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的临床效果
2020-12-24袁洁周凤芹
袁洁,周凤芹
(新沂市铁路医院 耳鼻喉科,江苏 新沂)
0 引言
鼓室成型术能够恢复患者听力,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该手术可用的修补材料较多[1]。经过大量实验发现,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这种材料,经济实惠,对患者的伤害较小[2]。既往做鼓室成型术时,多在显微镜下操作,视野狭窄,不利于手术,随着耳内镜的推广应用,临床上已经将其逐渐代替显微镜[3]。为探讨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择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40例鼓膜穿孔患者作为研讨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鼓膜穿孔患者,共计纳入本研究4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其中患者男20例,女20例;年龄30~70岁,平均(52.53±4.75)岁。
1.2 入选标准
咽鼓管功能正常;鼓膜穿孔3个月以上未痊愈;自愿住院接受治疗者;依从性高。
1.3 排除标准
临床检查资料不齐全;听骨链需重建者;合并有颅脑损伤者。
1.4 方法
对患者实施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置入耳内镜,将鼓膜穿孔边缘与锤骨柄表面上皮的异物清理干净,把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植入,在外耳道填充明胶海绵红霉素眼膏[4]。
1.5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临床效果可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为患者的听力恢复,无任何反复病症;有效为患者的听力有所好转,病情时有反复;无效为患者的听力没有恢复甚至听力下降得更加严重,并且病症时常反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包括耳漏、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气导听阈、气骨导差。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用t和χ2检验,并分别用( ±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
给予40例鼓膜穿孔患者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治疗后,发现有23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显效(57.50%),有15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有效(37.50%),有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无效(5.00%);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2.2 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
患者经过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治疗后,患者的耳漏、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均有所好转,治疗前后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 ±s, 分)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气导听阈、气骨导差
给予鼓膜穿孔患者治疗后,患者的气导听阈与气骨导差均比治疗前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气导听阈、气骨导差( ±s)
3 讨论
耳内镜技术是一种新型诊疗技术,因其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简单,备受医务工作者青睐[5]。耳内镜能观察到手术显微镜难以观察到的部位,可对鼓室前隐窝、中鼓室等位置进行检查,可使临床医师掌握具体的耳内细微病变,避免手术盲区,将病灶清除干净,重塑中耳功能,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6-7]。
选择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治疗鼓膜穿孔患者,能为医师提供清晰的图像,使医师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时清除病灶[8]。除此之外,该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取材损伤小,患者易接受,能够降低患者的感染率,避免患者大量出血,能降低鼓室出现粘连的风险,并且复合体的弹性、硬度较强,能防止塌陷的发生,可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听力恢复[9-10]。
本研究显示,对患者实施耳内镜下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显效为23例(57.50%),有效为15例(37.50%),无效为2例(5.00%),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治疗后患者的耳漏、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均比治疗前有所好转,治疗前后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的气导听阈与气骨导差均比治疗前低,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耳内镜下应用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行鼓室成型术能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者的听力,缓解患者的耳漏、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改善患者的气导听阈与气骨导差,术后愈合率高,安全性高,能促进患者恢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