺术评价,进而强化了大脑皮层中感官加工的反馈系统。它表明了人在早期和中期视觉中的理解形式,而内容通常是在后期的视觉中受到评估。此外,该模式细致地说明了视觉过程可能如何整合。例如,从第一阶段不同的感知以及第二阶段分组的过程,可以解释满足感和兴趣如何由艺术的复杂性产生,表明“多样性的统一”,这本身就是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③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5, 4, 4, 5.派尔罗斯基等人整理出的查特吉的神经和认知模式(见图2)④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5, 4, 4, 5.的输出结果就是“使之特别”的文化或社会衍生概念,由此,普通的物体被艺术家转化为特定的审美对象,以此促进和展示艺术的机制模式,强调人类群体合作和物种延续时所依赖的自适应性的重要性,从而生成更多的纵向影响。

图2

该模式提供了实证研究大脑作用的重要依据,与脑成像研究相关联。它提供了一个基础理论,使我们了解如何在欣赏中进步,以及在某些特定方面——与大脑加工方式相关——如何影响判断。该模式还强调了从自发到自我意识评价的过渡。许多对形式上特征的初步感知(如吸引力、美的评价),以及中间的分组,都是自动发生的。到后来依赖记忆的加工而再次体验时,观察者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被激活。该模式主要受到美学和视觉研究,以及无功利哲学理念的深刻影响。由于这个模式在强调分散的接受和视觉快感时仍采用古典艺术的例子,它没有触及现代艺术的许多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在情绪的放大化或差异化以及负面评价方面。①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 5.

(二)莱德尔的艺术审美研究

赫尔穆特·莱德尔是维也纳大学的著名认知心理学家,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艺术心理学、设计和面部知觉等。莱德尔等人在2004年曾经创作出著名的审美欣赏和审美评判模式(见图3),②H. Leder, B. Belke, A. Oeberst, A Model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Aesthetic Judgmen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 95, p.492, 492, 493.为神经美学中的心理学认识提供了指导。该模式提出了一些涉及审美体验的处理过程,展示了审美经验如何提供认知和情绪的处理,重点是了解主体的认知系统中的认知过程。③H. Leder, B. Belke, A. Oeberst, A Model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Aesthetic Judgmen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 95, p.492, 492, 493.审美体验是一个认知过程,伴随着不断升级的情绪状态,也反过来被评价,引起(审美)的情绪。莱德尔等人提出了进行不同的认知分析的几个阶段,并假设在每个加工单元中,分析的刺激通常同时发生。信息加工的后期阶段形成循环,以减少歧义和额外的理解,所以特别依赖于专业知识。④H. Leder, B. Belke, A. Oeberst, A Model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Aesthetic Judgmen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 95, p.492, 492, 493.

一直到2014年,莱德尔和他的同事们都在不断完善这个审美体验的模式,连接早期和后期加工的优势,注重中间阶段。①H. Leder, M. Nadal, Ten Years of a Model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Aesthetic Judgments, the Aesthetic Episode-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in Empirical Aesthetic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4, 105, p.443; H. Leder, Next Steps in Neuroaesthetics:Which Processes and Processing Stages to Stud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013, 7, p.29.艺术体验作为一系列的信息处理阶段,主要集中于感知艺术的各种形式因素的调和。在莱德尔等人的模式中,输入内容来自博物馆、画廊和审美实验得出的统计结果,由观赏者在各自领域的具体专业技能、陈述性知识、兴趣和品味,与以往经验相互作用,在将符合审美兴趣的艺术品或对象预分类之后,进入早期视觉。初步预分类后,从早期、中期到后期的视觉经历5个阶段的加工过程,按顺序出现:(1)知觉分析:一个对象最初要进行低水平的视觉特征(如形状)的对比分析。(2)隐性记忆的整合:艺术通过观众以往的经验、专业知识和特定模式而形成。(3)一个明确的分类:概念或形式/艺术的因素,如内容和风格。(4)认知掌握:创建或发现意义,通过解释、联想以及现有的知识链接。(5)评价阶段:标志这个过程结束,与加工结果相结合,最终产生审美判断和审美情绪的潜力。②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8, 9, 9, 8.这个艺术审美和批判模式体现出大脑进行了“显性”和“隐性”加工。在隐性加工阶段,有自我意识加工的组成部分。主体一旦认定自己的情绪达到满意状态,就使用这些信息来停止加工。

派尔罗斯基等人又在2016年的文章中将此模式转化为一种更为通用的形式。③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8, 9, 9, 8.隐性记忆的整合受以前的艺术体验影响,以往的经验或专业知识也影响第二阶段评估的典型性和流畅性,同时影响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和评价。④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8, 9, 9, 8.

