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农民的奋斗范本
——2014-2019年“全国十佳农民”项目巡礼

2020-12-24郭晓平施丽黎罗昱凡

中国农业会计 2020年11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

郭晓平 施丽黎 罗昱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全面建成小康,决不落下一人;实现“四化同步”,必须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为在全党全国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的良好氛围,树立先进典型,激发亿万农民的创业创新热情,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使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使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4年,由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倡议设立,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资助的“全国十佳农民”项目正式启动,已在华夏大地谱写出绚丽篇章。

一、“全国十佳农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杰出代表

根据“全国十佳农民”项目评选资助办法,每年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十位经验可推广模式可复制最能代表当代农民风采、体现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业绩的杰出农民,基金会资助每人10万元。2014-2019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协同农业农村部人事司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遴选工作,经层层推荐和专家评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后有60名优秀农民代表荣获“全国十佳农民”项目资助。其中80后的青年农民占比20%,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占比62%,女性占比27%,少数民族占比17%,种植业占比52%,养殖业占比25%,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其他行业占比23%。“全国十佳农民”作为新时代稳粮保供的排头兵、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乡村振兴的杰出代表,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亿万农民的充分肯定,对现代农业的支持鼓励。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报刊、网站、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已经并必将持续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全国十佳农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

“全国十佳农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农村的倡导者、践行者、维护者和发展者,在促进农业稳产保供、推进产业扶贫“三产”融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学科技用科技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建设生态农业宜居乡村、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风文明、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发挥了辐射带动和典型引领的作用。

(一)艰苦创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

“全国十佳农民”中有不少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他们爱党爱国,爱农村爱农民,热心农村社会事业,助推乡村振兴,在倡导文明乡风、改善乡村治理、传承优秀农耕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农民的精神风采。

“全国十佳农民”余留芬,铁娘子远嫁深山沟,蹚出山村振兴路。20年前她嫁到贵州赤水县岩博村的时候,这里是一个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债务缠身的贫困村。担任村支书近20年中,她牢记重托,不忘初心,艰苦创业,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创办集体企业,建成蔬菜基地200亩,脱毒马铃薯基地2 000余亩,养猪场4个,存栏2 000余头;创建岩博酒业,生产的人民小酒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争取投资3.2亿元的彝人谷旅游项目,积极发动村民入股,带动岩博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岩博所有村办企业总投资1.35亿元,其中村集体、村干部和群众共持股6 824万元、占50.55%;固定用工389人,其中群众务工306人,占78.7%。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积极性,老百姓既能挣到工资,又能得到企业分红,助力村民实现小康幸福梦。

“全国十佳农民”张佃壮,当农民一身正气,当村干部不怕吃亏受气,是一位思想“超前”、爱“折腾”的创新型农民。担任村支书后他率先建设600亩土豆规模种植示范基地,一改往日“零散乱”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借助当地优良的土壤和灌溉条件,使得曲阜新区北元疃村一跃成为山东省曲阜市规模种植业的明星村。张佃壮带动512户村民和谐整体拆迁,在原址重新科学规划建起新村,实现了“户户通”“路路亮”,而他为了这份和谐主动吃亏,选择了采光不好、别人不愿意要的宅基地,靠着他抢着“吃亏”的一身正气换来村民的服气。他们还将洼塘建设成湿地公园,连通污水处理管道,有效解决了净水供给和污水处理问题。2018年,北元疃村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了8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起了乡村民俗记忆馆、孔子学堂、乡村图书馆、壹知书屋等文化设施,村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充实,精神面貌明显提升,实现了张佃壮“既要富村民口袋,也要富农民脑袋”的理想。

(二)主动担当,扛起粮食安全大旗的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14亿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中国进入“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时代,稳粮保供,建设现代农业,如何解决“谁来种地”始终是“三农”领域的一大课题。“全国十佳农民”群体以他们的真挚情怀、责任担当和生动实践,扛起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大旗,探索出“谁来种地”的新路。

“我骨子里就是个农民,只不过赶上了好年代。”冯立田道出了“全国十佳农民”的心里话。十几年来,河北唐山农民冯立田先后投资5 000万元兴建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和农民合作社,完成了职业农民培训中心、粮食现代化存储库、农产品保鲜气调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引智力、增活力,不断改良农作物品种,合作社粮食生产基地连续多年创全县小麦、玉米高产纪录。冯立田创新服务模式,出动深耕、播种、施肥、灌溉、植保等多种农机齐上阵,全面推行精量播种、配方施肥、绿色防控、适时收割等全程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订单服务,组织36家合作社、120余个农机大户开展代耕代种,服务面积达32万亩。2019年经全程托管的小麦亩产达520公斤,玉米亩产达740公斤,比普通管理的小麦玉米增产50-150公斤。通过“全程托管”明显减少了种子、农药、肥料及劳务投入,亩均减少成本80-100元,亩增收400元以上,农民直接受益。同时通过全程托管,发展绿色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药化肥用量45%。辖区农民收入高于本县域内其他农户30%以上,促进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全国十佳农民”雷应国是江西省丰城市有多个“第一”的新农人:他第一个订购天气预报服务农业生产,第一个大面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一个租用飞机喷洒农药,第一个实行工厂化育秧,第一个使用稻谷烘焙技术。水稻种植规模从2015年的3480亩扩大到目前的2.8万亩,一跃成为丰城市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自动化,雷应国坚持以科学管理、生态种植为核心,在佳和合作社发展的基础上成立了江西粒粒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领周边乡镇108户种粮大户、合作社社员转型创新产业化种植,实行农药化肥统购、粮食统销、统一提供技术服务,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当地农民勤劳致富。合作社现有20多组风干机,日风干量可以达到600吨,一天可以风干1 200亩收割的粮食。

