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葡萄球菌病的诊治方法
2020-12-24翟学超黑龙江野生动物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翟学超(黑龙江野生动物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猴葡萄球菌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及人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局部化脓性炎症、脓毒血症、败血症及食物中毒。病原主要是血浆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一些变种。几乎所有的动物对本菌都有一定的敏感性,但敏感程度不一。在野生动物中以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敏感,主要以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
1 流行病学
野生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别敏感,但经动物园长期饲养的猴对本菌有较强的特异性免疫力。因本菌在城镇分布很广,适应了动物园中生活的猴,与游人近距离接触,并与其他动物排出的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相接触,机体产生了免疫能力,除个别幼小体弱或有创伤的猴可引起较严重的感染而发病外,其他猴仅可见局部化脓,很少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圈养猴即使接触了毒力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不常见严重的病例。野生猴则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否是野生猴的正常菌群成员,目前研究尚未清晰;另一方面,野生猴在天然环境中接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机会比动物园圈养猴少得多,机体可能没有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动物园引进新捕捉的野生猴,与圈养猴同笼饲养后更容易发生本病。营养不良、体质消瘦的野生猴,在饲养环境潮湿、空气污浊、卫生管理条件不良及过冷过热等应激条件下,猴难以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和饲料时,更容易引起本病的发生。在引进新捕捉的猴中,短尾猴、熊猴最敏感,恒河猴次之,而红面猴对本菌不敏感。另有长臂猿感染表皮葡萄球菌发病的报道,以腹泻为主要特征。
2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d,猴发病后体温升高,可达39~41℃,精神沉郁,呆滞,不愿运动,几只蜷缩在一起。食欲废绝、渴欲增强,常发出沙哑的叫声。最突出的表现是肠毒血症,发病初期,患猴排灰黄色黏性稀便,48h内排出含大量肠黏膜和血液的稀便,严重时大便失禁。病猴尾部及臀部被粪便污染,个别病例出现脱肛。触诊腹部柔软;听诊时,病初肠音高亢,中后期肠音极弱。排稀便的病猴很快消瘦、脱水。眼结膜苍白,贫血、极度衰弱,最后卧地不起,衰竭死亡。病程在短尾猴病程一般为4d,熊猴一般为一至数周,恒河猴一般为10d,最长可达20d。群体发病率在60%左右,而死亡率为50%~100%,部分病例可逐渐康复。
3 病理变化
死亡病猴尸体消瘦,眼结膜苍白,肛门松弛,甚至脱肛,雌猴阴道口张开。全身浅表淋巴结肿胀,血凝不全。剖检后可发现胃内充气,无其他内容物,胃黏膜充血、出血,个别病例出现散在黄豆粒大小的黑色坏死灶。肠浆膜布满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大理石状,肠壁柔软变薄,肠内积有多量淡黄色或红色胶样的恶臭黏液,肠道黏膜糜烂溃疡出血,尤以盲肠、结肠更为严重,有的病例甚至发现肠套结。脾脏肿大,质地脆弱,切面多汁。胆囊肿大明显,可达正常状态时2~3倍,充盈,内含多量稀薄胆汁。肝肿大不明显,切面可见间质增宽。肾肿大充血,膀胱常积有多量黄色液体。心包积液,心肌多呈淡粉白色。肺一般无明显变化,个别病例可见小的出血灶。
4 诊断
依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做出初步诊断,最后确诊必须做微生物学检查。取病死猴的血液、心、肝、脾及肾制片镜检,同时做细菌纯培养,取纯培养物接种小白鼠做动物试验。
5 防治
在治疗本病时须注意,金黄色葡萄球菌很容易对某些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因此,治疗前应先做药敏试验,而后选择最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可采取联合用药进行救治。可选用左氧氟沙星,每天静脉滴注40mg,连用8d;或苯唑西林,上午静脉滴注0.5g,下午肌肉注射0.5g,连续处理8d。之后每次肌肉注射苯唑西林0.5g,每天两次,连续治疗10d。此后,改用口服苯唑西林片,每次0.25g,每天两次,连用15d。对症治疗需补充维生素,调节胃肠道菌群,使肠胃功能恢复正常等。
6 小结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对新引进的猴要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避免潮湿、污浊、拥挤,定期消毒,喂饲营养价质高、适口性强的食物,尽量减少与游人及猴群接触,使其逐渐适应。待体质增强,对环境适应后方可逐渐恢复常规饲养;另一方面要防止游人向笼内扔吃剩的食物,尽可能地减少食源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