该模式提出了两个输出的结果——审美评价和审美效果也是视觉/认知加工的结果。该模式还注意到意义的产生,表明这是通过分类和隐性记忆整合,即将某一作品和某种诠释结合起来形成意义。最后,该模式解释了“深刻”或审美体验,由认知过程自然衍生而来。观赏者对于作品掌握得越全面,审美结果就越和谐和愉快。

观赏艺术的实际结果、具体情绪和具体评价,与某些特定的输入内容之间的确切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模糊不清,需要有更完整的解释。审美情绪或其他生理反应可能与艺术审美加工体验有关。莱德尔等人希望日后能解释艺术观赏如何改变知觉或体验,也就是如何能够将某些反馈、情绪或评价添加到观赏者自身的体验和记忆中,从而改变观赏者的审美判断。⑤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8, 9, 9, 8.总之,莱德尔的审美欣赏和审美评价模式开启了一个审美模式研究的新时代,后来很多艺术审美模式研究学者都深受启发,将抽象艺术审美思维具象化,形成主观和客观审美机理的融合。

(三)洛赫尔的艺术审美理论

保罗·洛赫尔是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将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成果运用到审美机理研究中。洛赫尔等人在1996年就从眼球活动和相关实证研究中寻找图像平衡知觉的本质。他们创建了一个模式(见图4),⑥P. J. Locher, The Contribution of Eye-movement Research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Pictorial Balance Percep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 1996, 2, p.159.以说明感官驱动(自下而上)和认知驱动(自上而下)过程的相互作用。在知觉加工探索阶段,观赏者的浏览路径中每一个相继定位的预定位置和时间都由许多因素和信息源决定,并由中央系统执行协调。①P. J. Locher, The Contribution of Eye-movement Research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Pictorial Balance Percep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 1996, 2, p.159.

后来,洛赫尔在其2010年发表的论文中进一步将艺术的欣赏通过框架(见图5)②P. J. Locher, K. Overbeeke, S. Wensveen, Aesthetic Interaction: A Framework, Design Issues, 2010, 26, p.72, 72.来表述,解释人工制品和概念驱动过程的相互作用。③P. J. Locher, K. Overbeeke, S. Wensveen, Aesthetic Interaction: A Framework, Design Issues, 2010, 26, p.72, 72.洛赫尔等人的模式涉及早期和中期加工阶段,主要由视觉研究的经验方法驱动。这个模式以三个加工的元素为中心,并采取了一些不同的模式布局。“人的环境”涉及观赏者的性格和内在过程,指的是艺术的心理方面,而“相互作用空间”详细介绍了观赏者和艺术的物理交点。

图5

然而,洛赫尔的艺术审美模式并没有直接说明审美机制的问题,但通过派尔罗斯基等人的重新整理(见图6),①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7, 6-7, 6, 7.洛赫尔模式的输入环节由以下因素组成:(1)人造背景或人工制品——产品特征,情境特征;(2)人的背景——总体知识,审美成熟程度,个人品味,认知状态,情绪状态,性格,动机等;(3)环境背景——社会化的、经济的因素,对象的历史、社会价值,观赏时间,观赏品味等。

为了更好地诠释洛赫尔的观点,派尔罗斯基等人指出该模式中有所谓的“两种驱动力”:“人工制品本身”和“反映用户的认知结构的人的背景”。相对于艺术品,人工制品(产品)的外观会影响评价和选择。观赏者以一个自上而下的方式,感知和评价输入(也就是人工制品的)信息的几种类型(语义、情节、战略)。洛赫尔等人进一步注意到环境的重要性,包括与对象相关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意义、象征性联想和社会价值。②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7, 6-7, 6, 7.

此外,该模式包括两个加工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早期视觉中的前意识过程,将结构迅速编码、平衡,构成最初的印象和要点。洛赫尔等人认为,艺术观赏像其他认知过程一样,都是迅速了解某领域的整体内容,产生一个整体组织结构和最初的“主要内容”的印象。审美加工本身就可以激活记忆、产生情绪,并有助于生成最初印象和评价。审美对象的主要内容信息和由此产生的印象驱动了第二阶段——中期视觉的意识过程,涉及形式、功能以及意义更集中的评价。这一阶段关注图像特征的具体方面,包括中央执行系统的功能性信息、增强信息,并将固有信息通过“感官—运动”系统输送回认知结构中,以满足认知的好奇心,培养审美欣赏能力。在这里,形成了感知、记忆、注意力和行动之间的“关键界面”和“时空编码”。因此,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自下向上和自上而下的过程,参与到属性(形式)和对象的功能性评估以及观众的认知结构中。这些时间、节奏、流动的影响和感觉相互作用,最终,潜在的思想和行动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组件处理一起创造出意义和审美属性,并且定义了艺术体验。③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7, 6-7, 6, 7.当记忆在观赏者的知识库中激活语义信息时,美观性、品味、教育、文化和个性等都可能发挥作用。