(三)心系绿色,生态富农的领头雁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绿色生态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全国十佳农民”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事,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带领老乡拔穷根、摘穷帽走上小康致富之路,忠实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价值理念。

河南省罗山县周党镇“全国十佳农民”钱晓玲,将荒山披绿变为茶山,将“泥饭碗”铸成“金饭碗”,她创办的灵山茶业走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每年为当地提供种茶、采茶、制茶、管理、运输、销售等20多种工作、3 000余个就业岗位,优先雇用贫困户。截至目前,合作社改造了8万余亩荒山,公司自有茶园5.9万亩,依靠茶叶种植加工,带动3 300余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每户年均增收达3 000元以上,实现了荒山资源充分利用、土地规模经营效益提升、周边农民增产增收的多重效应,带动父老乡亲走上脱贫致富路。

陕西省宝鸡市槐北村“全国十佳农民”张凌云被称为“最美女猪倌”。她纤细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坚毅的心,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放弃城里“光鲜”的工作,回家帮年迈的父母挑起了生猪养殖的重担。槐北村是个传统养猪大村,但往往受到市场和疫病的影响,多年来农民忧心忡忡,徘徊不前。张凌云决心改变村里原始养殖方式,通过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她带回了先进生产和市场运营理念,组建起专业养殖团队,高薪聘请兽医等技术人员,开始公司化运作。短短两年时间,养殖规模从三四百头增加到了两万头,组建合作社带领420多户村民搞起生猪规模养殖,效益连年攀升。张凌云不仅养猪出了名,还带头发展循环农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市畜牧兽医中心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把猪粪变废为宝,用沼液浇灌蔬菜,并为全村327户农户供应清洁能源沼气,形成一个“菜-饲-畜-沼-肥”五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改变农村用能结构,形成农村能源多能互补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多赢。

来自浙江省安吉县的“全国十佳农民”许万富,让“宋茗”白茶香飘海内外。作为安吉白茶产业协会的领头人,他种茶制茶一丝不苟,从土壤养护、病虫害防治,到肥料使用、鲜叶采摘,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绿色生产,把环境友好和品质保障放在首位,运用科技研发和科学营销手段,将“宋茗”销往国内外,“宋茗”白茶一举成为全国科学家论坛和上海世博会的礼品专用茶,荣获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农产品等荣誉。许万富如今自有茶园基地3 050多亩,订单基地突破6 000余亩,带动安吉白茶种植农户1 000多户,为茶农每户年均增收近1万元,辐射全县安吉白茶面积超过2万余亩,年产干茶70余吨,销售额超过了1.2亿元。

贺兰巍然,长河不息,塞上江南,鱼米之乡。“全国十佳农民”赵建文,用生态养殖与水稻种植结合的方式,10年间在这里打造“稻渔空间”,绘出一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土生土长的农民赵建文,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启发,2012年创设水稻立体生态种养示范区,结合旱育稀植技术和“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使水稻、空心菜、鱼、鸭、螃蟹、田螺和谐共生,实现立体种养,一田多用,“三产”充分融合,近3万亩稻田实现增收2 300万元,辐射带动近500个农户增收致富,最大程度体现农业的价值。2017年,他投资800多万元打造“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建设景观设施、科普教育长廊、农业物联网及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等设施,举办了多项休闲节庆活动,旅游观光人数突破了20万人次。今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贺兰山下考察了“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总书记的话坚定了我继续做现代农业的信心。”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赵建文信心满怀,“我们要在提升科技水平和节水能力上多做文章,继续干给村民看、带着村民干,让更多农民从现代农业中受益。”

(四)改革创新,科技兴农的急先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提升效益的加速器,只有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中国农业现代化才大有希望。“全国十佳农民”这一优秀群体,务实创业,带头学科技、用科技,引进推广普及科技,致力打造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三产”有机融合、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优、社会效益佳的新业态,领航新模式,建功新时代。

