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我们提不出问题?

2020-12-24王星鹭

中学生天地(C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批判性西游记美食

为什么提不出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2020年8月,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明阳在接受采访时说:“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很少有人提出与报告相关的问题;在论文答辩现场,导师鼓励学生提问,没有一个人响应;更不用说日常的课堂,每次任课教师提问总是一片静悄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也曾撰文说自己在课堂上多次遭遇学生“提不出问题的尴尬”:“有时候,我的学生,无论我怎样鼓励、怎样启发,甚至‘悬赏’请他们吃饭,也依旧提不出问题来。”张鸣说:“一次,我给某地的中学教师做讲座,讲完之后,到了互动时间,没有人提问题。我问,难道你们平时讲课,不让学生提问吗?没有人回答。良久,一位老师站出来说,张老师,你能不能分析一下,为何我们提不出问题来?”

“不爱提问”似乎已经成为中学生、大学生的“通病”

小编每每向语文老师收集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时,总会有老师无奈地说:“来问问题的同学很少啊!”如果硬要请同学们问点什么,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往往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总是在“怎么写好论述文”“怎么读懂文言文”这样比较宽泛的话题里打转。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而美国只有3%的大学生从不提问。同时,约10%的中国大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但在美国,有63%的大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

看起来,“不爱提问”已经成为我国中学生、大学生的“通病”。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董毓认为,对于研究生而言,研究的本质不是获得更多现成的知识,而是发展新知。“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成果表达能力的建立过程,就是一种研究。”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王崇臣说。

“最强小学生”的提问时刻

图/视觉中国

2019年6月,福州8 岁的小学生小冯发现,课文《羿射九日》中前一段刚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下一段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来到东海边”。因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既然晒干了,那后羿是怎么蹚的?是不是课文出错了?”他的问题得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官方回应:联系上下文,“蹚”字的确用得不恰当,教材编写组会认真研究,进行适当修改。出版社还夸奖小冯敢于质疑,能够边读边思考,提出了很好的问题。

杭州九莲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马思齐也曾经在作文中发问:从东土大唐到西域,《西游记》里的食物似乎都是江淮美食,这怎么可能?她推测因为吴承恩本人是江苏淮安人,所以描写的都是江淮美食。对此,曾为《西游记》做过校注的学者、作家李天飞表示,中国古代小说一般不会严格考证历史细节,就按照作者熟悉的东西来写作,因此,《西游记》中大唐与西域小国饮食一般无二很正常。 至于马思齐作文中提到几个场景中的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李天飞表示,江淮地区有这些美食,但不意味着这些美食一定是江淮独有的,比如面筋、粉条等,其他地方也有。

不过,马同学的质疑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西游记》研究专家竺洪波的肯定。他表示,学术界对吴承恩是不是《西游记》的确凿作者仍有不同意见,马同学的这一发现实际上为“吴著说”提供了证据,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批判性思维,是新课标、新高考、新语文的要求

胡适曾在《东西文化之比较》中写道:“科学之精神的处所,是抱定怀疑的态度;对于一切事物,都敢于怀疑,凡无真凭实据的,都不相信。这种态度虽是消极的,然而有很大的功劳,因为这态度可以使我们不为迷信与权威的奴隶。”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从科学发展来说,科学始于问题——这是因为理论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性的猜测,而猜测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对202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题进行解读时指出,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全国卷Ⅲ的作文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地考查同学们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也提出“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既然提问和质疑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我们常常是那“沉默的大多数”?

猜你喜欢

批判性西游记美食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