洛赫尔的审美模式中的所有加工过程在视觉后期的输出是审美体验,包括评价性判断、评估意义和整个过程中影响感官输入的情绪和行为,因此早期加工阶段本身可以在这些结果中发挥重要作用。④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7, 6-7, 6, 7.洛赫尔的审美模式可以更好地展示审美体验的性质,而且更贴近社会实践,更追求实用价值。它预示着艺术审美认知研究的未来方向,并为设计界提供了开发交互式产品的指导方针。

(四)西尔维亚:评价理论与艺术情绪模式

保罗·西尔维亚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心理学院的教授,致力于艺术欣赏的心理学研究。西尔维亚的研究比较强调视觉加工的后期,提出了艺术欣赏中评价的重要性,并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检验了对艺术兴趣评价的主要假设。虽然这项研究只触及了审美情绪评价模式含义的表面,但为艺术审美评价理论提供了一些新的预测,强调了审美评价在艺术欣赏中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指导。①P. J. Silvia, Cognitive Appraisals and Interest in Visual Art: Exploring an Appraisal Theory of Aesthetic Emotions,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Arts, 2005, 23, pp.128-129.评价模式假定认知评价是情绪体验的近因,提供了新的预测,说明个体差异何时和为什么会影响艺术审美中的情绪反应。这项研究最普遍的意义是现代情绪理论对美学研究的价值。②P. J. Silvia, Emotional Responses to Art: From Collation and Arousal to Cognition and Emotion,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5, 4, pp.351-352.西尔维亚后来又将数学和统计学原理运用到心理学实验数据分析中,进一步探讨审美情绪,尤其是恐惧和厌恶之类的消极情绪在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中所体现的原理,并且提出消极情绪也是审美的情绪。③P. J. Silvia, E. M. Brown, Anger, Disgust, and the Negative Aesthetic Emotions: Expanding an Appraisal Model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2007, 1, pp.100-106.

图6

西尔维亚并没有将自己的艺术审美理论绘成某个模式图示,但是派尔罗斯基等人根据他的观点,将他对于艺术欣赏的研究绘成一个模式(见图7)。④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10.西尔维亚模式的输入环节开始于“艺术是有意图的”假说。性格、心理模式(目标)和对象的品质形成了艺术和心理模式的匹配,而且艺术的意图性和对象的性质共同产生评估的意图性。这个模式明确地连接响应与输入,观赏者个性中最重要的方面是审美事件如何与重要目标或价值观相关,而艺术作品的复杂性与观赏者之兴趣的相关性取决于其他个性因素。①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11, 10, 10.

图7

在中期视觉加工中,西尔维亚提出的审美反应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新颖性检查和评价体系。新颖性检查指的是找出艺术的相对易懂性、趣味性和独特性。首先评估艺术和心理模式的匹配程度,然后是匹配的对象、行为与审美主体的目标以及自我之间的关联性。评估应对潜能指的是对控制或情况本身的效力的估计。评估的相关性也就是客体或情境对自我的相对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不同的人对这些审美加工检查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因相同的刺激产生不同的审美情绪,或相同的人甚至也可以因为背景各异而有不同的审美情绪。②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11, 10, 10.

西尔维亚提出了一个基于评价理论的方法,每种情绪都有一个独特的评估结构,或一组引发响应的评价模式。在输出环节中,西尔维亚提出了具体的反应途径,补充了以前的模式,构建了经验的实证评估框架。基于西尔维亚理论的艺术审美模式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对相同的审美事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对于同一事件,为什么不同的人格特质、技能和价值观可以预测不同的审美反应。审美活动超越了简单的快乐和偏好,能够体现惊讶、混乱以及诸如愤怒、厌恶、蔑视等负面情绪。除情绪之外,西尔维亚指出审美评价还有很多方面,包括面部表情、声音、姿势等。在知识情绪的范畴中,西尔维亚也注意到“元认知反思”对自我的作用。在这两种情况下,这种反思可能作为调节、学习、创造意义的渠道,知识情绪可能会“激励学习、思考和探索,并促进知识增长”。③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11, 10, 10.