张芳是一位从黑土地走出来的传奇女青年。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从小就受到从事粮食贸易父母的熏陶,2008年,张芳带着她深厚的农业情怀回乡创业,创办了和粮农业有限公司。为开辟和粮国际国内大市场,张芳建立研发加工实验室,与多家农业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选聘专业研究团队,开展多种类多层次研究。她倡导开辟的农业营销新电商渠道,通过运用新媒体、传统电商+新社交电商+新媒体业态推广,在多家第三方平台排名第一。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黑龙江调研考察和粮农业时,亲自坐到直播台前,热情地为民营企业产品代言。韩长赋强调,农业的发展方向还应是现代化、市场化,通过规模化经营发展,化零为整,集中经营,形成一二三产业链条,带动产业联动稳步发展。以张芳为代表的新时代农民应带动更多种植端农民,发挥自身优势,优化种植、优化产业链,从而实现增产增收。希望和粮农业能够带动更多农民销售更多粮食,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2009年,赵海伶从四川外国语学院毕业,回到刚刚经历大地震的青川县城,看着连基本住宿都困难的家乡,她决定在这里创业,为家乡灾后重建发展做贡献。赵海伶把目光精准地投射到农村电商这一崭新领域,成立了青川海伶山珍公司,创建“海伶山珍”淘宝店,她坚信在这样一个青山绿水的地方,最好的出路就是把地域资源转化为财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合作社经营上,赵海伶让种植户入“干股”,享受年底分红。她以1 200元一亩的较高价格从当地农民手中租借土地,并让他们在合作社里打工,不仅学到技术,还可以领到工资报酬。11年间,公司建设了6 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吸纳3 000多名当地妇女及老人在基地务工,网店销售额突破1 200万元,带动周围3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从“孤帆独舟”到“联合舰队”,赵海伶运用互联网技术,带领经历劫难的百余户山区群众走出大山,创业致富,成为青川县城里人尽皆知的“青川山大王”。

(五)抗击疫情,主动站在最前面

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十佳农民”积极捐款捐物,多渠道多方式驰援抗疫一线,全力配合疫情防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年初,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呼应“全国十佳农民”的心声,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为支援湖北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奉献爱心、贡献力量。胡运海、张佃壮等17名“全国十佳农民”集中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款12.2万元,钱晓玲、雷应国等“全国十佳农民”向当地捐献大量物资和善款,以实际行动彰显了“全国十佳农民”的大爱情怀。

“全国十佳农民”向辉是湖北恩施州严峻疫情下的一名坚强的“后勤战士”,经营着来凤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根据抗击疫情需要,来凤县封闭了所有菜场,并要求每个村只留一条应急通道。虽然村民响应号召不出村,但农时不等人,地里种的蔬菜怎么销售出去成了大问题。来凤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指挥部与县农业农村局商量后,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向辉,他二话不说回到农园组建团队,办理通行证、摸排产品产量、找销路、垫付资金收购农产品送往县城,顺利对接了仍在正常营业的恩施华硒批发市场和来凤县中百超市。这下市民蔬菜有了来源,农产品有了销路,农民生计也有了保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向辉不懈怠,还在抖音上开展直播带货等活动,短短十多天,使合作社价值200多万元的藤茶、蜂蜜、小土豆等农副产品走出大山,通过市场源源不断流入千家万户。

“全国十佳农民”张秀霞疫情期间带领民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奔跑在蔬菜保供和爱心捐赠的第一线。合作社被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筛选为蔬菜保供基地,积极保障市场物资及时供应、平抑物价。面对严峻疫情,张秀霞带领合作社主要管理人员迅速制定了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及时整治基地闲置的蔬菜大棚,抢种40亩短、平、快的油菜、菠菜、小白菜、快菜、生菜、油麦菜等速生叶菜,产量达到100多吨,全部低价供应市场,保障民生;在人工紧缺的情况下不计成本,组织人工抢抓生产,800多亩甘蓝和菜花、西红柿等蔬菜如期上市,产量达到1 800多吨,全部低价供应市场并及时配送至居民社区。他们还向多家养老机构、医院、各村住院服务店和困难家庭送出2万斤蔬菜,在全力做好市场蔬菜供应的同时,第一时间奉献爱心,让困难群体感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三、“全国十佳农民”项目展望

近年来,“全国十佳农民”队伍趋向年轻化,学历水平也在进一步提升,农业逐渐为年轻高学历的群体所青睐,农村逐渐被人们向往,农民逐渐变为受人关注的职业。展望未来,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将全力配合主管部门,持续做好“全国十佳农民”遴选资助、宣传推广等工作,不断提升“全国十佳农民”品牌效应,扩大项目社会影响力,支持更多在“三农”事业中贡献突出、被群众广泛认可的优秀农民代表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基金会已连续三年配合主管部门组织“全国十佳农民”与台湾“杰出农民”两岸互访,交流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厚植民间合作基础,在创新技术、业态和模式等方面进一步交流互鉴,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明。今后将适时组织“全国十佳农民”走出国门,学习交流创业,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耕牛和农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