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型可调节式上肢抬高康复装置在肱骨干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12-24陈红桔黄芳芳吴小婷陈满丽

医疗卫生装备 2020年12期
关键词:患肢上肢入院

陈红桔,黄芳芳,吴小婷,陈满丽

(联勤保障部队第910 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0 引言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骨外科常见的上肢骨折类型,对患者上肢活动或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1]。临床外科复位及固定能促进骨折愈合,但部分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由于上肢肿胀或炎症明显,大大限制了局部血液循环及回流,延迟了骨折愈合速度[2]。传统护理中常通过摇高床头支架或辅以棉絮垫料来抬高上肢。实践过程中由于患者躁动或不慎挪动极易使手臂侧方滑落,造成额外刺激或伤害,增加护理工作量的同时影响护理质量。相关研究[3-4]报道了上肢抬高康复装置的类似设计,但多数设计中放置患肢前臂的支板位置较为固定,无法根据患者体型或舒适情况调整横向支板与纵向支板的夹角。同时,多数已有应用的上肢抬高康复装置使用环境较为局限,要么为佩戴式装置,要么仅能安装于床旁。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实用专利,结合骨外科护理经验,特对可调节式上肢抬高康复装置进行了改进,并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至2019 年11 月我院骨三科142 例肱骨干骨折患者进行临床对照实验研究。入组患者对研究方法和护理措施均知情同意,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期间无失访或死亡病例。诊断标准:肱骨干骨折结合患者外伤史、临床症状、正侧位X 射线检查结果确诊。纳入标准: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无静脉曲张;骨折部位为肱骨干;语言表达及认知能力均正常。排除标准:合并有重要脏器损伤或原发性疾病;有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缺陷性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组患者均分为对照组(71 例)和试验组(71 例)。对照组患者男42 例、女29 例;年龄29~46 岁,平均年龄(36.90±5.15)岁;致伤原因为打击伤23 例、运动伤40例、其他原因8 例;患者入院时到术前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95±0.72)d。试验组患者男40例、女31 例;年龄26~49 岁,平均年龄(37.06±6.26)岁;致伤原因为打击伤26 例、运动伤42 例、其他原因3 例;患者入院时到术前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98±0.80)d。2 组患者均衡性好,基本情况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及手术方法

2 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性的消肿、止痛、牵引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均择期进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医师主刀完成,术后均进行常规性的消炎和活血治疗。围手术期使用的临床药物种类基本一致,均采用二级护理措施,护理团队和护理内容均一致。2 组患者护理辅助用具存在差别。对照组患者采用充气气枕抬高上肢,具体操作如下:将气枕充气保持约15 cm 厚,垫在患者伤肢下,使其高于心脏水平,同时于患肢两侧固定沙袋保持稳定性。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进型可调节式上肢抬高康复装置抬高上肢(结构如图1 所示),具体操作如下:在医护人员或家属辅助下,将可调节式上肢抬高康复装置主体部分贴于患者患肢一侧的胸腹部(外侧),先固定并调整横向胸带,而后固定斜挂式“安全带”,将患肢置于海绵软垫层上,患者手握前端扶手,缓慢调节螺杆使下支板上下移动,当前臂与胸部平齐(心尖位置)时固定锁紧螺母,使用束带分别固定患者前臂(旋前圆肌部位)和上臂(肱三头肌部位)。使用时只需要将调节杆对应插设在不同的位置卡槽中即可调节患者手臂放置的角度。装置使用示意如图2 所示。

图1 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 装置使用示意图

1.3 观察指标

研究团队在患者入院初采集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分4 次(入院时、术前、术后、术后3 d)评估如下指标:(1)患肢肿胀值:测量部位为患者上臂最粗直径处,肿胀值=患肢周径-健肢周径;(2)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中文版):该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环境4个维度28 项内容,根据满意程度均设置4 级评分法,加和总分越高表示患者舒适程度相对越好[5];(3)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由患者根据疼痛感知程度在10 cm 长直尺上划定评分;(4)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该量表包括20 项内容,根据负荷程度进行自主评分,均设置4 级评分法,总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程度越严重[6]。使用UniCel DxC 800 Synchron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库尔特,中国)定量检测E 选择素(CD62E)、P 选择素(GMP140)、白细胞介素6(IL-6),使用Vital Monitor-100 血沉仪(南京汉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7]。术后3 d 由患者自主评价护理满意度,并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如严重炎症、静脉血栓、严重水肿、关节僵硬等。患者入院时和术后30 d分2 次进行X 射线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患肢肿胀值、各量表评分、各生化指标含量)以±s 描述,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术后3 d 和入院时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以n(%)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01 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患肢肿胀值及舒适度评分比较

与入院时相比,2 组患者术后3 d 的患肢肿胀值明显减小、GCQ 评分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2 组患者入院时和术前的患肢膨胀值、GC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和术后3 d 的患肢膨胀值均低于对照组,GCQ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1。

表1 2 组患者围手术期患肢肿胀值及舒适度评分比较

2.2 围手术期患肢疼痛程度及焦虑状态评分比较

与入院时相比,2 组患者术后3 d 的VAS 评分、SAS 评分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2 组患者入院时和术前的VAS 评分、S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和术后3 d 的VAS 评分、S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2。