尽管西尔维亚确实以评价理论来解释艺术审美中的反应,但他并没有详细说明这需要什么样的机制。观赏者的情绪反应可能会在整个艺术观赏中改变,但他无法解释这在艺术审美体验中会如何发展。①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11, 14, 15.

(五)卡普其克:艺术审美情绪模式

杰拉德·卡普其克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院的教授,致力于认知和脑科学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卡普其克就开始了对审美情绪的研究。进入21世纪,卡普其克进一步将核磁共振成像等脑科学和神经科学实验手法运用到其研究中。他认为人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视觉图像时,感知是面向对象识别的;相反,当把视觉图像看作艺术品时,也会对它们的风格和结构特性产生主观反应。因此,卡普其克试图解释认知控制和知觉是如何与情绪体验一起促进审美知觉的。核磁共振成像实验表明,审美经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注意定向和自下而上的感性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②G. C. Cupchik, Viewing Artworks: Contributions of Cognitive Control and Perceptual Facilitation to Aesthetic Experience, Brain &Cognition, 2009, 1, p.84.

卡普其克的研究重视观赏者的自我。卡普其克将艺术体验视为对象、环境和性格因素的集合,探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涉及两种模式的反应:日常实用的反应和审美的反应。观众往往将这两种反应整合,以确定审美体验的结果。这种实用性涉及一个认知的、基于模式的评判,由观赏者评估审美对象的意义和重要性。卡普其克指出“主观参与”与“客观分离”的反差。虽然主观的参与基于个人的强烈反应,但客观分离则反映了更机智的处理方式。卡普其克关于艺术审美的研究,也没有形成体现视觉过程的具体模式,所以派尔罗斯基等人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整理。③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11, 14, 15.

卡普其克审美模式的输入环节主要从中期视觉开始。以前的知识、过去的经验和情绪状态使人产生愿望,从而需要匹配艺术或者有经验的观赏者。有观赏经验的专家更有可能指明风格,他们将风格和反射模式以及挑战欲望联系起来。所以,艺术审美过程中,有经验的观赏者运用审美的形式,以主体参与的方法进行整体的审美,形成极致的审美模式。而没有经验的观赏者会以实用性注意的方式,通过智慧与客观的分离而产生心理距离,形成认知上基于心理模式的极端实用模式。无论是有经验还是无经验的观赏者,都会在各种方式之间切换与调和。另一方面,采用“审美”模式时,前人经验固然重要,但个人也会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参与。同时,卡普其克等人注意到,当艺术可以用于实现愿望或启示时,它也能唤起“自我防御”。艺术的主题可能会与未解决的问题或需求形成共鸣,也可能连接到知觉(新颖性)或见解的改变。卡普其克对于短时间序列和长时间序列的研究表明,观赏者会立即采取某种反应的方法来评估基本对象。④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11, 14, 15.这似乎也与莱德尔、查特吉等人的研究成果相符。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模式是否会影响其他模式,或者这种影响可能如何发生?这需要未来的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六)派尔罗斯基:艺术差异和转化反应

马修·派尔罗斯基是维也纳大学心理学院的教授。派尔罗斯基的审美体验认知流程模式被看作是对莱德尔等研究的扩展,增加了评价理论元素,提出了元认知在整个视觉审美过程中的参与,而且还强调观赏者对于自身认知模式的能动性。派尔罗斯基反对通常所强调的和谐、流畅性或直接认识,提倡差异和随后的调整。正是这些不典型反应,构成了艺术的影响和重要性,给观赏者一个新的知觉或见解。然而,这些因素往往在艺术知觉的研究中被排除。与其他模式不同的是,派尔罗斯基的认知流程模式考虑了现有学术研究的各个方面,涉及视觉加工中各个阶段的知觉的认知形态。艺术认知不再讨论具体的艺术信息,而是讨论观众如何通过参与审美加工过程而转变自己。派尔罗斯基认为艺术建模的重要焦点与其求同,不如存异。

审美体验的认知流模式(见图8)从对观众预期的讨论开始,涉及自我形象和知觉模式,然后再考虑4个阶段:(1)在认知掌握过程中初步应用这些模式;(2)刺激控制,引起差异时尝试进行自我保护性调节或逃避;(3)在元认知重新评估中,观众的期望或模式的转换;(4)最终,导致知觉模式的变化,或导致审美结果、认知发展和快感的调和。这个审美体验的认知流程模式适用于被认为是“艺术”的对象的具体情况,也适用于任何知觉活动。①Pelowski, Akiba, A Model of Art Perception, Evaluation and Emotion in Transformative Aesthetic Experience,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2011, 29, pp.80-97.

