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植物景观特色营造研究
2020-12-24齐敦军
齐敦军
(上海宝绿园林绿化有限公司,上海 200940)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植物景观是乡村生态宜居的核心,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且富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引导乡风文明,是乡村生活富裕的重要表现之一。乡村的植物景观按不同乡村空间可分为:生产性空间植物景观、生活性空间植物景观、生态性空间植物景观;按不同植物的特色可分为:农田特色景观、林果特色景观、草原特色景观、水生植物特色景观。乡村的植物景观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现乡村的乡土特色;另一方面是体现不同村庄的地域特色。不同的村庄有着不同的植物种类、种植形式和空间分布,这些构成了每个村庄独特的植物景观。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浙江省精品乡村和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了乡村植物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的植物景观的特色营造应遵循的原则和设计建议,以期对当下乡村绿化建设提供参考。
1 当前乡村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1.1 植物景观功能单一,未能发挥植物景观的复合功能
乡村植物景观具有生产性、生态性、观赏性、科普和教育等多重功能,然而我国大多的乡村植物景观主要功能为生产性,少数发展旅游业的村庄才会将生产性与观赏性相结合。调研发现,浙江省的典型优秀村庄,如湖州市鲁家村、台州市金大田村、宁波市滕头村等乡村的植物景观在农业生产基础上,结合新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将田园和林果等植物种植基地作为青少年的自然认知实习基地和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发挥教育与科普功能;同时,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开展休闲旅游,发挥观赏性功能,最大限度集合了植物景观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观赏性功能及科普教育功能,为乡村居民及游客提供多重体验。
1.2 植物景观应用种类较少,村庄景色雷同
我国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但在村庄建设实践中形成特色的屈指可数,乡村植物景观相互复制,造成乡村地域性特色不明显[1]。以油菜花田景观为例,它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均有分布,长江流域最为广泛,首批以江西婺源、陕西汉中、云南罗平、浙江瑞安等地方最为有名,均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随后以油菜花田为特色的乡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造成游客的审美疲劳和兴趣度下降。
1.3 景观形象缺少乡土气息,忽略后期养护管理
从乡村建设报道中负面案例[2-3]和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推山削坡、填塘、溪流河渠驳岸硬化等破坏乡村既有植物景观的现象。在乡村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如大公园及大广场等,破坏了乡村风貌和乡土气息;植物景观营造照搬城市园林植物造景手法,过多使用草坪及需要修剪的灌木,追求近期的观赏效果而不考虑远期效果,忽略了后期的运营维护。见图1。
2 乡村植物景观特色营造的原则
2.1 植物景观特色应体现乡村产业特征
乡村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是乡村发展的原始动力;乡村的第二产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的第三产业主要是文化旅游业,是乡村发展的新动力。一产是二产和三产发展的基础,二产和三产的发展可带动一产更高层次发展。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发展应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但应根据每个村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各有侧重[3]。通过对浙江省精品乡村的植物景观特色调研,总结优秀成果得出,乡村的生产性植物景观特色营造应展现产业特色,促进产业发展,见表1。
2.2 使用乡土植物,维持乡土气息
乡村的植物景观营造不同于城市植物配置,主要体现在植物景观的功能、种植形式、经济性与管理三个方面,见表2。打造乡村植物景观应对现有植物资源特色进行分析,模拟地域植物自然群落,体现乡土自然气息[4]。
乡村的入口空间及公共空间等重要节点、乡村道路、村民庭院的植物景观应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维持乡土气息,以果蔬代替绿化,以田园代替公园。如台州市螺洋街道东风村利用梨树作为村庄内部道路的行道树,营造独特的乡村道路植物景观。根据村庄的植物景观资源的差异性,将浙江乡土植物景观的特色类型划分为农田景观、林果景观、草原景观、水生植物景观四大类,见表3。
