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于《庄子》中“道法自然”思想的体会

2020-12-24陈康敏

锦绣·下旬刊 2020年11期
关键词:道家庄子

陈康敏

摘要:《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不仅在笔法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内容上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书中对世界、社会、个人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分析往往离不开“道法自然”,甚至可以层层推进,本文试分析道法自然的思想在其中的表现。

关键词:道法自然;《庄子》;道家

道家以“道”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但是这一思想仍然会体现在《庄子》的方方面面,对于世界万物、国家政治、人生的看法中,都离不开对于自然的效仿。

一、以“法自然”看待世界

《庄子》中传达出对于道和自然的尊敬,这尤其体现在尊重自然规律上。《庄子·至乐》中道出了万物都逃不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与机”的自然规律。将自然规律延伸,就又可以发现庄子对万物本性的尊重。《庄子·至乐》中,鲁侯养海鸟时“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将人的生活方式安排在鸟的身上,鸟当然难以适应,鲁侯显然没有意识到最正确的养鸟方式会给鸟带来多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既是客观事实,也是自然在庄子心中重要性的说明。

其次,庄子还主张“齐物”。既然万物都是自然的组成,那便可以认为天下之物都应该齐一视之。但是不同的事物为什么仍然有差别呢?《庄子·齐物论》中有进行解释:“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万物的差别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形成的,但是如果究其本质就会发现“道通为一”,仍然没有区别。《庄子·天地》中,黄帝丢失了他的玄珠,他分别派“知”、“离朱”和“吃诟”去寻找都找不到,但是“象罔”却找到了。玄珠象征的就是“道”,前三人分别象征了思维、视觉和听觉,他们可以对万事万物产生区别和判断,不能得道,这是因为他们做不到齐物;不着形迹的象罔于无形之中反而可以平等地看待事物,所以能够得道。

二、以“法自然”看待人生

人类是自然界的成员,庄子顺应自然规律这一点也会体现在对于人生的看待方式上。

首先,庄子的“齐物论”让他能够平淡地对待生死。《庄子·德充符》中说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可见连生死大事都不应该动摇天人合一之人的内心。在《庄子·至乐》中,表达了对于死亡的态度,他认为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不过“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生和死都是天地轮回的参与部分;庄子在路上遇到的头盖骨托梦告诉他,死后的世界多么无拘无束,为什么还非要贪恋生命不可呢?其中蕴含了对于自由的向往。

其次,对待生命,庄子主张的是养生之道,因为养生才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行为:

第一,生命不应该追求“有用”,而应该认可“无用之用”。《庄子·人间世》中提到“无用之木”,“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乱世,有才之人虽然可能会得到更多重用的机会,但是也会面临更多危险。《庄子·养生主》中,他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即便是日思夜想也不能知晓谜题的真相,只能白白思虑;但如果不去探索它们,不被未知的迷题困扰,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了,因此“无用之用”也是顺应自然的体现。

第二,追求功名利禄等物质是违背人的天性的事。庄子认为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不被世俗之物困扰,方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庄子·逍遥游》中,用可徙于南冥的鹏鸟与抢榆枋而止的蜩对比,讽刺了蜩的眼界。真正逍遥的人是不需要凭借的,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能不被干扰,超脱物质,才能做到天人合一的精神上的逍遥。但是他对于功名利禄的漠视并不是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倔强和高傲,而是带有超然处之的看淡。庄子看到了做官的本质是“丧己于物,失性于俗,是谓倒置之民”。人作为自然的组成部分之一,应该去顺应自然,自由地在天地之间,不应该把自己拘束起来。

“逍遥”的追求与儒家相反,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强调集体的概念,对于“逍遥”的追求则体现了庄子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视,具有个体独立和自由的进步思想。

《庄子》中的出世思想,虽然一定程度顺应了乱世之中为人处世的规律,但是其中也包含了消极成分。同样是《人间世》中,孔子在楚国遇到一位狂徒冲他唱:“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这首歌谣虽然认为“有用”在乱世之中是没有结果的,具有讽刺意味,但是其中也包含了乱世之中追求理想的辛酸,庄子的观念既是追求自由和独立,也是时代造就的无奈选择。

三、以“法自然”看待社会

对待国家、社会这样的人类集体,庄子同样追求效法自然。

首先,对于治国,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非希望君主完全没有作为,而是强调顺应规律。《庄子·应帝王》中,着重表达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儵和忽为浑沌凿开七窍,却不知道浑沌生来就应该没有七窍,违背了浑沌的自然特征,浑沌也就死去了。儵、忽和浑沌在这则寓言中都是不同领域的帝王,这正是庄子政治思想的表达。自然不是人可以简单干涉和拥有的,哪怕是帝王也是如此,只有拥有外物而不被外物拘束的才是真正的帝王。

其次,庄子追求的社会环境中具有反对智慧,提倡淳朴的倾向。《庄子·胠箧》中提到盗跖学了圣人的方法却去偷窃,导致大盗兴起,“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孔子的仁义道德在“善人少而不善人多”的乱世是难以行得通的。而且当“大盗”多了起来之后,就会产生各不相同的说教,其中不乏奸佞之人迷惑天下百姓,让社会陷入混乱。庄子很明显怀念古帝王的统治时期,所以应该绝圣棄知、攘弃仁义,回到天下最朴素的状态。但是庄子也并不是提倡“缺德”,《庄子·刻意》中可以看出廉士、贤人、圣人各有各的德行,但是他眼中最好的品德仍然是顺应自然、没有智巧的“纯素”,这样才能被称为真人。

再次,庄子思想中具有民主和平等的意识。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庄子都保持了“齐物论”的思想。《庄子·在宥》中,非常直接地说到民主平等的观点:“卑而不可不因者,民也”。君主是天道,百姓是人道,各有各的规律蕴含在其中,二者各有差别。

庄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思想具有比较低的可行性,但是其中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具有进步光辉,人生而平等,这对于现代社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庄周(著),王先谦(集解),方勇(校点).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道家庄子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庄子说》(二十六)
《庄子说》(二十三)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九)
《庄子说》(十八)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