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城出土铜编钟的现状分析与保护探讨
2020-12-24吴既
吴 既
(信阳博物馆,河南信阳 464000)
信阳市平桥区城阳城遗址保护区位于信阳市北约20公里的长台关乡,是信阳地区重要的春秋战国时期城址与墓葬群所在地[1]。自1957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考古工作队在长台关小刘庄后岗对长台关一号楚墓发掘开始[2],城阳城保护区内至今已成功发掘多个战国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长台关九号墓位于城阳城保护区内的邱庄村以西,西临107国道,南临王厂村,北临苏楼村。2005年3月7号该处墓葬被人为盗掘,信阳市文物局接到群众报案后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3]。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内部为目字型,分为棺室和南北侧室。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文物21件套,其中在墓葬的北侧室中编钟、鎛钟各一套。编钟共九件,钟身的大小、厚度和重量依次递增。编钟为长方形钮,铣部外侈,钟腔呈扁圆状。钟钮饰雷纹和三角纹;舞部以变形饕餮纹作主纹,地纹则是绳纹、雷纹、三角纹等;乳钉纹外做旋转纹,鼓部各有一饕餮纹。由于编钟在埋藏时处于地下水浸泡的状态,编钟本身通体澄黄,极少锈蚀,如新铸一般。
图1 城阳城九号墓出土铜编钟(上)与鎛钟(下)
编钟自出土以后经过简单的清理便长期保存在信阳市文物局的文物库房内。2010年信阳博物馆建馆,因基本陈列展览需要,这套编钟被移交给信阳博物馆收藏。至此该套编钟在信阳博物馆“楚地王风”展厅的中央展柜中存放了有近十年时间。2015年开始,编钟表面逐渐出现点状、片状的黑色斑点,并且光泽度也开始下降。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弄清楚编钟表面泛黑的原因,为下一步保护处理打好基础,2017年信阳博物馆邀请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中最小的编钟(表1)进行了文物病害分析。分析技术手段与方法如下:
表1 城阳城九号墓出土编钟基本信息(长度cm、重量kg)
1.体式显微镜
检测使用的体式显微镜设备型号为德国徕卡MZ16M。通过对编钟表面进行了观察,编钟原始表面为金色,在纹饰区、乳钉区的基底处被腐蚀成黑色,金色与黑色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
图2 编钟纹饰区
图3 编钟乳钉区
2.X射线荧光能谱仪
使用的仪器型号为德国布鲁克ArtTax μXRF。通过对编钟表面纹饰区凸出部位的金色表面检测结果显示,其成分为铜、锡、铅,不含其他元素;对编钟表面铣部的点状黑色部位进行检测,其成分中除了铜锡铅以外,还包含有银、铁元素;对编钟侧鼓部的片状黑色区域的检测结果显示,其成分除了铜锡铅以外,还包含有银、铁、锰、汞等元素。
图4 检测部位-纹饰金色
图5 检测部位-铣部黑色
3.扫描电镜能谱仪
测试使用的测试仪器型号为①扫描电子显微镜:S-3400②X射线能谱仪:牛津INCA Energy250。通过对编钟本体上的黑色物质的不同区域进行检测,我们发现了编钟的主要成分铜、锡、铅元素,并且检测到了大量的氧元素,未发现有碳元素。根据实验结果推算,编钟表面黑色物质的主要成分应该是氧化铜或氧化亚铜。
表2 扫描电镜区域检测结果
城阳城九号墓出土的这套编钟,由于埋藏空间密闭,保存环境良好,所以在考古发掘出土时仍然保持了器物原本金光灿灿的颜色,与我们所熟知的青铜器在外观上大相径庭。在出土之后,编钟与空气接触,其保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其表面的铜与空气中的氧反应,形成了黑色的氧化铜,导致了编钟颜色变黑、变暗[4]。在青铜铸造过程中的杂质金属元素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处样本部位检测出了氯元素。氯是青铜器形成“粉状锈”的元凶之一,在潮湿环境下会加速青铜器的锈蚀、损毁,需要注意。
城阳城九号墓出土编钟作为信阳博物馆通识展览中重要的一部分,保护必须符合实际情况且切实有效。根据文物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两点可行的保护手段:
第一,对编钟展柜设施等进行提升,特别是展柜气密性提升、温湿度检测调节能力提升。现阶段编钟虽然放置在独立展柜中展示,但是该展柜在设计之初只是为隔绝观众近距离触摸文物本体之用,其内部气密性差,亦没有空调、恒温恒湿机等对文物保存环境调节的设备。当展厅人流量变化时,其内部温湿度、气体成分均会出现剧烈扰动。根据现有研究,青铜器只有在酸性气氛,有氧气而且必须在湿气的参与下才能发生氯和硫的腐蚀,若在干燥的环境中,即是铜体裸露在有氯化物的酸性气氛中,也不会被腐蚀。所以对编钟制定恒温恒湿展柜,检测与调控展柜内的微环境,是阻止编钟进一步腐蚀的有效手段。
第二,编钟本体保护处理。根据检测结果,文物表面的黑色物质绝大多数为无害锈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铜体与空气的接触,不会导致文物本体的进一步损害。但是文物其他部位在空气中仍有进一步反应的风险,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编钟可能在未来数年之后完全失去其原本的金色光泽变成黑色,甚至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其他类型的锈蚀。建议对文物本体进行进一步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方案对文物进行保护处理,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进行除锈、缓蚀和表面封护等工作,防止其进一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