派尔罗斯基将其进一步整理为一个输入输出的模式,②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11.将自我形象的层级融入审美过程中。该模式在解释艺术的变化或转型时作用尤其突出。派尔罗斯基等人把这个模式与博物馆陈列和艺术教育的目标联系起来,并指出审美的结果等同于见解或创造性的讨论。审美主体先与认知评估和模式变化过程分离,然后重新参与,最终掌握一套新的审美模式,形成解释艺术先验性质的一种方式。审美的结果可能表现在观众对自我形象的重新评估上,在观看前后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自我评价。③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 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11.可见,派尔罗斯基更加侧重于艺术创作者以及观赏者个人的一些因素,审美不仅具有一定的客观因素,而且各种主观的过程也在艺术审美过程中起到了复杂的作用。

二、讨论和结论

派尔罗斯基等人所选出的几个代表流派的艺术审美欣赏模式研究,既相辅相成,又各有千秋。这些有代表性的当代神经美学学者致力于阐明艺术的心理加工理论,并把这些转化为表达“如何”以及“是否”的统一的视觉基础,从艺术体验中提出具体的结论。这些结论也与输入内容或背景因素,以及一般的处理阶段相联系。派尔罗斯基等人表达了神经美学学者普遍的愿望:提供一个新的手段,来讨论艺术的建模,并形成了一个通用的艺术心理学研究模式。2017年,派尔罗斯基等人将神经美学学者们多年来的审美认知理论重新整合,提出维也纳艺术知觉组合模式(The Vienna Integrated Model of Art Perception,简称VIMAP),试图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论解释,并进一步以视觉艺术品欣赏为例,为审美认知的实证研究提供假设,以解释知觉和视觉艺术中的繁杂的互动过程。①Matthew Pelowski, The Vienna Integrated Model of Top-down and Bottom-up Processes in Art Perception (VIMAP) and Corresponding Affective, Evaluative, and Neu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Physics of Life Reviews, 2017, 21, pp.80-125.

图8

派尔罗斯基等人发现,所有的艺术审美心理模式都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大多数模式都考虑了几个基本的输入内容,如社会的、背景的、经验的和性格衍生的元素,而几乎所有学者都将情绪和评价视为主要输出内容,而且也明确地与意义建构相联系。这表现出一些当前艺术研究的显著状态,表明这些共同的输出可能构成了研究人员所认为的在艺术审美中重要的东西。①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15, 15, 19.而同时,各个模式在解释如何到达这些输出,并将这些因素连接到不同的处理组件时,则大不相同。这种多样性显示,艺术心理学研究的本质目前尚未确定,因此还需要更全面的、比较性的分析。②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15, 15, 19.

通过对几种艺术审美模式的比较研究,还强调了现有模式中缺少的因素,并延伸到心理学艺术研究。很明显,目前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几个输出的存在,例如对新颖性、变化或变换的探讨中缺乏负面因素,另外还有一些长远的结果好像没有表达出来,特别是艺术对于总体幸福感或健康的作用。社会方面和社会文化的调整也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后者只有西尔维亚直接提到。洞察力、改变的知觉以及和谐的体验,也同样没有被挖掘出来。虽然一些学者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些可能是怎样发生的,但特定模式的输出在各处都没有发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这些结果如何能产生持久的影响,而只有派尔罗斯基特别注意到这一点。这种普遍遗漏的因素是相当有启发性的,可以追踪到目前以及未来的实证研究所需要的目标。大多数的模式没有考虑观众的身体、运动或生理上的反应,这仍然是未来建模的关键,需要更好地进行实证评估。③Matthew Pelowski, Patrick Markey, Jon Lauring, Helmut Leder, Visualizing the Impact of Art:An Update and Comparison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Art Experien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16, 10, p.15, 15, 19.派尔罗斯基等人也指出,艺术心理模式的输入环节在未来也有发展的空间。例如,艺术品的历史背景也是一个关键的加工输入,但目前仅作为观众的背景知识的一个方面来研究。此外,虽然大多数学者特别注意加工的记忆组件的重要性,但却往往在模式中被省略。

派尔罗斯基等人通过对审美认知模式的研究和整合,给未来审美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各个流派的学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有针对性的实验和实践,得到了丰富的成果。他们的成就不但丰富了神经美学,特别是审美认知机理的研究,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神经美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心理学、神经科学为代表,越来越多领域的学者参与到审美认知模式的研究中,神经美学开启了更加蓬勃发展的时代。

猜你喜欢

观赏者加工艺术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基于VR技术的电影交互性与设计方法探究
注重形体艺术表达,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围
纸的艺术
浅谈舞蹈中编导、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