表2 2 组患者围手术期患肢疼痛程度及焦虑状态评分比较(±s)单位:分

表2 2 组患者围手术期患肢疼痛程度及焦虑状态评分比较(±s)单位:分

注:*表示与入院时比较,P<0.001。

组别 VAS 评分 SAS 评分入院时 术前 术后 术后3 d 入院时 术前 术后 术后3 d对照组 8.12±1.36 8.02±1.30 7.36±1.19 6.01±0.67* 22.26±3.02 22.09±2.86 19.39±2.74 16.17±1.54*试验组 8.06±1.24 8.01±1.17 6.82±1.15 3.53±0.25* 22.33±3.05 22.03±2.81 16.81±1.55 12.26±1.09*t 0.274 0.048 2.749 29.221 0.137 0.126 6.905 17.462 P 0.783 0.961 <0.001 <0.001 0.890 0.899 <0.001 <0.001

2.3 围手术期骨折血肿处血清中特征性生化指标比较

与入院时相比,2 组患者术后3 d 的CD62E、GMP140、ESR、IL-6 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2 组患者入院时、术前及术后的CD62E、GMP140、ESR、IL-6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 d 的CD62E、GMP140、ESR、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3。

2.4 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Z=20.396,P=0.000),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Z=23.295,P=0.0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2.5 入院时和术后30 d 时X 射线图像比较

入院时和术后30 d 复查情况比较,2 组X 射线图像均显示无骨痂形成,且对照组骨折线仍较清晰,而试验组患者骨折线变模糊。2 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30 d X 射线图像如图3、4 所示。

3 讨论

肱骨干骨折术后患者通过患肢抬高护理可显著改善局部血供,促进创伤组织及骨折端的恢复。但临床上尚缺乏统一的抬高辅助工具,部分抬高辅助工具的设计者缺乏临床护理经验,并不理解患者实际护理需求及抬高辅助工具的使用局限[8]。不同报道[9-10]对辅助工具的应用效果评价不一,也大大限制了辅助工具的推广使用。

表3 2 组患者围手术期骨折血肿处血清中特征性生化指标比较

表4 2 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图3 对照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30 d X 射线图像

图4 试验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30 d X 射线图像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改进型可调节式上肢抬高康复装置的患者(试验组)术后患肢的膨胀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这得益于试验组患者护理过程中时刻保持患肢处于合适高度,康复状态提供的牵引性和稳定性也相对更好,避免了血液淤积。改进型可调节式上肢抬高康复装置相比同类装置,其最大优势是各组装元件可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单独调节,也可以根据需要协同调节,并通过螺杆来任意调整抬高幅度,操作相对简单便捷[11]。同时,通过调节杆与位置卡槽的结构设置,可使本装置规范、精准地调控角度,不仅规范了使用操作程序,还减少了其调节高度时全凭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来操作的缺点[12]。因此,患者无论是平躺、侧卧或坐立,普遍适用本装置。肱骨干骨折复位后需要进行有效固定,并尽量避免患肢重复受到挤压[13]。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试验组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的舒适度更好、疼痛程度相对更轻,同样得益于改进型可调节式上肢抬高康复装置的构造优势,上支板与下支板通过转动轴转动连接,上支板和下支板的表面分别形成可放置手臂的凹槽体,下支板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伸出板,且下支板的底部设有用于将上肢抬高康复装置固定在病床上的固定装置,上支板的背部固定设有调节杆,伸出板的表面设有若干个位置卡槽,调节杆的另一端配合插设在位置卡槽中[14-15]。因此,其可在保障牢固抬高的同时自主进行适当调整,避免患者肘关节长时间屈曲而导致疲劳感。同时,本装置抬高架与上肢接触部位均设有一层软垫层及一次性棉垫进行防护,使患肢以中立位陷入棉垫构成的保护层内,避免大幅度内旋或外旋的发生[16],保障受力符合人体力学的特征,提升护理舒适度的同时还可尽量减少外界硬物对术前张力性水泡、术后手术创口的刺激。本装置固定框体的底部还设有调节螺母,稳定性极高,固定框体呈单开口形结构,也可卡固在病床上,便于临床推广[17]。

术后3 d 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CD62E、GMP140、ESR、IL-6 4 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与2 组患者整体炎症及应激状态的差异有关,更直接与患者术肢恢复速度的差别有关。肱骨干骨折术后患者处于血肿炎症机化期,该生物学过程的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相对旺盛,能富集炎症递质、招募巨噬细胞浸润的同时刺激产生CD62E、GMP140 等物质[18]。血供正常情况下,这些物质在微血管或骨组织中的表达是相对恒定的,对肱骨干骨折患者的患肢进行抬高,旨在人为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19],从而降低毛细血管静水压,促进水肿吸收,从而加速肉芽组织生长和取代的速度[20]。但是本研究尚未对患者预后康复效果及恢复速度进行长期随访,其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仍需进一步深入分析。同时,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对更高,这也受益于试验组康复装置获得了更好的舒适感、更低的疼痛度。数据还显示,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是由于改进型可调节式上肢抬高康复装置具有舒适性好、稳定性强、调节角度大、抬升高度高等优势,既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还可一定程度上减少骨筋膜室综合征、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风险[21]。

综上所述,改进型可调节式上肢抬高康复装置相比既往设计具有自身结构特征,也充分考虑了临床实际,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但本研究也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为单中心研究,纳入病例数和研究时间相对较短,监测指标也主要以护理指标为主,应用本装置能否对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产生长期影响,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患肢上肢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