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见即疗愈,倾听即治疗

2020-12-24王玉梅

癌症康复 2020年1期
关键词:病房病人医生

□ 王玉梅

在刚刚过去的一周中,我陪伴一位50岁女病人一起度过了难忘的3天,收获满满,把整理后的记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与共鸣。

病人是一名有10多年内科临床实践经历的优秀医生,10年前患病后转岗到管理部门,诊断为卵巢癌、肝转移、肺转移,于2019年9月16日入院。

9月17日第一次访谈

病人经历了3次大手术和多次化疗,她说她可以忍受治疗带来的痛苦,尽管有时会感觉生不如死,原因是女儿还小,需要妈妈的陪伴和教导。女儿在小学四年级时告诉妈妈:“妈妈,你一定要多想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要想,对你不好!”女儿的乖巧懂事令妈妈泪目。

10年前患病时病人问自己:“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看了好多书,包括《相约星期二》,感觉“为什么会生病”是一个伪命题,人是带着独特的遗传编码来到世界的,生病是早已确定下来的事情,无法避免,既然如此,那就得接受。人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自大,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每个人只是一粒小小的尘埃,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自己的理想,过完有意义的一生,这就足够了。

我惊讶于她对待疾病的那种理性思考,更佩服她在死亡面前的那份从容淡定,我竖起大拇指,对她说:“您真是太棒了!”我告诉她,透过她的谈话,让我想到了很可贵的“认”的态度,在疾病和死亡面前,一味地对抗,会让一切都变得可怖、刺目、煎熬,会让病人痛不欲生,而“认”会帮助病人与疾病和死亡和解,让一切变得温情脉脉,她能想得这么清楚真是难能可贵。她使劲儿点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我,眼泪夺眶而出,她说:“谢谢你能这样和我谈话,这是第一次有医生能和我在同一频道上谈论我思考和关心的问题。主任,你的内心世界真丰富!”我告诉她,我是通过陪伴一个个病人,阅读他们的生命故事才慢慢丰满和充实了自己,而她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阅读书籍,让自己变得平静、通透,我们都是精神世界的“富豪”。然后我们相视而笑,这个有趣的比喻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她告诉我,她已陆续完成了遗嘱,女儿也刚刚如愿考上大学,已经到了可以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的年龄,不需要太多牵挂。她希望自己被海葬,让骨灰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世界无拘无束地存在,希望自己能快点儿结束,请求给予姑息镇静。

刚刚活跃起来的气氛因为这个诉求变得有些沉重。

我问她为什么会这么想?

她说她特别担心自己会像动物一样没有尊严地在挣扎和痛苦中死去。

我告诉她:“不会的,只有不敢正视死亡的人才会在临终前挣扎、极度恐惧,您想得这么通透,加上我们专业的技术,一定不会让您像动物那样没有尊严地离去。”

她松了一口气,看着我,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会儿,向我说了声“谢谢”,然后继续沉默。

我问她:“您是否和老公、女儿及父母沟通过了?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病人说:“不用问,他们都同意,我以前和他们说过,我的家人都听我的。”

我接着问:“您确认女儿也是这样想吗?”

她说:“是的,有一次女儿看到我特别痛苦,她却无能为力,很痛心。她说‘妈妈,如果以后你觉得太难受了就告诉我,你想怎么做都行,我都支持你。’我觉得她会同意的。”

“那您老公的态度呢?”我看向站在一旁的丈夫,他勉强挤出一点笑容,点点头说:“可以的。”

气氛依然有些沉闷,大家都不再抢着说话了。

交谈了将近一个小时,病人说想要方便一下,我们只好和她告别,临走前我嘱咐她要和丈夫好好商量,最好能够和女儿沟通一下,这个问题一定要慎重考虑,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尊重她的意愿,并和家属一起商量,共同作医疗决策。

病人和我们挥手告别,眼神里透着一些落寞和不舍。

回到办公室,刘医生说他心里很纠结,这个病人是他同学的亲属,一方面,从医生的角度考虑,病人看起来状态还不错,内心世界很丰富,在和她的交流中学习到很多,她的生活中也不缺爱,而且还没有到临终状态,疼痛控制得不错,可她为什么执意要做姑息镇静呢?太可惜了!另一方面,因为受同学之托,刘医生感觉自己像是病人的亲属,帮助亲人作决策太困难了!能不能好好劝劝她放弃这个想法呢?

