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骨科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筛查方法及结果研究
2020-12-24张昆鹏
张昆鹏
(淄博市妇幼保医院,山东 淄博)
0 引言
目前外科临床手术中,较为常见的是骨科手术,主要实施的有关节置换、畸形矫正、骨折固定等手术操作,该类手术对于损伤后的骨骼重建或愈合,促进被破坏的机体生理功能得以有效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1]。患儿是所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最为特殊的群体,因此,手术的操作难度,后期的护理难度均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患儿年龄尚小,语言表达能力及身体耐受力均较差,且其天性好动,因此,通常对于其患部需植入内固定物以固定损伤后的骨骼,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中开放的伤口极易受到污染,这些因素使得患儿术后被感染的概率加大[2]。为减轻患儿痛苦,本文对儿童骨科手术之后出现感染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预防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1 临床资料
抽取本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行骨科手术患儿童39例作为本次探究对象,对所选39例患儿可能出现的感染因素进行筛查,并对查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所选39例患儿中,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龄7-12岁,平均年龄(8.12±2.09)岁。
2 筛查术后感染危险因素需遵循的参考标准
2.1 筛选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的标准
临床筛选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标准[3]:①患儿损伤部位红肿明显,或者向外渗出较浓的液体;②患儿CRP指标≥50 mg/L,且体温高达38℃以上;③患儿患部细菌以培养后,检测得出的结果呈现为阳性,且致病菌非常确要;④需对患者患部实施二次清创手术。以上4项标准中有任意一项符合,即可确诊为患儿术后感染。
2.2 SIRCH 评分标准
SIRCH 评分标准是作为评价患儿手术之后感染严重程度的有效分层工具,可以将患儿实际感染程度以量化的方式准确表现出来。该评分标准可分为A、B、C、D四类,满分是6分[4]。即①A评分标准为1分,主要症状表现:2个月内出现脊柱骨折或者存在MRSA等细菌感染史;有免疫功能缺陷或滥用免疫抑制剂;患肝硬化与糖尿病;有透析史与脊柱内植物史;有静脉置管史与脊柱手术史。以一危险因素中有任意一项,即符合A类标准。②B评分标准为2分,主要症状表现:患儿近期有发热史或者患儿体温高于38℃以上。③C评分标准为1分,主要症状表现:患儿患有进行性的神经功能不全。④D评分标准为2分,主要症状表现:CRP指标>50 mg·L。当总评分值≥3分时,说明患儿存在被感染的可能性,感染越重,分值越高。
3 筛查术后感染危险因素的具体方法
通过电子病例系统,随机抽取本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行骨科手术患儿童39例作为本次探究对象,对所选39例患儿可能出现的感染因素进行筛查。具体方法[5]:①所选39例患儿主要临床资料内容:一是患儿性别与年龄、皮肤黏膜情况、即往病史等;二是住院起止日期、入住的病房、是否为二次住院等住院情况;三是手术医师、手术用时、植入物种类、出血与失血状况等手术情况。②手术结束后,筛选术后发生感染患儿的主要依据:患儿体温、伤口情况、CRP指标、细菌培养情况以及SIRCH评分等。③感染记录表记载内容:患者对应的各感染指标改变情况、可能导致手术感染的全部危险因素、抗感染治疗措施等。
4 分析患儿术后感染危险因素
4.1 患儿年龄因素
临床发现,10岁以下患儿常患有合并多类不同的基础疾病,同时其免疫力及身体状况相对较差,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损伤处暴露时间过长,通常会对伤口修复造成不利影响,这也是手术后感染现象极易出现的主要原因。本次分析探究中发现,易感染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两类患儿[6],一是患儿年龄在10岁以下者为13例,占比为33.33%,术后感染较为严重的即为这部分患儿,临床对于该类患儿多采用多类抗生素进行配合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治疗周期还较长;二是具有先天性脊柱弯或多发性骨折的患儿。与其他骨科手术相比,脊柱手术方式更加复杂,用时也要更长,而且术后在患儿身体里极有可能会长期滞留固定物。
4.2 患儿皮肤黏膜因素
从本次分析探究中可知,骨科手术后,患儿体内的营养状况对其损伤部位的修复具有一定的影响,即当患儿体内营养充足时,修复时间就短[7]。但如果患儿合并有糖尿病,则会导致其钙的流失,损伤部位的修复时间就会加长,同时极易造成细菌滋生,更易于引起感染,甚至严重时,会导致患儿皮肤或黏膜出现糜烂现象。
4.3 患儿肥胖因素
在手术过程中,如果患儿过于肥胖,即BMI指数>30时,其被感染率要高出体重正常患儿的4.31%。
4.4 低蛋白血症因素
从本次分析探究中可知,在单因素分析中,白蛋白正常患儿与低蛋白血症的患儿相比较,其在医院内患上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要更低一些,且被感染的概率也亦会更低。当患儿长时间的营养缺乏,摄入蛋白质不够时,对于患儿损伤部位的愈合是极为不利的,同时,当患儿出现必需的脂肪酸以及氨基酸不足时,其免疫系统即会受到抑制,其感染迁延就会加大,被感染及二重感染的风险就增加。
5 预防感染因素的综合用药方法
通常情况下,儿童骨科术前预防感染多采用常规抗生素,而对于感染高风险患儿多会延长用药疗程,该用药方法可起到降低部分术后感染的发生率[8]。
从本次分析探究中可知,术前预防用头孢西丁较头孢呋辛的感染率明显更高,考虑这主要是由于头孢西丁半衰期较短,临床给药频次未能达到规定要求,导致伤口局部血药浓度不足所致。
综上所述,通过筛查骨科术后患儿可能出现的感染危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及预防措施,并有效落实,利于及时改善被感染患儿临床症状,而对于未感染患儿可起到积极的抗感染作用。该术后筛查感染危险因素及实施抗感染治疗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