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市防灾救灾能力

2020-12-23陈锐波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防灾城市救援

陈锐波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化新进程的不断发展,由城市规模扩张、人口大量集中、财富积聚以及经济工业化不断逐步提高等因素引起的城市人为自然灾害伤亡事件不断出现,发灾频率不断增加,加之整个城市经济文明度的提升和对城市安全线和生命线系统的高度安全感和依赖性,使得灾害的经济和生命损失也呈现出直线性的上升趋势。因此,这就对我们从事综合减灾和物资保障行业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城市;防灾;救援

近年来,我市应急管理局的防灾救灾工作在中央市委和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加强应急救灾管理、安全生产和人民防灾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坚定树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发展中心的战略理念,坚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忧患意识,提高应急防控防范的能力,落实中央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重大决策工作部署,切实做好今年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应急防控工作,坚决遏制因自然灾害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切实做好维护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征

自然灾害广泛的指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直接的危害或者破坏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雹、风雹、冻雨、雾霾、地震、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火山爆和山体连续喷发等。

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始终都充满着矛盾,只要整个地球在发生运动、物质在发生变化,只要外界有人类力量的存在,自然灾害就没有可能会完全消失,从这一点上来看,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各种自然灾害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会很严重,轻则财产损失,重则群众流离失所,更有甚者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據统计,我国自然灾害年均受灾人口约3.3亿人次,年均因自然灾害而意外失踪的高达2300余人,年均救助的受灾人口约为7000万人次,而年均造成的经济损失更是高达3000亿元。每起自然灾害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同时也给今后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开展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警钟。所以说,如何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提高全面的治理能力是我们应急管理局所面对的重大考验。

二、在防灾救灾工作中取得的成就

1.我市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统一决策部署,全面统筹推进了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各项工作,大力提高了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监测能力,推进了风险防治管理体系的现代化,奋力开创了我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监测和预防综合风险减灾管理工作的发展新局面。

2.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中国办发[2016]35号)文件精神,组建了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的指挥机构,并陆续出台了相应文件,深化落实分解了改革任务。并且,我局大力推进了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九项工程,统筹相关部门建立了实施灾害风险预测预报预警和信息报送及风险形势会商等机制,建立健全了灾害救助应急物资储备调拨使用管理的机制等。

3.我们积极贯彻落实了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有计划有重点重点、有分类有步骤地在全市重点推进了安全社区与综合减灾重点示范社区有效融合的示范创建,统筹推动了应急防灾减灾场所的融合建设及防灾管养的维护管理工作,建设了行政村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十个有”等,实现了安全社区与综合减灾重点示范社区建设工作的完全融合。

4.逐步推进了自然灾害的风险监测预警预报工作,主要措施包括(1)加快推动健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监测体系;(2)加快建立预警预报信息资源共享和实时报送的管理制度;(3)加快建立自然灾害综合治理风险会商研判制度等。

三、目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不足

1.相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按照防灾减灾救援工作的发展需要,应急管理局分别重新设置了应急救援、防灾减灾、防汛防旱、物资安全保障等五个专业职能的科室,但是大部分职能划转过来以后,工作人员并没有及时调整过来。当前由于人少事多,转隶相关职能的专业性较强,非专业技术人员根本无法直接承担相关的职能工作,从而严重影响了防灾减灾工作的进度和业务质量。当前职能缺乏的主要人才是抗震地质勘探、地震气象监测、水利工程、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人才。

2.政府投入财政资金不足。一是原有的防汛抗洪救灾物资购买计划基本没有投入实施,政府财政投入偏少。二是现有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数量偏少,应急救援物资开发储备工作滞后,物资无法充分满足现场救灾实战工作的实际需求。三是重大灾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人员车辆缺乏,无法充分满足现场及时组织救援人员救灾实战的工作需要。

3.仍然存在部分职能主体责任不明晰的具体问题。在全力应对自然灾害工作的分工时,偶尔也会出现应急救援管理部门主体职能岗位认知不明晰、自身职能岗位责任不明确的问题,极易导致造成互相推诿或者扯皮的现象。

4.地区灾情信息通报获取不及时,应急减灾救援指挥渠道不畅。一是灾区缺乏统一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现有的灾区通讯信息技术和仪器设备都相对落后,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二是灾区缺乏独立横向的应急协调指挥机制,联动应急响应乏力、时间长。三是技术训练管理水平不高,专业队伍建设的配套纪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缺乏配套专业的技术训练基础设施和培训场地,综合技术训练没有统一的训练计划,各种技术应用综合训练、模拟训练工作无法有效的组织开展。

四、未来防灾救灾的工作打算

1.我局管理部门要不断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法律底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建立健全全市统筹统一协调、属地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力量和其他主体参与工作机制,全面切实提升我市基层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应急综合减灾防范能力。

2.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时期我国防灾减灾的理念,全面部署强化应急救灾准备的各项基础工作,打通今年防灾减灾应急救灾“最后一公里”,毫不松懈抓好防灾减灾的应急准备工作。

3.全面按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的工作要求,加强对重要灾区的灾情汇报监控,及时开展查灾、核灾、报灾,加强对全区灾情的汇报统计和应急救助处理情况的调查报告;积极开展有关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4.积极向上级争取救灾资金,严格按照救助程序进行救助,使受灾群众生活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

五、总结

总的来说,未来防灾减灾将是我们应急管理局的一项重点工作,大量防灾减灾的理论课题及技术方法亟待研究和解决,大量防灾减灾的基础数据及资源亟待调查和分析,大量防灾减灾的队伍和技术人才亟待储备和培养。

尽管我们应急管理局在防灾减灾应急工作中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完成了我们原定的应急工作发展目标,但我们距离中央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明确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总结,努力将这份工作做到更好。

猜你喜欢

防灾城市救援
紧急救援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3D打印大救援
城市配网建设探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