我陷入了思考:病人的老公看起来没有力量在精神上支撑病人,女儿是很好的人选,但刚上大学,在省内的另一座城市,虽然距离不远,但目前正在军训,加上病人的情绪不稳,不敢确认她是否能够同意让女儿回来当面确认、核对女儿的态度。明天心理咨询师丁老师来病房服务,和她预约去做访谈,期待着丁老师能帮上忙。

9月18日第二次访谈

上午我去社区医院查房,没能和丁老师一起探访病人,由刘医生陪同。

丁老师的反馈:“刘医生了解双重关系对自己的影响,努力调整中;家属在思想、行动上看似做好了准备,但在心理上并未准备好,引导鼓励她开始面对心理的告别;患者多次流泪,自述复杂无法表达清楚,陪伴她一起回忆和家人的美好与感动,用她习惯的方式分享、表达我对临终历程的体验和想法。时间关系未能与她核对她的想法,也希望我的干预和扰动对她是有益的,不想很快作出最后的决定,希望她可以有发酵和消化的过程。”

下班前我在走廊遇到了病人的丈夫,他告诉我,这两天的访谈对病人影响很大,她的思想有些松动,不再那么固执了,主动给女儿打电话,告诉她自己现在很不好,前两天差点儿就过去了,让女儿自己决定是否回来看她。电话那一端的女儿没有说话,她再次打电话过去,女儿哭着说一定会和老师请假来病房看妈妈,她心里很乱。这大大出乎病人的意料,这和她想象中女儿的反应完全不同,突然间,她意识到了自己的自以为是。

下班后,刘医生又到病房和她交谈,一直到晚上7点多,天南海北地聊了很多。

9月19日第三次访谈

上午和刘医生一起看病人,她精神状态很好,一直在笑着,说自己今天的情绪很好,老公说女儿中午会回来,她特意让他把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帮助自己从里到外清洁卫生,为迎接女儿做了充分的准备。我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说昨晚像过电影一样把和我、和丁老师、和刘医生的交流过程重新回放了一遍,很受益。我说等女儿来了以后一定要和她好好谈谈。我告诉她心理咨询师徐老师下午会来病房服务,如果她愿意,我们可以一起陪她聊,她开心地点了点头。因为有胸水,她不能平卧,还有咳嗽、气短症状,希望能够帮助解决,刘医生费了好大劲儿帮助她联系床旁超声胸水穿刺定位,夫妻俩特别感动。

下午两点半,床旁超声检查提示左侧胸腔有5.7cm胸水,她决定不做穿刺了,允许自己维持现在的治疗。由于心里惦着的事情都有了着落,她整个人看起来特别轻松。

下午1点半,心理咨询师徐老师带着心灵关怀志愿者贾燕准时来到病房,我向他们介绍了病人的情况,徐老师很期待和这家人的会面。贾燕带来很多气球,现场制作了一些气球花朵,作为礼物送给病人。三点钟,在征得病人同意后我们来到病房,病人已经和女儿认真地聊过,女儿坐在陪护床上,两眼红红的。我问她:“你和妈妈聊过后感觉怎么样?”她说:“我接受,但很难过。”说着又哭了起来。

病人的眼睛也是红红的,她说:“我以前遇到的医生都是急匆匆的,把病人像个物件似的搬来搬去,这里的医生却总是能够俯下身来和我在一起,不计较时间和辛苦,而且主任理解我,和我在一个频道上,尤其是您说我不会像动物那样在痛苦和挣扎中死去,我特别感动,在这里我们都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丁老师的访谈提醒了我,女儿是我最在乎的人,我以为她的想法不会随着我的病情变化而改变,丁老师说以前我状态好,女儿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那很遥远,没有认真思考,真到了危机来临的时刻,她的想法很可能会不一样。”