2.3 丰富植物种类,多样化植物种植
在植物种类应用上,应根据村庄的立地条件,引入或驯化高附加值的优特植物。如引入高附加值的果蔬植物、药用植物、鲜切花植物等,驯化糖分含量高的葡萄科、木通科、猕猴桃科等植物,淀粉含量高的壳斗科、忍冬科等植物,作为油料的山茶科、柏科、胡桃科等植物[5]。在植物空间营造上应顺应村庄既有的机理,营造富有村庄机理特色的植物景观空间。在种植形式上,根据村庄中不同区域的功能需要和植物的生长需要可采用以自然式种植为主,规则式种植为辅;在植物种植层次上,生产性植物群落以提高产量为主,生活性空间应以构建稳定可持续性群落为目标,兼顾观赏性和低维护的特点。
2.4 保留原有植物,因地制宜造景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整治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调研浙江省精品乡村发现,村庄的植物景观整治均保留了既有植物,因地制宜造景,从而保护了村庄生态环境,形成丰富且具有特色的村落植物景观。如台州市水边村的浣纱亭处景观保留了原有香樟大树,与洗衣房共同形成村庄美丽风景,同时为村民提供了一个日常交流、活动的空间。
2.5 植物景观特色营造应经济可行又易于管理
经济性体系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植物景观特色营造的投入成本要符合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是植物景观应具备生产性功能或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增收致富[6]。村庄的植物景观特色形成后应易于管理,对于生产性植物景观由生产者自我管理,政府出台政策加以引导。村庄的生活性空间植物景观往往是由村组织管理,较粗放。因此,植物景观营造模式上不可照搬城市园林植物造景的手法,应根据村庄的经济条件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进行设计。在管理经验上,浙江省涌现出众多的的优秀范本。如桐乡的“三治融合”,即自治、法治和德治融合,强调以村支部带头,以村民为主体的自我管理;制订村规民约,推行依法治村;弘扬社会道德,提高村民综合素养,实施德治[6]。植物景观效果在于“三分种,七分养”,这些好的治理方式对于村庄的植物景观特色的维护与管理发挥重要作用。
3 乡村植物景观设计中特色营造建议
在乡村植物景观建设实践中,应对乡村的不同植物景观空间进行特色分类,村庄入口空间、公共空间等重要节点构成村庄植物景观“点”的特色;道路植物景观体现村庄植物景观“线”的特色;生产性植物景观和生态性植物景观构成村庄“面”的特色。乡村“点、线、面”植物景观构成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斑块、廊道和基质,影响着乡村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对村庄的既有植物景观特色的提升,关键是处理好村庄植物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及发挥好“点”“线”“面”各自植物景观特色的作用。
3.1 乡村“点”的植物景观特色提升
乡村“点”的植物景观主要位于村庄的出入口形象展示区、公共活动广场、乡村小游园、庭院景观等。植物景观营造前应充分调查地域植被特色及村民在植物方面的种植喜好,将植物的实用、生态、美观、文化四方面进行统一[7]。在“点”的选址时,应充分发挥乡村既有的植物景观优势,形成特色,节约投入成本,最快形成景观效果。如利用大树作为村口或公共活动空间的视觉焦点;利用村落中心水塘及周边植物形成以池塘绿化为中心的公共活动空间;利用生态田园代替公园,可维持乡土气息,节约成本;利用果树和蔬菜作为庭院绿化植物;利用优美的田园和远山作为乡村“点”的背景等。这些措施可发挥村庄的植物景观特色,延续村庄的场地文脉,维持乡村的乡土气息,节约建设成本的同时也能增加村民收入。
3.2 乡村“线”的植物景观特色提升
乡村“线”的植物景观包括道路植物景观和河流植物景观两部分。乡村道路植物景观应根据道路的定位和主题特色进行营造,行道树应选择冠大荫浓的乡土树种,旅游型村庄应采用观赏价值高的果木或花木,地被植物减少需要修剪的绿篱和草坪的使用;植物景观的层次应根据村庄的既有机理与道路空间关系来决定[8],不可直接套用城市行道树下配置灌木和绿篱的做法,否则不但破坏乡村的乡土气息,而且不利于后期管理。乡村的河流植物景观应以自然驳岸为主,保持现有水系植物及沿岸植物景观;若利用河流绿化作为乡村公园,则应防止建设过程中破坏原有植被和污染水质的活动;对于需要净化的水域应根据污染的情况,合理选择水生植物,如水葫芦、菖蒲、风车草对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较高,美人蕉、风车草、水葫芦对总磷去除率较高,水葫芦、慈姑、芦苇对氨、氮去除率较高[9]。
3.3 乡村“面”的植物景观特色提升
乡村“面”的特色大多由乡村的生产性植物景观和生态性植物景观所构成。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正在谋求新的发展方向,种植优特农产品形成主导产业,从而打造“一村一品”。生产性植物的选择应结合政府政策引导,根据乡村的气候特征和土壤条件进行选择,避免盲目跟风。对于生态性植物景观应实行严格保护策略,具备旅游发展条件的适度增加游览基础设施,避免大拆大建破坏植物景观。
4 结语
乡村植物景观的特色营造上应体现乡村产业特征;使用乡土植物,维持乡土气息;丰富植物种类,采用多样化的植物种植形式;保留既有植物,因地制宜造景;经济上可行又便于管理;处理好村庄植物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及发挥好“点”“线”“面”各自植物景观特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