“刘医生像我的孩子一样,昨晚陪我聊了那么久,他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我不能只想着自己,连他都会因为我的决定纠结难过,那女儿就会更加难过和不舍了。”

她说:“我要检讨自己,和我生活在一起会很残酷,我是一个苛刻、焦虑、歇斯底里的人,但我的家人能够容忍,他们并没有责怪和反抗。我觉得对不起女儿,孩子的世界都是真实的,没有粉饰,她是和我不一样的人,以前我总是要求别人和我一样,现在我明白了,我没有权力这样要求别人。”

“我是一个孤僻的人,在单位不合群,在我的生命里,不允许谎言、欺骗,我总是能发现对方的问题,还会以自己的方式指出来,让别人无法忍受,但却不自知。刚来病房的时候很焦虑,我把自己当作上帝,以为我做的事情都是对的,那时的自己真是太愚蠢了!”

整个访谈过程大约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一家三口渐渐有了互动,女儿说他们在谈论死亡的时候非常坦然,病人因为饥饿经常半夜起来吃东西,有一次女儿说:“如果妈妈去世后半夜家里的饭突然间不见了,那一定是妈妈来过给吃了!”大家一起笑了,被深深感动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家三口可以用调侃的方式如此轻松地谈论死亡,这需要怎样强大的勇气和力量啊!女儿说她曾经给妈妈画过一幅画,是辽阔海面上日出的场景,一直挂在家里,妈妈没事儿就会走过去看看,我问妈妈从画里看到了什么?她流着眼泪说:“希望。”我提议女儿抽空再给妈妈画一幅画,挂在病房的墙上,这是妈妈的希望,周一查房时我会来检查作业,女儿爽快地答应了,病人满意地看着我笑。老公说他在家没有地位,妻子和女儿都在按照她们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他需要忍耐。我逗他说他们家是女子双打,二对一,大家又哈哈笑了起来,不爱说话的丈夫也笑得很开怀,他说他一点儿都不觉得憋屈,因为他很佩服妻子能有这么深刻的思想,也感激妻子对女儿的精心养育和教育。病人说自己不做完美的妈妈,只做60分的妈妈,尽量让女儿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走得安心。

徐老师不时地鼓励他们,说他特别欣赏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他很久没有遇到如此有思想、有深度的病人了,感觉自己是在向这三口之家学习。病人说她很感谢每一位肯坐下来倾听她故事的人,每一次的访谈都很打动她,她感受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感动之余,徐老师请求和这一家三口合影,他们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用手机为他们拍摄了珍贵的照片。大家都特别开心,气氛越来越轻松,之前的纠结和较劲儿早已被忘在脑后。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病人看起来有些疲惫,我们得离开了,告别前我和她确认她的决定,她说她不再纠结于哪天离开,允许自己在爱她的人陪伴下顺其自然地走完最后的路程。突然间我想抱抱她,表达我的感谢,她很开心地接受了,并随口说了一句:“看见即疗愈”,我回了一句:“倾听即治疗”,我们彼此心领神会,相拥而笑,那种感觉真是美妙……

经过三天的连续访谈和交流,刘医生感慨万千,他说看病人第一天那么坚定地要求进行“姑息镇静”的样子,真是觉得没有挽回的余地了,没想到经过大家齐心协力的关怀与专业帮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有收获。最大的体会是:人的认知能力的弹性很大,只要主观有意愿,客观有条件,就可以发生改变。

心灵关怀志愿者贾燕深受感动,在朋友圈表达感想:感谢王主任!感谢徐老师!感谢生病的病友!从您们身上,我又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信念、体会、感悟……看见即疗愈,倾听即治疗!大爱您们!我会继续努力学习!

诗人泰戈尔美丽的诗句在心中激荡:

当我得到你的拯救时,我会步履轻盈地走进你的世界;

当你涤净我心中的污浊时,它会为你的太阳增添光华;

我生命的蓓蕾如不在美中开放,造物主的心中就会漫布忧伤;

只要从我的心灵上揭去那黑暗的帐幕,它便会为你的笑声带来音乐。

猜你喜欢

病房病人医生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谁是病人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病房
病人膏育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
还能活多久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